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丽萍  赖程程 《民族学刊》2021,12(10):91-97, 128
以歌代言的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主体以丰沛的情感表达对宇宙、天地、山川以及圣灵的崇敬之情,也通过民歌演唱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壮族歌者心之所系、情之所寄、梦之所萦、魂之所牵和灵之所托,皆同他们的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他们的情感生活实乃壮族诗性传统得以传承与延续的人文根基。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民歌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应当涵容世世代代壮民族的情感体验和壮阔情怀,通过体悟壮族的情感世界,探索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领悟壮族诗性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精神,感知壮族诗性传统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与心灵寄托的文化智慧,唤醒日趋淡漠的诗性文化记忆,铭记壮族经历过的欢乐与忧伤,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建立起符合天地人伦本性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悟与表达机制,凝聚民族复兴的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书立说以“重情”的独特表达方式,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高度和情感智慧,源远流长滋润着世代中国人.儒家:“血浓于水”的亲情指向,强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点,形成“忧国忧民”的主流文化情怀;道家:自爱与恬淡的情感定位,提出甚爱必大费,以包容性的阴柔情怀面对社会环境;佛教:慈悲为怀,以波澜不惊的内在情愫超越自己.他们互补的精神文化情怀,面对生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人类学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首先对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定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应与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同属一级学科。文章进而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人类学的地位与作用尚需进一步取得共识;在我国还缺乏一个专业的研究所未领导全国人类学研究;人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足;人类学专业译著、著作出版不多,更没有科普读物,也影响了人类学发展;要多建人类学博物馆,以推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情感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传统教育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客观上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和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田野叙事来研讨一部民族志电影制作的失败原因,其侧重点是置影片于青海省果洛州阿尼玛卿神山的前期拍摄过程,用意是在于凸显民族志田野元素和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在人类学对表征问题的研讨语境下提出影像和文本应该是平行的、共存的.通过对拍摄过程的反思,强调民族志无论是由文字撰写还是用影像设备勾画而成都是一类多维度的文本(multi-scape text),其中心论点是民族志电影或文本是一张地境(landscape)与心境(mindscape)相连的情感地形图.  相似文献   

7.
8.
论歌唱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表演艺术、表现艺术、再创造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声乐是音乐中的一大种类,歌唱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特点、核心内容及灵魂.  相似文献   

9.
10.
西方人类学的艺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盛,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开始出现学科建构的迹象,其显要标志是艺术人类学的诞生,这是一门介于美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内在地具有审美和文化两大属性,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艺术人类学还应走向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采取一种“间性”的思维方式,将对艺术的考评放在审美与文化之间,在它们的双向交流互动中把握艺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文化诗学方法;而努力发挥其介入现实、介入生活的文化功能是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情感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着情感缺失的现象,文章分析了多媒体教学中情感缺失的原因,并指明了多媒体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礼物作为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话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学者围绕着莫斯的"豪"(hau)论证、补充、完善礼物交换的范式.随着人类学对复杂社会的研究取向和商品拜物教的发展,礼物与商品的天然链接使得商品成为交换的主流,人们开始关注商品从市场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后,商品在"去商品化"后的社会发展及其背后的不同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关系与权力,开启了物的生命史与文化传记研究,为消费社会人们对于商品的研究开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11年5月21日,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重庆永川(以下简称"永川会议")举行。会议期间的书展上,有三套远道而来的丛书引人注目:按出版时间来说,第一套是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需要走出一种围墙的界限,需要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相互间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种之前文化分离观念的自然养成,由此而要去反思曾经社区的、区域的以及模式的文化研究之缺陷和不足。人的精神是相通的,观念之间不会因为围墙和大门关闭而不发生沟通。人类学未来的希望则在于一种跨出边界的合作人类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包括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当前所受到的"礼遇",是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现实语境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外部环境与其内部结构-功能联动的结果,有必要从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多维解读.  相似文献   

16.
"文化民族性"双关文化理论和民族情感,对它的解读有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路:冯友兰的"以理论事"路径,通过"性、习、情"的判别明晰"民族性";张岱年的"中国哲学"路径,以传统"体、用"范畴阐释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庞朴的"文化寻源"路径,借用西方文化学的"发生、阶段、模式"说,从理论上厘清"民族性".学理探究与现实关怀紧密关联,三种不同的解读理路目的一致,即为了"民族自主"的情感重构.  相似文献   

17.
足球文化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忠  陈杰 《世界民族》2002,(5):70-75
本文通过揭示人们对足球运动的喜爱 ,进一步追踪了足球文化的起源以及形成的深刻原因 ,深入分析人们对这种文化认同感的产生 ,展示了足球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对民族融合所发挥的推动作用 ,包括文化的认同、事实上的民族交流及对政治、经济、科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的研究没法回避对何为文化的探讨。各个人类学理论学派均有自己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而对文化不同的理解则会影响其对理论的构建,因此,对文化的认识成为理解人类学理论学派的基础。从人类学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关于文化的阐释有作为"进化传播"的文化、作为"相对"的文化、作为"功能"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作为"象征"的文化、作为"解释"的文化等。各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建立在对不同文化或是文化不同侧面的理解基础之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亦影响了各个学派实际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发生学上对"诗"与"兴"语言结构的考察,陈世骧发现了《诗经》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类意义,这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李楠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56-157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加重,人们的休闲价值观、休闲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空间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休闲空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所以为了适应多样的休闲方式,对休闲空间设计便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休闲空间与情感设计的特征及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在休闲空间中融入情感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