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七等生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家都知道我叫七等生,其实我的本名是刘武雄。”(《七等生小传》) 七等生,台湾通霄人,一九三九年生。一九六二年开始创作。他以写小说为主,也不乏诗歌、散文创作。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僵局》、《来到小镇的亚玆别》、《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中篇小说集《放生鼠》、《沙河悲歌》、《离城记》,长篇小说《削瘦的灵魂》、《城之迷》、《耶苏的艺术》,综合集《白马》、《情与思》等。一九七七年远行出版社出版七等生小全集,共十册。七等生的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鲁迅先生曾三言两语地谈到过废名的小说,说他:“冲淡之中有哀怨”,不大“闪露”,“于是从直率的读者看来,就只见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可是废名为什么会“低徊”、“顾影”,“不闪露”呢? 周作人在《〈枣〉和〈桥〉的序》中说,通过对一女子学校的调查,废名的小说被列为第一难读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中的李辉英,到香港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本文试从近年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名流》及其在香港一些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篇小说,探索一下李辉英在香港近期作品的创作特色。面对现实的老作家几年前,李辉英对一位访问他的记者谈到小说的社会作用时说:  相似文献   

4.
莫须有先生说:“大凡伟大的小说,照例又都是作者的自传”(《莫须有先生传》)。此话一点不假,废名撰述代表作《桥》,正蘸着“又是欢喜又是惆怅”的笔墨写出“儿时种种”(《桥》),“拾得自己逝去的光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了结胸中的“陈年帐”(《桥自序》)。废名有诗“小桥城外走沙滩,至今  相似文献   

5.
戴平万是“左联”时期一位有过一定影响的广东籍作家。“左联”成立之前,他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和蒋光慈、饯杏邨(阿英)、杜国庠、洪灵菲等一起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我们月刊》,并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有关“左联”的筹备工作。“左联”成立以后,他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撰稿人之一。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他先后在《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海风周报》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和译作,还撰写介绍外国革命作家的论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中篇小说《前夜》和《荔清》,被当时的评论界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他的小说《陆阿六》,还作为“左联”时期的优秀作品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去。一九三○年以后,他主要从事其他革命活动,创作较少,但也  相似文献   

6.
走近叶文玲     
走近叶文玲——“叶文玲创作研讨会”综述叶文玲是我国当代有成就、有影响的重要作家,至今已有400万字、计24本作品结集出版。她1958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心香》曾荣获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无梦谷》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还写了大量情...  相似文献   

7.
论东北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步入文坛,是在1936年。这一年,上海的文学期刊《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比较集中地刊载了两萧、端木、舒群、罗烽和白朗的作品。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以及散文集《绿叶的故事》,萧红出版了散文集《桥》,舒群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还专门  相似文献   

8.
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港台评论界有人认为“徐先生可说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1966年至1980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徐訏全集》,共18集。其中小说10集,散文与文论4集,新诗2集,戏剧2集,总计约9百万字。再加上未收入全集的文学作品及学术著作等,据统计达2千万言,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计60余部,称得上著作等身。徐訏以小说驰名。他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约90篇,合计5百多万字。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国内文坛有过一定影响,1943年被列为“全国最畅销书之首”,“风靡大后方”,所以有人称这一年为“徐訏年”。徐訏晚年定居香港,创作颇丰。其作品在港台及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至今拥有不少读者,部分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由于解放后大陆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没有一部提及徐訏及其创作,直到1988年也没有重印、出版过徐訏作品,因而对徐訏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9.
玛拉沁夫同志是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一九五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开始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一九六二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修改重印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祖国啊,母亲》、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和短篇小说《踏过深深的积雪》、《活佛的故事》、《大地》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玛拉沁夫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同志致力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历史进程,他的作品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具有自己鲜明创作个性的优秀作家。本文着重谈谈玛拉沁夫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0.
方苞(1648 ~ 1749),桐城派三祖之一,一生创作宏富.其作品集版本较多,其中以清咸丰元年桐城戴均衡辑刊的《方望溪先生全集》较他本远为完备,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季高先生校点的《方苞集》即以此本为底本.因方苞作品生前散佚较多,戴本多有失收,故后出现了两种辑佚本,分别是民国21年(1932)藏园傅增湘乌丝栏钞本《方灵(皋)先生佚文》和1990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徐天祥、陈蕾两先生点校的《方望溪遗集》,二本爬罗剔抉,厥功甚伟.然挂万漏一,在所难免.近来笔者在翻检文献时,意外从清人李桓所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八○中辑得方苞墓表一篇,为诸本所未收.今辑录如下,粗为标点,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主要贡献在短篇小说方面。他从文学要“为人生”的观点出发,自1919年开始创作白话小说起,到1928年的10年间,他发表的短篇小说约70篇,先后编为5个集子出版。这就是《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他曾经这样写道:“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  相似文献   

12.
知道废名其人的读者大概并不多,读过《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就更少。即使是现代文学专业研究者论及废名,也都津津乐道于他的《竹林的故事》、《桃园》,《桥》就谈得比较少,待说到“莫须有先生”系列,更是语焉不详了。周作人早就给废名算过“命”,说他一辈了“独自走他的路”,注定是“寂寞”的。但祸兮福兮,他的创作也因此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只属于他自己的价值。当时以及以后的读者可以不理解他,但经过“时间”的淘洗,只留下应该留下的作品时,文学史家们就不能忽视他的存在了。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写于1925年10月,最初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说集《访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部作品题材的思想意蕴的深刻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了涓生、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基于这篇短篇小说叙事视角的独特性,涓生这个虚构的叙述者,将作品的思想功能发挥到极致,很好地体现了涓生、子君悲剧的心理发展过程。笔者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涓生、子君悲剧的必然性。《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反封建、反传统意识,敢于无所顾忌地追求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以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生活的寂寞感受为题材,写了短篇小说《鸭的喜剧》,后来收在《呐喊》中。一九五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注释的十卷本《鲁迅全集》,说这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 第八卷第十二号。一九七六年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由51101部队理论组注释的单行本《呐喊》,亦沿用了这条注释。其实,《鸭的喜剧》的最初发表,却要比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早上几天,即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六十九期《妇女评论》上,已经先和读者见了面。  相似文献   

15.
以“落花生”笔名著称的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六十年前,他就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带着奇特的创作题材和温馨的异国情调步上文坛。他那独具一格的作品,成为新文苑的一簇奇葩;它色彩鲜丽,格调迥异,醒人耳目。许地山从1921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开始,到1941年辞世,仅仅度过了二十年的创作岁月。他留世的有小说散文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无法投递之邮件》、小说集《解放者》、小说散文集《危巢坠简》、《杂感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新诗和话剧。本文仅就许地山的创作道路(着重于小说创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湖南何立伟这位曾获得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名噪一时的作者,如今是愈来愈为一般的读者所忽略了。这原因,大概是与他自己有关的。记得他在其小说集《小城无故事小传》中说:“常记得孔夫子称道颜回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相似文献   

17.
《丁耀亢全集》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诸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的《丁耀亢全集》,已于1999年4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自1986年起,张清吉先生就四处探访丁耀亢的著作,后终得其诗集6部、剧本4种、小说1部、杂著7部,共计18种。小说《醒世姻缘传》、《石点头》,因其作者是谁,在学术界有争议,未达成共识,故《全集》未收。这次整理出版的《丁耀亢全集》,依据的主要版本是:《逍遥游》二卷,《陆舫诗草》五卷,《椒丘诗》二卷,依据丁耀亢顺治自刻原本;《江干草》一卷,…  相似文献   

18.
《绛洞花主》是陈梦韶先生在二十年代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剧本。“绛洞花主”是贾宝玉的别号。一九二六年秋,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第二年一月十四日为《绛洞花主》剧本作《小引》。鲁迅《小引》的手迹,由梦韶先生珍藏着。一九五四年,梦韶先生著《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出版),将鲁迅《小引》影印在该书前。一九五七年,《鲁迅全集》注释本又将《小引》收入第七卷《集外集拾遗》。注释本说:“本篇当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最近,复旦大学、上海师大、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哲学笔记》一书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列宁还有一本“哲学笔记”许多人却不了解,这就是他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一书所作的笔记。 1913年9月,四卷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在德国出版。书中共收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的信1,836件。列宁在该书出版后的两三个月内就把它读完了,并在阅读时作了许多笔记。1959年苏联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提要》的书名,将这些笔记出版。近年已有中译本印行。  相似文献   

20.
<正> 王统照属于我国新诗开拓者的行列。他从1919年开始,就一面写小说,一而写新诗。解放前他共出版过五本新诗集:《童心》(收入1919——1924年的诗作)、《这时代》(1924—1932)、《夜行集》(1933——1936)、《横吹集》(1937)、《汪南曲》(1936——1938)。严格地说,王统照的新诗创作起点并不算高;但他能够踏踏实实地攀登不懈,不仅在思想上紧随时代的脚步,而且在诗艺上苦心探索,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