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化劳动转移旧价值、活劳动创造新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观点。把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认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来实现的,也是不正确的。先进机器设备和新材料的使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少了劳动消耗,降低了成本,从而使剩余价值得到增加。但这并没有改变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旧价值、不创造新价值的事实。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价值的源泉都是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  相似文献   

2.
关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框架下,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给出满足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假设条件,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进行论证,并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物化劳动价值论迂回地将物化劳动等同于活劳动,笼统地说过去的和本期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忽视活劳动的相对有限性和具体的时空规定性,不能正确把握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内涵。因此,物化劳动价值论并非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决反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谬论。  相似文献   

4.
自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以来,就一直遇到严重的挑战,其中争论的核心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所谓《劳动价值整合论》就是后者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它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曲解,并把它和庸俗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整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并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而是对它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5.
“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是一个理论扭曲 ,它造成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障碍。其实 ,创造价值与增加价值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讲 ,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从这个思路分析下去 ,我们发现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一方面 ,物化劳动来源于活劳动 ,并且是本期活劳动 ,所以讲物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 ,活劳动肯定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 (C)又来自本期的活劳动 ,故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从而坚持了劳动价值一元论。承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平 《兰州学刊》2003,(4):43-4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 ,它本身不创造价值 ,增加价值量。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物化 ,属于物化劳动 ,不创造新价值 ,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即科技劳动作为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不仅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劳动价值论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理论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活劳动 (包括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 )创造价值。在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问题上 ,有生产要素价值论、知识技术价值论、服务劳动价值论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6,1(1):83-90
从“科学理论”的视域来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中外理论界众多价值、价格学说中的一种,而且在我国是影响颇大的一种。在此之外,中外理论界还提出了各种“非劳动价值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生产费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应价值论、边际效应价值论、供求决定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基础上的价值论研究的结晶,它与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相比较,是更为深刻的理论,是在科学地区分和严格地定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值形式、价值和价格、物化劳动和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等诸对范畴的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统一的宏大理论体系;而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基本上都是在现象层面上对价值或价格的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远没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那样深刻。  相似文献   

9.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生产商品并创造价值,那就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本上只是在物质生产的范围内研究价值形成问题,并且把劳动物化作为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前提,这就导致了后人的一个误解,以为劳动的物化是形成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实,价值反映物化劳动,这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指出:“对于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的方  相似文献   

10.
1995年第7期《学术月刊》发表了钱伯海教授《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一文(以下称钱文)。该文在论证其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这一核心观点的基础上,还指出了疏看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会产生的各种矛盾和误解。钱文提出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不一致的观点,促使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钱文观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这一过程,我认为钱文的观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劳动力的非商品性(1)人是社会中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不应该当作商品看待;(2)生产劳动力的劳动与生产一般商品的劳动存在很大不同,其中的自然劳动力部分不是劳动的产物,因而不具有价值属性.相应地,对劳动力价值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体现劳动力形成所需投入的物化劳动的维系劳动力价值;二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物化劳动价值;三是劳动力本身具有能够在未来带来收入流的贴现之价值.从本质上说,工资并不等于维系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而是基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一般在维系劳动力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波动,其量的多与少取决于劳动与资本交换时双方的地位和势力.  相似文献   

12.
浅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伯海先生在《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以下简称“钱文”)中提出:物化劳动就是物质化的活劳动.它具有二重属性即物质属性和劳动属性.作为物质属性具有价值内容;作为劳动属性.被赋予各种特殊性能,即各种使用价值.正因为物化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而得出物化劳动也和活劳动一样.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粗浅的评析.  相似文献   

13.
劳动与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谁的地位更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关于“劳动”与“物化劳动”地位及贡献率的争论再起波澜。作为现代劳动价值论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论题,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逻辑思辨与推理的方法展开。有别于此,文章尝试采用现代经济学的论证方法,选取一个替代指标体系来分析劳动、物化劳动与创造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相关观点,并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产出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产出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当前GDP的增长中,国有企业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了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先进技术与价值的创造吴铁军(河南财经学院)伴随科技革命的兴起,新技术的个断被采用以及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义起。这种现实与理论的巨大碰撞之一就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一些同志依据于现实提出了物化劳动(先进技术)与活劳动共同...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1)机器的作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是“创造价值”的条件,而是“减少价值”并使“价值消亡”的条件。(2)价值是对人力“有偿”耗费的评价,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的自然力是“无偿”的,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不创造价值。当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共享的程度时,决定自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资料所有权。(3)不仅价值是历史范畴,而且“直接形式的劳动”也是历史范畴。(4)如果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价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并非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人类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进行的生态环境再生产活动 ,因此 ,这种生态环境再生产所产出的各类产品 (如各种人工增殖的自然资源 )和劳务 (良好的环境质量 )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 ,而且具有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理解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但由于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具有服务的社会性和区域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位置的固定性、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 ,所以其价值的实现方式具有间接性特点。要解决生态效益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价值补偿不足问题 ,就必须按照“资源使用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等原则进行制度创新。条件许可者要走生态与经济建设良性循环之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于一些企业获得的较高的价值 ,既有本企业劳动创造的 ,也有外企业转移的可能性都有论述 ,但是 ,马克思没有对这两种情况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和界定 ,这就为当代的经济理论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本文认为理论界将企业获得的日益增大的那部分价值完全归结为本企业工人创造或外企业转移来的说法都有些偏失。而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引入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分析中 ,将劳动时间作出自然劳动时间和密度劳动时间的区分后 ,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划分“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的界限 ,理顺“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分析“科技价值”、“垄断价值”和“风险价值”这些在现代社会日益凸现的现实经济因素的价值构成等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钱伯海先生在《学术月刊》上提出了一个“物化劳动二重性”的命题,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消除理论上和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误解,就可以填平横卧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与萨伊“三位一体”公式之间的鸿沟,从而使科学的更加科学,使庸俗的不再庸俗,因而也就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这种在常人看来有点虚幻的主张,在钱先生看来却都是真理,他反复地说:“物化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只看其一面,而疏看其另  相似文献   

19.
廖显满 《云梦学刊》2004,25(2):42-45
“物化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的观点,从立论基础到论证过程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所谓“实际价值也是价值”的论证把价值与使用价值直接等同起来,二是以“斯密教条”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其价值构成研究并不能真正证明物化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物化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的观点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体是价值的载体.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所以不创造价值;如果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定义.简言之.只有以“物质产品”(应称实物产品)为凝结对象的劳动才可能创造价值.我认为、这种把劳动是否“实物化”当作判断是否创造价值的“试金石”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实物化”不能作为创造价值的试金石呢?我在“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作过分析,现从另外的角度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