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然是贵州使用铜鼓最普遍的一个民族。相当多的布依族村寨现在都还有一个铜鼓,少数的村寨有两个或三个。今日布依族使用的铜鼓都属于“麻江型”(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型而得名),即黑格尔分类的Ⅳ型铜鼓,或闻宥分类的丙式铜鼓。这种铜鼓体态小巧,高一尺许,鼓面直径约一尺五寸,鼓身只分胸足两段,鼓腰呈突  相似文献   

2.
雒越铜鼓与东山文化——驳“越南北部是铜鼓的故乡”说刘美崧越南学术界鼓吹“铜鼓起源是在越南的北方,创制铜鼓的人是雒越人”。他们的“依据”是:《后汉书》说马援得雒越铜鼓的记载;在越南北方收集和保存的100多件铜鼓,其中有50多件属于黑格尔分类法中的第一类...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类型来看,瑶族文化可分为铜鼓文化和长鼓文化两大系统。即布努瑶族系的铜鼓文化和盘瑶族系的长鼓文化。此文不是论述瑶族文化问题,而是根据我在桂、湘、黔、滇等省(区)瑶族地区调查收集的资料,略述布努瑶地区铜鼓分布、历史、打法、社会作用和收藏等问题。瑶族地区铜鼓的分布和使用的历史瑶族,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  相似文献   

4.
铜鼓立体饰物研究李伟卿1铜鼓的立体饰物,是指有别于平面纹样的各种小雕塑。现知的近1600面铜鼓中,有立体饰物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属第Ⅰ类型者约140余面、Ⅱ型者300多面、Ⅲ型者近80面①。常见的母题是蛙类,其他还有人物和牛马……。现按母题分...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市场制度下,以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整合铜鼓文化品牌资源,从铜鼓文化馆、铜鼓文化知识、铜鼓音乐、铜鼓舞蹈、铜鼓数码新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打造立体铜鼓文化产业,建设独特的壮乡文化品牌,延伸铜鼓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铜鼓的组织传播研究涉及铜鼓学和传播学的内容及范畴,借用铜鼓学的成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铜鼓的组织传播这一新概念,并初步对铜鼓组织传播的规模、范围、内容、意义、击打艺术和消亡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清晰地揭示铜鼓组织传播的现象、规律及本质,为关于传播学的研究提供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对铜鼓的起源问题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学者戈露波(V·GcLoubew)在越南河内召开的史前学会议上提出了铜鼓起源于东京南部和越南北部的观点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我国考古学、民族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在铜鼓的起源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观点:铜鼓起源于荆楚民族;铜鼓的创造者为古代印度尼西安人,即居住于杨子江中游的“濮越”人;铜鼓的创造者是云南的“濮人”;铜鼓是云南的“百越”人创  相似文献   

8.
1969年和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屯发现两座铜棺铜鼓墓葬,关于西林铜棺铜鼓来源问题,几乎没有人去研究。从古滇国的青铜制造技术,西林与晋宁铜鼓形制及随葬品风格,句町县与益州刺史部的关系,句町水路交通等诸因素来看,西林的铜棺铜鼓是汉初由益州通过水路运抵西林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或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我国黑格尔研究有些萧条,与我们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理解有很大关系。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认为黑格尔的本体论与神学有内在关联,是一个“思辨创世说”。无论是从形而上学还是从认识论去研究黑格尔哲学,有几个基本概念是必须澄清的。黑格尔的精神概念从一开始就有主体间性的特征,他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决不是前康德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黑格尔的上帝概念有其特殊意义,无论从宗教神学还是从绝对唯心论的先验哲学去理解,都会使我们失去对黑格尔哲学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的两面早期铜鼓调查所得,并结合川西南地区会理县的铜鼓材料,对云南型铜鼓的传播路线,冒昧地提出管窥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1.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铜鼓产生、流行于我国西南和岭南,其纹饰体现的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先民对生存的审美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对平和、宁静、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寻求心理平衡,达到天人合一,得到上天赐福的内在心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3.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衡在1923年发表的《石鼓为秦刻石考》揭开了“石鼓文”研究的新帷幕。自是迄今的“石鼓文”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新学初盛”(1923-1949)、“相对沉寂”(1950-1979)、“全面发展”(1980-2005)。三个时期的研究各有特色,而以对石鼓年代的争论贯穿始终。目前对石鼓文的文学研究明显薄弱;宏观考察的力度也很不足;树立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也是当前“石鼓文”研究界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人文科学中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单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思想,把理解看作此在的存在形式;而且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辩证法思想,把理解看作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作者看来,这后一方面更能体现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深刻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青铜器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每一件器物都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春秋楚国的青铜文化相当发达。楚铜器以其富丽繁缛、曲中有直的造型使其在青铜器历史上独树一帜。所以本论文选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这个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能够表现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历史国度进行研究,并针对蟠绕龙纹这一纹样,进行深入探讨,使得所研究的内容更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7.
利簋铭文"岁鼎克"之"岁"有四种解说影响比较大,但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岁"字解释成岁星、祭祀名、抢夺九鼎均有困难。"岁"是"右史利"的名,"岁"与"利"一名一字。"岁"本义是斧头、镰刀之类的砍削切割器;"利"本义是锋利,"利"与"岁"名字相应。铭文记载右史利因占卜预测准确,受到周武王赏赐,因而作铜器记载荣耀。"岁鼎克"不能解释为"岁星当空"的天象,用来作为商周之交天象断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武亿是乾嘉间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 ,著作涉及经学、史学、金石考据、方志、诗文等不同文化层面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本文以经史子集为序 ,略考其著述 ,评其价值 ,述其版流 ,得经学著作 4种 ,金石考据著作 9种 ,方志著作 3种 ,文学著作 2种 ,校补著作一部 5种。  相似文献   

19.
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遗存有丰富发达的春秋战国青铜文化,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种类型青铜文化墓葬百余座,文化分布地点计有50处左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风格与特征既展示出了“北方系青铜器”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从而使该地区一跃成为“北方系青铜器”分布和发现的稠密区域,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罗振玉据天一阁、甲秀堂、顾研诸本,讨论了75个石鼓文形体。运用的考释方法有历史形体比较、形音义综合考察、偏旁分析、运用文字学规律、比照文献资料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利用语源学相关知识、书写形式和文例类推等。在考释的同时,罗氏对文字之相关问题多有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