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由于中国特有的人口包袱以及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所沉淀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员,加上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失业问题一度相当严峻.本文通过对有关理论的归纳和对我国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指出了当前中国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失业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多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和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畸高,城镇失业和乡村隐性失业比较严重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转轨经济时期 ,市场需求疲软 ,失业率上升。如何解决好失业这一难题 ,必须对我国当前的失业状况进行分类分析 ,以便对症下药。就目前我国失业状况看 ,大体可划分为城市隐性失业、农村隐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五种  相似文献   

4.
企业隐性失业的大量存在,是困扰我国当前企业改革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难点。本文从传统劳动就业观念和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等方面,探析了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以往的城镇劳动就业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增量安置、急视存量调整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快就业机制的转换,就要从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入手,对近年来的政策和就业特点作出分析,方可看出解决此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冗员的原因、危害。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冗员3000多万人,占全民所有刨企业职工总数30%以上。这么多的城镇隐性失业人口存在实在是政策的产物。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就业——保障一体化的政策,即利用就业保障代替失业保障的制度。靠着往企业硬性喜人的强制性办法,为绝大多数劳动者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表面上着解决了就业问题,确是将公开性失业变成了隐性失业,实际上等于将失业从社会带入了企业。由于等待就业的劳动者数量是一定的,企业所能提供的职位数也是固定的,所以解决就业的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让劳动者以公开失业的形式出现,由  相似文献   

6.
失业人员隐性就业是政府当前十分关注和急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杭州市为个案,通过对隐性就业的普遍性、工作性质和个人特征详细客观的描述,集中回答了我国失业人员隐性就业的规模、典型特征和工作性质,在此基础上,就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有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大量隐性失业是传统体制等原因长期积累的结果,有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性选择所采取的劳动储备这一合理的经济行为.受福利机制及众多因素的影响,隐性失业的显性化难度很大.从制度创新入手,顺利推进隐性失业显性化.  相似文献   

9.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首要任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控制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及技能,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向非农产业及城镇化转移,是在搞好农业的同时,解决农业失业人口再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隐性失业问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国情,目前我国的隐性失业问题比显性失业问题更为突出和严峻。显性失业的消极后果主要由失业者个人承担,而隐性失业的消极后果则主要由国家和企业承担,它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降低了企业的有效工时利用率,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阻碍了收入差距的拉开,涣散了企业的斗志。尽管隐性失业存在着这些危害,但它的公开化、显性化又不能操之过急近年来所实行的解决隐性失业问题的政策存在着严重弊端,政府部门和有关学者还需要在实践中探讨新的、更加科学的解决隐性失业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一个非合作议价模型,研究了禁止城市国有企业雇用农民工和允许其雇用农民工两种条件下城市职工下岗形成的机制。通过对比证明,一旦放开对于农民工就业的人为限制,工资将降到竞争性劳动市场的水平,在长期趋势下,会减少国企下岗的人数。通常一些城市采取的旨在保护城市劳动力免受外来农民工就业竞争的政策,反而导致了更多的城市下岗职工的存在。本文也证明了中国经济转型期失业的古典模型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引导和推动农村青年就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伴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进程,当代农村青年成长环境更具开放性,自我发展更重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更加丰富,关注农村变革更为强烈,社会活动方式更趋多样。但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匮乏、维权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内外因素仍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农村青年就业。促进农村青年就业,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青年就业,在全社会为服务农村青年就业营造良好氛围,转变农村青年就业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维权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的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现存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及利用价值。在对传统失业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与利益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收入分配不公与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以及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因其具有的、多方面的特殊社会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风险的普遍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最广,涉及的对象最多,开支项目最大,因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农民工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供过于求的数量性失业和技能以及区域不对称所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就业政策应围绕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和完善性的稳定措施两个层次实施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它的建设和完善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农村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农民家庭最低收入保障机制、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福利、农村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农村失业及贫困救助福利、农村公益事业财政补贴制度、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能增加宁波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农村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宁波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资金、基础设施、线路和管理的自身优势,有巨大市场需求、政府重视和新农村建设的外部机遇,但也存在竞争激烈、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知名度低的劣势和外部威胁。因此,应协调规划、创新产品、加强营销,建立政策、资金、人才、环保等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而对如何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却重视不够。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等途径,大大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是一个人们未曾关注到的法律隐蔽角落。它具有侵财性、盲目性、偶发性、暴力性、混杂性和易衍化性等特征明显,主要是由农村社会环境的“灰色化”、留守家庭功能的“失常化”以及教育管理层面的“放任化”等因素综合所致,现已成为了一个棘手的社会治理难题。从伦理治理的维度出发,通过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伦理关怀,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从而为预防、控制和减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行为发生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顾客期望理论为依据,以福建沿海地区为案例地,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的休闲期望,结果发现:就模糊期望而言,期望通过休闲活动来缓解紧张情绪的农村居民所占比例较大;就显性期望而言,期望参与旅游观光型休闲活动、期望参与休闲活动的地点为村外、期望休闲花费为免费、期望本村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农村居民占多数;就隐性期望而言,期望在本村现有的休闲环境基础上加入更多城市化元素的农村居民所占比例较大。鉴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居民休闲期望的转化,主动掌握最新休闲动态,加强与农村居民的沟通,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休闲期望,以农村居民的休闲期望为目标制定期望标准,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休闲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