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运动时期,恰逢“清末灾害群发期”进入高潮阶段。针对灾害频发引致的严重灾荒,洋务派一方面对传统灾异观展开批判,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思考灾荒成因,并尽力探求救治对策,同时他们当中的实权派在各自辖区内尽力将有关的荒政主张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防灾救荒效果。  相似文献   

2.
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灾害多发期,传统的救灾思想因此而出现了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两汉时期的荒政思想主要有积贮备荒论、重农说、仓储说和赈济议等;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是该期荒政思想丰繁的根源,其思想中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对两汉乃至中国古代的荒政实践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灾荒与社会紧密联系,灾荒是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灾荒可以揭示出特定社会的许多本质内容,而社会对灾荒也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嘉道时期灾情严重:一是长江水患骤然加剧,二是东南各省灾害发生频次增加,三是特大灾害频发。为此,政府实行荒政,主要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并积极鼓励民间赈济,可见这个时期救灾特征与特定的社会状况紧密关联,是特定时期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我国内忧外患严重,灾荒发生频繁,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传统的灾荒救助体制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由此出现的救灾主体地位的变化、救灾意识观念的更新以及新型救灾模式的产生,都对传统的荒政体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但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荒政管理体制的松弛以及社会救灾资金的匮乏,使得近代兴起的官民合办的赈灾模式并未取得其应有的救灾成效。  相似文献   

5.
1931年,洞庭湖区遭到了特大水灾的侵袭,灾情十分惨重.民众于大灾之年挣扎度日,其境况惨不忍睹.水灾的爆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湖南省政府的赈灾措施体现出与传统荒政和当时国内其他地区荒政的不同之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荒政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论西周的荒政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是荒政制度的形成时期,在《周礼》中已经把“荒政十有二纪”作为“聚万民”的手段,提高到“政令”之首的重要地位。“敬天保民”是荒政的理论基础。《周礼》中的“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奠定了后世荒政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7.
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答形式,探讨灾荒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关于湖南改赈为贷的问题;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荒政的差异;政府和民间人士在赈灾活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荒政体系逐渐开启时代转型,政府勘灾作为荒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制度化、法定化的程序之一.政府勘灾逐步由传统走向近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在勘灾人员构成上由官员为主体逐步变为参与人员多元化;在勘灾方式上逐步引进近代科技文明,运用科学方法查验和分析灾情;在勘灾内容上实现由以农为主过渡到多面并举.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政府勘灾体系的近代转变不是近代化对传统的冲击,而是传统与近代的兼容.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过后往往引发饥荒,给地方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救荒因而成为当时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灾荒发生后,明清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采取蠲免和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积极应对灾荒,在减少灾荒造成的损失和维系地方民生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其中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江淮地区的水利治灾工程、备荒盐义仓的建设,以及灾中和灾后的救荒工作,为江淮地区荒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而言,徽商参与明清江淮地区的荒政建设呈现出时间、空间和内容上不平衡发展的特点。而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与徽商供给江淮地区荒政公共产品中"利他主义"之面纱下的"利己主义"驱动有关。徽商不吝赀财地向江淮地区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荒政公共产品,一方面有利于屡遭灾荒袭击的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进入官绅阶层、实现在侨寓地的土著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