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们对艺术家的通常印象是:他们是狂放的,孤独的,病态而不合常规的。这些未经追问的印象或多或少地抓住了艺术家生命倾向的某些现象特点。的确,在他们的创作、沉思与爱情状态中呈现着这些特点。他们和普通人差异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可以不经历普通的日常生活,也不意味着这种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他们不发生影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似乎对失去爱情不太在意,这从他们追求爱情的方式上便会看出,他们对爱情比持传统爱情观的人更不自信,甚至不敢奢望能拥有一生一世的爱。他们在追求爱情时似乎很务实,诸如“把握现在”、“只在乎曾经拥有”等,其实这更表现出了一种心理的空虚。那么,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足以使我们在现代爱情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呢?  相似文献   

3.
周书云 《晋阳学刊》2002,(1):108-109
民间传说以其优美的内容与艺术形式深受民众喜欢,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尤甚。四大传说的基本情节都是爱情故事。在封建社会里,很少有真正的爱情。门当户对、明媒正娶、传宗接代、三纲五常等等规定窒息着爱情。即使有真正的爱情,也会被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拆散。四大传说中的爱情,按理来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可是,在民众的心中,他们最终是胜利者。这种乐观结尾的底蕴是什么呢?底蕴之一:圆满、幸福的心理愿望。封建社会里,民众物质生活贫乏,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充满艰辛与苦难,但在他们…  相似文献   

4.
莫言与福克纳的情爱小说从两性关系角度探讨爱情,探寻人性的复杂因素。他们创作中对爱情模式的种种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家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寻求补偿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处于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师专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逐渐增强,而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处理学习、交往、友谊、爱情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出现厌学、自卑、冷漠、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这些异常心理都与师专生不同程度的挫折心理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旨在对师专生的挫折心理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艺术心理的基本要素。是艺术品产生的深层心理动因,艺术家的情感的积累必须源于生活,必须具有深层的理性思考。而情感的积累与释放是艺术家人生体验的直接结果。是“本我”的能量释放和“超我”的价值追求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表展示出的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米学军 《中州学刊》2008,(1):251-253
艺术家心理结构与精神病患者心理结构具有同构性,主要表现在非理性、固着性、幻觉和变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产生癫狂心理,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基础.艺术家的癫狂不是精神性疾病所带来的病态心理,而是艺术家反抗世俗、超越世俗所采取的一种方式.因此,艺术家的癫狂对于抵御人类社会过度世俗化、理性化功利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宁 《理论界》2008,(2):184-185
学历与爱情本不应成为一对矛盾,然而高学历的女研究生头顶的智慧光环却似乎让她们离爱情越来越远。据上海《文汇报》报道,来自上海一所高校的调查发现,近脾的高校女研究生恋爱经历竟然是空白。^[1]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以及她们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并尝试着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9.
卢文超 《学术月刊》2023,(10):117-124
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强调对社会的介入,其采用社会学方法探究社会学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学转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成为社会塑造者,变得越来越像社会学家;他们的作品形态转变成以项目和计划为主;他们依据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创作。尽管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明显,但艺术家的独特地位却无法被社会学家所取代,因为他们致力于探索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契合。这给我们带来启示:艺术家可以广泛汲取社会学的观念资源,将此与自身对形式的精深把握相结合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0.
人生大赢家     
生活中的摩羯座的确成功者甚众。他们当中有很多身居要职、身家不菲,同时还拥有一段令人称道的感情,堪称爱情事业双丰收。然而摩羯座的成功绝不是未经计划、幸运偶然的,他们很多经历挫折,才身处高位;爱情历经磨难、等待,才最终觅得佳偶。这和他们的极致用心追求目标、用心经营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落叶>是郭沫若爱情艺术心理创作的奇葩.作者借助情书这一通向情人心灵的天使,从爱情的生理驱力、心理驱力和意识驱力的有机内在联系及融合中,艺术地表现了置身于热恋中的情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展示了人类情感中最为复杂微妙的爱情心理及行为特性,形成了在现代抒情小说史上的一个独特文本.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学研究对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阐释正在日趋深化。在这一进程中,要准确而深入地揭示艺术创造的奥秘,就绝难回避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对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把握。虽然这种把握的深度会囿于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水平而难臻佳境,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唯有积极地探索,方能有所进益。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构架 对于艺术家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其赖以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祥地,是其风采独具的创作个性的丰厚基础。艺术创作的独特风貌和艺术作品的鲜明特色这些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成就的东西最终都导源于艺术家各自独具的审美心理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审美心理结构并非天赋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家创作的心理特征,包括直觉、想象、幻想、情感、意志、理性等,都是美学与艺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艺术作品正是这些心理过程及其艺术家创造力的物质形态化,无论是研究艺术家还是分析作品都不能置创作心理内容而不顾。本文选择创作心理中的艺术直觉、无意识以及艺术智性进行论述,以期发现其中的某些艺术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14.
倪秀娟 《南方论刊》2009,(3):73-74,72
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意识是健康的,他们敢于追求理想爱情,恋爱观念开放,追求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但在恋爱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恋爱至上,从众恋爱,痴迷性恋等,本文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恋爱的误区,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减少恋爱问题对成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早期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现代心理学长足的进步,在探讨影响艺术家创作的诸种因素中,艺术家早期的心理经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希望能够在对艺术家心理历史的分析中,找出其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的人格根由,从而能够理解和把握艺术家对于生活所作出的独特的反应倾向、感情态度,以及进行创作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杨槟 《南方论刊》2009,(8):89-91,93
不满文明社会对人的禁锢,劳伦斯和渡边淳一两位作家都惯常写性爱,企图构建男女和谐快乐的伊甸园,以此作为对抗文明和死亡的方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失乐园》就是这种主题的代表作。作品中主人公婚姻的破裂,都源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和危害;他们对婚外恋的热烈追求,反映了现代人在伤痛后的爱情幢憬;他们的爱情悲剧,昭示着人性的脆弱与迷失,喻示着伊句园的虚幻与失落。  相似文献   

17.
爱情是什么?在如今这个年代,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金钱还是感情?这些问题令不少适婚青年困惑.每当出现困惑时,我总想起我父母的爱情.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海誓山盟,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扶持真真切切.他们一路走来,看似平常,却让我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18.
张丽琴 《理论界》2009,(11):202-203
本文择取当代校园小说作为关注点,以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为视角,把老、中、青三代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概括为相应的三种模式,由此解读出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状态——迷乱与抑郁,进而从社会、心理的三个层面探寻校园知识分子爱情婚姻状况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养气”说是中国艺术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养气本是先秦儒家、道家及养生家关于身心修养的一种方法,后来传衍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受到艺术家的高度重视。由其转变的契机与过程可见,古老的养气说具有多重艺术功能。从主体论的角度看,它是艺术主体涵养精神道德、修养艺术根基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创作论的角度看,它又关涉创作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条件,对艺术家培育创造冲动、蓄积心理张力、进入物化境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