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州市气象行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址安康对气象事业的需求,不断提升气象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大力推  相似文献   

2.
2012年9月13日-14日,赤峰出现一次高影响霜冻灾害天气,给大秋作物丰收造成巨大威胁。针对本次霜冻天气,赤峰市政府重视,各部门积极行动,气象局、农业局抽调技术人员和旗县乡镇苏木领导田间地头督导,群策群力科学防霜,由于措施得当,有效减少损失3亿元。通过本次服务我们看出:气象部门决策服务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的预报预警、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在防灾减灾、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机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遇了连年的自然灾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导致了边区灾民、流民的增多和边区经济的困难。边区党和政府从边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救治方针政策,以积极防灾,科学决策为长远目标,采取政府赈济和群众互助互济相结合,使边区的灾害救治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不仅保证了边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而且加强了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防灾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教育对保证国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防灾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防灾意识不够、防灾应急机制不健全、防灾知识宣传不到住等。从防灾教育的模式、内容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对我国的防灾教育体系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我国日后防灾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山东省的生产救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山东省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应对,领导灾区群众开展了生产救灾。生产救灾包括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国家救济、以工代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山东省的生产救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今的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无一伤亡的例子表明,防灾教育的有效施行是学生在灾难面前得以保全的一个重要前提.对法律的执行力、防灾教育的供给和监督是防灾教育有效实行的制约因素.而重塑防灾教育的法律地位,弥补政府职能缺位,防止防灾教育权力虚置,保障防灾教育供给,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防灾意识和肪灾技能,实现社会防灾教育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森林植被防灾学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植被防灾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加强森林植被防灾机理的研究工作。之所以存在有关森林作用的各种争论,过去的研究常常以局限性较大的研究数据来笼统、空泛地讨论森林防灾作用的大小和存在与否,缺乏在与其他学科交叉基础上的防灾机理的分析。同时,应加强防灾林营造、经营和管理技术与体制的研究。为了提高人们对森林植被防灾作用的认识,还应加强森林植被防灾作用及机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3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平均水平为0.586,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农业旱涝防灾资源利用不充分;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纯技术效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呈现增长趋势,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管理水平较高;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效率较低,且增长幅度较小。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粮食主产区需要转变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利用方式,努力实现农业旱涝灾害的粗放式防灾向集约式防灾的转变,提高农业旱涝防灾效率。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观察自然,利用自然,探索积累防灾生态学理论、技术和救灾经验、施政方针的历史。中华民族的防灾史可分为4个时期,即神话故事时期、英雄人物时期、古代国家政务时期、探索科学防灾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研究中华民族的防灾史,不仅可以为防灾生态学的创立提供必要的借鉴和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为探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措施提供了民族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充分认识科技防灾减灾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工作,培养全民科技防灾减灾意识,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建立起符合省情实际需要的、科学完整的、有效的立体防控体系,对于完善我省科技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提高我省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防灾减灾的能力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SBM超效率DEA模型对2010—2013年20个省份的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以下结论:80%省份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不高,防灾减灾资源未得到高效利用;纯技术效率不高和规模效率不高都是导致大多数省份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动因;近一半的省份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并未与其农业产值规模同向变动。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与我国在农业自然灾害应对中“重防灾减灾数量投入,轻投入结构与质量改进”“重投入,轻管理”的策略相关。农业防灾减灾的具体结构优化策略包括:(1)农业防灾减灾战略结构优化。转变重资源数量投入的粗放式农业防灾减灾战略,建立效率导向型的农业防灾减灾战略。(2)农业防灾减灾动力结构优化。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要着眼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轮驱动。(3)农业防灾减灾区域结构优化。依据产值—效率矩阵分类,各省份需要调整农业防灾减灾资源的区域投入重点。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主要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参与抗灾救灾。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完成灾难新闻报道,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从事灾难新闻报道应当具有与救灾相适应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建构,具有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才能既客观、公正、真实和全面向公众告知真实的灾情,又强化应对灾难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在求得防灾减灾实效的过程中提升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防灾减灾看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后对成都市的4个防灾公园的实地考察发现: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防灾规划设计、必要的应急避难设施以及安全的应急避难空间,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应遵循"安全性、可迭性、人性化、持续性、合理性"五项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植物设计和设施设置等方面来规划.同时.要加强防灾公园的理论与法规研究,强化公园防灾意识,建构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三社联动"+防灾减灾救灾是把三社联动模式纳入到新时代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之中,通过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解决以往政府单一主导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中出现的重救灾轻减灾、防灾减灾救灾缺乏政策和项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而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是对新时代下我国综合减灾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城市抗震防灾控制力是指城市系统(包括行政组织、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公共设施等)处置地震灾害的能力。居住区规划应通过对居住区抗震防灾设施条件和空间场地的要求,实现其对居住区抗震防灾总体能力的控制。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现行居住区规划编制和法规体系的分析,探讨其抗震防灾控制力的缺失,提出加强详细规划阶段居住区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内容和优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划法规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海洋防灾减灾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在此基础上,海洋防灾减灾思想的主要内涵逐渐完善为“一个定位、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四个力量”的有机整体。该整体立足于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基本国情,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考量,体现了习近平坚持放眼世界、促进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的全球视野,是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坚持造福人民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为社会因素导致1939年海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洪水给包括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内的广大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努力最终克服了灾荒。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爆发的教训和救灾的经验都对当今的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村镇地区防灾教育的探讨,提出了开展村镇防灾教育的要点和实施途径,为村镇防灾减灾提供较为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以利于开展村镇地区防灾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村防灾减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都有特殊重要性。社区是开展危机预防和应对的最基层管理组织,农村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和积极的意义。为构建系统的、可持续的防灾减灾体系,北京针对其自身的灾害风险类型及特点,在探析当前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足的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启示,提出应明确农村社区灾害风险,健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完善减灾基础设施,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活动,提高社区综合防御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9,(10):6-7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近日,国家减灾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研究部署。在今年4月底至5月中旬,开展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