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文文 《理论界》2005,136(1):87-88
阿马蒂亚·森从"可行能力"视角阐发的新的平等--"可行能力平等",既是对经济学和道德-政治哲学领域狭隘平等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平等问题的深层反思.在其"可行能力平等"中,森从人类固有的多样性出发,将评价平等的"焦点变量"从有限的收入、效用或"基本善"的领域扩充到更宽广、更包容的可行能力领域,并将平等与自由有机联系起来,勾勒了一种全面,实质和积极的平等概念.在社会实践中,森的这一独到的平等理念,无疑将为人们把握和解决现实的平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主流发展经济学中的价值漠视乃至裸奔的偏好,成为迟滞发展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在发展经济学家族中,突破了传统发展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整合了发展中目的与手段的双重关切,极大地增进了对于人类幸福与发展的理解空间。本文首先阐述了可行能力这种发展经济学新方法的主要内涵与创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行能力方法对于理解与克服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贫困问题的比较优势,阐述了可行能力、贫困与腐败之间的关联,提出了提升可行能力以消除贫困与遏制腐败滋生与蔓延的初步对策思考。立足于可行能力方法构建全球发展中的经济正义制序(Institutions),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发展经济学面临的紧迫课题,尽管森的可行能力方法本身也要不断经受全球化新发展中人类新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3.
平等的能力分析路径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平等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路径,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之一.阿玛蒂亚·森在批判以约翰·罗尔斯和罗纳德·德沃金等人为代表的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以及以理查德·阿内逊为代表的平等的福利主义分析进路的基础上,以人际相异性为起点,建构了可行能力的平等理论,以试图超越平等的资源主义和福利主义分析路径.但是,阿玛蒂亚·森的平等的能力分析路径太具开放性,其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也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G.A.科恩曾对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给予极大肯定,他认为,森倡导的把人们的关注点从商品及效用转到个人状况上,是对平等问题之当代反思的一大革命式飞跃。同时,科恩又认为可行能力不足以描述个人状况,应以“midfare”代替之。如果从可行能力与功能性活动的概念、可行能力与个人福利的关系、自由的多层面、可行能力的优缺点四个维度对可行能力进行再审视会发现:科恩提出的midfare概念与森提出的功能性活动概念相对应,而不与可行能力概念相对应;不仅是功能性活动,可行能力也与个人福利密切相关;可行能力并不是一个完全主动性的、具有竞技特征的概念,他人的选择、公众的行动、公共政策的影响等都会使人们的可行能力得到增强或削弱;midfare不具备可行能力的优势,也无法弥补可行能力所具有的不足。因此,科恩提出的应以midfare代替可行能力的意见,源于他对可行能力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用可行能力可以分析少数人的权利内涵,可以解决少数人权利保护中一些理论争议,在少数人权利研究中有着诸多的可能贡献。可行能力兼具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价值;直接表征了少数人的全面自由,他们的可行能力的实行不受他人的干预;可行能力也许还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平等保护与多数人权利之保障的问题。国家、多数人及少数人自身应是中国少数人可行能力的培育主体,言论自由、经济条件、文化多元、宗教信仰自由等可作为中国少数人可行能力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开始在我国立法意见征集、行政决策的听证、公益诉讼等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亟需对参与主体、参与事项和内容、公众意见影响力等实体问题做出回答。本文结合政府推进保障性住房相关公共决策问题,分析公众参与制度在具体运用时如何确定参与者的主体资格,对参与者的可行能力有何要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缺失及其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探讨我国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缺失及重构问题。我国失地农民之所以陷入困境,其原因在于其可行能力的严重缺失。在现行农地非农化制度安排下,我国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在于经济条件恶化、社会机会不足和防护性保障缺失。为此,要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以改善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要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以保障其拥有较好的社会机会,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以增强失地农民的防护性保障。  相似文献   

8.
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真实困境是“可行能力”短缺,其中利益表达能力短缺、经济参与能力短缺与社会机会不足最为突出,此三项能力的短缺使失地农民成为潜在的贫困社群。因此,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扶贫开发将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将进入到以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的新阶段。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对象,除了过去扶贫工作中没有照顾到的边缘群体外,初步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多数人群仍然是重点。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可行生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贫困具有典型的可行发展能力贫困特征,尤其是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和较弱的高质量产业发展能力。要使贫困人口摆脱能力贫困剥夺,需要在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条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可行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把做好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同增强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0.
11.
12.
妇女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人群,也是反贫困的重要力量。从可行能力视角来看,农村妇女贫困的根源是可行能力的不足与缺失,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反贫困政策需要以提升妇女可行能力为目标,构建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在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面更有效地瞄准贫困妇女,改变妇女的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主体具有多样化,致贫原因具有多因性,贫困程度具有多层次性的差异。可行能力是人们获得各种资源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可行能力不足是贫困群体致贫的主要因素;内生动力是贫困主体摆脱贫困的思想条件,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贫困治理必须关注个体因素的差异,要给予不同贫困群体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差别对待必然涉及到公平正义问题,治理贫困有技术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伦理问题,不能获得伦理支持,技术就会陷入具体情况复杂性带来的公正拷问。伦理支持是一种分析思路,同样也是一种治理路径,农村贫困治理要以公平公正的伦理关怀精神,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采取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秦国伟 《理论界》2010,(4):166-167
运用可行能力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看待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要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结合,其能力贫困亦需要与社会机会相结合而看待并相结合而解决。任何绝对化的、孤立的视角都是不可取的。阿玛蒂亚·森所提倡的建构性的自由和工具性的自由都是审视社会性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辑刊》2008,(6):49-52
在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已经扩展为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复杂概念。建构有效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以帮助穷人提高可行能力,有助于穷人在财产积累过程中改善经济生活。这一政策体系体现了现代社会救助理念的重要转变,即由维持消费到促进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已发展到应对融入者能力本身进行关注的阶段.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透视当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力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聚焦于“可行能力”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对主动融入的强调和对融入目标性的关注.为了更加明晰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需求及其融入方向,制定一份尽量全面体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需要的可行能力清单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统一,构建了包括健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能力在内的可行能力清单.并从自身、社会支持、制度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可行能力匮乏的原因及其可行能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可行能力”是一个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经济学范畴。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可行能力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用日常语官说,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缺乏“可行能力”,难以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西部民族地区的个人可行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利益表达、经济参与和社会机会,以此来考察西部民族地区的个人可行能力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中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马蒂亚·森从经济伦理视域对自由的重新阐发,既是对现代经济学狭隘发展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反思。在其自由观中,森将经济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由此,森向我们澄现出经济学向人文伦理复归的价值意义,指明了经济人向自由人发展的历史趋向,这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19.
贾可卿 《北方论丛》2015,(5):125-130
平等是衡量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基本尺度。右翼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止步于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左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进一步主张实质性的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权利平等致力于消除社会特权背景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资源平等致力于消除外界物质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能力平等致力于消除人的主观能力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权利平等、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的要求均源于社会共有的逻辑。法定权利、物质资源、能力禀赋在根本上属于人类社会的集体资产。利用权力、资源与能力创造财富的人可以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其他人则因为对权利、资源与能力的共同所有权而分享部分收益。对个人使用权、收益权的肯定支持了按贡献分配的市场效率原则,对个人终极所有权的否定则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