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唯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应对现实的挑战,必须重视情感、意志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激活了人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力量直接渗透到个体的价值选择中.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欲望、情感、意志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注重加强对个人非理性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论意志的理性特征和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总是把意志与情感相提并论,把意志看成是与理性相对立的非理性因素。例如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就认为,“意志与情感一样,都属于非理性因素”,虽然它们对于保证主体顺利地完成认识任务具有积极作用(见《心理学动态》83年第1期)。其实,人的行为是受意志支配的,而人的行为与动物的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理性。因此,意志是理性因素,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主体性与对象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规范性与自由性、理性与感性、多元与一元等关系的统一,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因此,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的认知维度,势必能够推进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主体和客体提升为能动主体和能动客体(合称为能动体)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动体包含能动认知、能动情感、能动意志、能动信念和能动行为等内在要素,并构成自知、自主、自由等不同的发展层次,具有能动性与受动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特点,能够发挥积极预见、理性激励和有效协调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主体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包括需要、情感、意志、信仰等方面。它对人的认识和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为了减少和避免其消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其需要、情感、意志和信仰进行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7.
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是在重科学轻人文观念的冲击下在近代中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只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轻视科学精神教育;离开了精神的指引,知识必将堕落为僵死的教条,而教条以及对教条的迷信必将压抑和控制学生个性的形成;人文教育不仅在总体上受到轻视,在科学成就有目共睹的今天,更惨遭被科学化的厄运。其实质是一种重理性而轻非理性、重工具理性而轻价值理性、重认知而轻情感与意志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历史上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认识论中,人的需要、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都是没有地位的,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谈论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是把它们视作干扰认识过程的消极因素。不过,比起哲学家们对待情感的态度来,意志的命运似乎要稍好一些,这大概同意志代表人的意识与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方面,与理性有相关之处有关。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已经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了意志在人的一切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承认了意志同需要、情感一样,是理性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它通过“对行为的抑制、监督、调节作用”(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第437页),“保证有  相似文献   

9.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从个体的认知不协调出发,激发起个体调整或构建人们原有认知的动机,达到个体新的认知协调,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相符合。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借鉴这一理论,把其中关于个体的认知规律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激发受教育者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论非理性因素的发生机制胡敏中“非理性”是和“理性”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如果说,理性是指思维和意识所支配的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精神过程,那么非理性则是指不受思维和意识所支配的人的无意识、直觉、情感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和精神过程。如果说,理性具有自觉性、抽象性和...  相似文献   

11.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崭新的时代价值,它以其对生命存在的关爱和价值彰显,引导受教育者以虔敬和珍爱的态度对待生命,为个体生命获取意义提供前提;它以其超越品性引导受教育者超越生命物性、升华生命境界,为个体生命趋向意义世界提供价值指引;它以理想、信仰、责任、爱等生命支点的架构,为个体生命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驱使受教育者追寻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大规模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引发人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等风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使得信息技术僭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手段主导目的会导致人新的异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被遮蔽的后果。信息技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辅助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相对于信息技术具有超主体性地位。应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指向,通过突出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等实践策略,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引导个体价值观念?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点,基于互联网技术意识形态属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着知识论与价值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矛盾?技术批判?议题引导?内容吸引?载体整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呈现出的绝对行政化倾向,是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障碍。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自主性、针对性、思想性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相作用等特点,需要不断调整思路,积极创新,杜绝绝对行政化倾向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德育,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德育构建过程中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够和谐、德育方式与作用对象不够和谐、德育内容与社会要求不够和谐、德育力量之间不够和谐等问题。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创设良好的和谐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快速变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呈现出了动态化发展,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逆向冲突也逐渐增多。社会互构论抛开单向影响的思维,将个体和群体、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放在平等互构的层面上,变逆向冲突为正向谐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婷 《学术探索》2014,(8):144-14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具理性不断冲击大学生思想意识,使其在丰富的社会思潮中走向多元化,而与之相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随其变化而发展变化。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从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分析了人的思想意识发展状况,而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包含在这三个层面之中,因此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视角来对高校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行为动力源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探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二重性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传播载体和教育空间的转变,但这两个转化过程又孕育和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从传播载体转变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体现为教育者主导与受教育者自主之间、外部灌输与自我觉悟之间、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之间的矛盾。从教育场域转换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体现为一元主导与多元冲突之间的矛盾、行为规范与行为自由之间的矛盾、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之间的矛盾。化解矛盾需要从推动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造性运用与转化、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谐稳定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的感召力弱化,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德育本身的合理性反思。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的新模式,就是加深对学生本质的认识,改变德育的现状,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方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的改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于过分追求教育方法的创新而忽略了思政课本来的目的与内容。思政课作为一门科学与学科就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之,应该重视与增强思政课的理论内涵。思政课老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素养,发挥理论自身的魅力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