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秘密回师北京,于10月23日发动了推翻直系军阀政权的政变。这次政变,对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往后的历史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过去对这次政变研究较少,也未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本文试图对这次政变的原因、结局及其性质和历史作用作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四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十月下旬,双方几十万大军在山海关长城一线激战正酣,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从热河滦平秘密回师北京,推翻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把持的北京政权,史称“北京政变”.对这一历史事件近来已有人撰文论述,但笔者感到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对其再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一九二五年秋天的直系军阀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的浙奉战争,奠定了后来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部分格局,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次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经过如何?怎样正确评价?有待人们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浙奉战争是由孙传芳首先发动的,他发动反奉战争同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九二四年十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师北京,另组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一九二五年秋天的直系军阀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的浙奉战争,奠定了后来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部分格局,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次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经过如何?怎样正确评价?有待人们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浙奉战争是由孙传芳首先发动的,他发动反奉战争同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九二四年十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师北京,另组国民军,吴佩孚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战败,浮海南逃,战事遂告一段落。国奉双方妥协的结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击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后来为什么能够东山再起?吴佩孚再起后为什么又能立即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盟?直奉军阀是如何联合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失败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击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后来为什么能够东山再起?吴佩孚再起后为什么又能立即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盟?直奉军阀是如何联合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失败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试论孙中山与冯玉祥北京政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关于这一政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主要是孙中山对其影响,本文试就孙中山与冯玉祥北京政变的前因后果作一论述。1 1918年正当孙中山联合滇桂军阀讨伐段祺瑞北京政府的护法运动进入高涨阶段时,2月14日,奉段命进攻护法军的直系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在武穴发出主和通电。冯这一举动在护法军中引起不小的反响,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孙中山开始了与冯玉祥的联系。对此,冯玉祥在他的自传中也提到,“驻兵武穴主和,则稍之与  相似文献   

8.
1924年11月19日,孙中山在上海曾说:“这口曹吴的武力统一,被国民军推翻了,兄弟以为到了讲和平统一的时机”。(《孙中山选集》第884页)孙中山所说的这个“和平统一的时机”,就是当年北京政变后一度出现过的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10月21日,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从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线倒戈回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控制了北京。这就是所谓北京政变。北京政变之后,奉系成了北方实力最强的军阀。张作霖要求乘胜向鲁、皖、苏发展,为其部下寻得地盘,并为包围北京,控制中央政权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1922年直奉战争后北京政局迎来崭新一页. 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北京教育界对于掌控北京政局的直系充满期待,而直系也极力拉拢对舆论有重要影响力的北京教育界. 双方先是在最高当局的人事安排上配合默契,北京教育界参与了去徐倒孙迎黎的一系列活动,继而推出了自己中意的教育当局,最后更与直系中的吴佩孚派合作捧出了王宠惠"好人政府"内阁. 但随着北京教育界与直系在政治理念上分歧加大以及各自内部派系纷争扩大,双方的合作走向了终点.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凝炼、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诗。写于1925年6月。当时,鲁迅战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巢穴北京。他目睹各派新旧军阀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因此,借梦魔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痛苦不堪的命运,形象地揭示了各派军阀混战的反动实质,从而提醒人们,必须抛弃对以新的面貌出现的统治者的任何幻想,表现了鲁迅对反动军阀的彻底否定。“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直奉战争、直皖  相似文献   

11.
1925年12月,冯玉祥统率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在关内的势力直隶(今河北省)军务督办李景林之间曾有一场激战,史称国奉战争。李景林是奉系重要将领,在派系林立的奉系军阀集团中属于新派中的大学派(土派),受到奉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老派和新派中的士官派(洋派)的排挤。为保有直隶地盘,他曾反对张作霖对国民军用兵。因而,李景林曾经暗中参与奉系重要将领郭松龄联合冯玉祥反对奉系张作霖,扬宇霆集团的秘密活动,并在郭松龄公开倒戈反奉后,于1925年11月25日发表通电,指责张作霖“好争喜战”,劝张下野,把权力交给张学良。然而,仅仅过了10天,风云突变,李景林又通电声讨冯玉祥,从而导致国奉战争的爆发。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李景林在数日内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呢?这个问题还得从考察国奉矛盾和斗争的全局中来寻求答案。发生在1924年秋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师北京,另组国民军,而奉军亦趁势猛攻,从热河一直打到天津,致使吴佩孚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战败,于  相似文献   

12.
1924年10月,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曹锟贿选政府,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同商讨和主持解决时局之大计。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思想上发生重大转折,勇敢地抛弃了西方的国会制度及法统观念,发表了《北上宣言》,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集国民会议的主张。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要求“召开国民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原大战是在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本文试就中原大战前蒋冯矛盾与争端作一探析。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新军阀政权。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通过徐州会议,实现了国民党这两派新军阀的合作。1928年2月,蒋冯结拜“换谱兄弟”。4月,在北伐奉系张作霖的战争中,蒋冯携手并肩,阎锡崇山、李宗仁积极加盟,四派新军阀组成的“二期北伐”军很快就打败了奉张军,迫使奉张军退回东北。但是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蒋、桂,冯、阎四派对张作霖的临时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①仅就蒋冯关系而言,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东北军将领郭松龄,为铲除封建军阀,投身张作霖军中,借助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谋取兵机,潜蓄实力,于1925年11月举兵反奉,宣布讨伐张作霖,推荐张学良统帅东北。郭松龄倒戈反奉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郭松龄与张氏父子的关系,使这段历史更富传奇色彩。(一)张作霖出身绿林,乃一介草莽英雄,因其钻营有术,诛杀同类,镇压革命党人,由一清军管带而至巡防营统领。辛亥革命后,一跃而为民国师长、奉省督军、东三省巡阅使,成为威震一方的东北王。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的惨败,使张作霖深切感到:“前此不学无术之军官…  相似文献   

15.
1922年,一个轰动当时中国政界的订婚仪式在北京顺承王府隆重举行。订婚人是两个年仅6岁的不懂事的孩子,一个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四公子张学思,另一位是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六小姐。6岁的张学思不晓得订婚的意思,更不晓得这是一桩以亲生骨肉为砝码的政治交易。 可是,“亲家”不到半载就变成了“冤家”,中国接连爆发了两次规模巨大的直奉战争。在此期间,曹锟还上演了一出“贿选总统”的闹剧,以贿赂议员投票的方式窃取了总统宝座,张学思从懂事伊始就为自己是“贿选总统”的“六姑爷”而感到莫大的耻辱。他一直坚决抵制这个带有包办和政治双重色彩的所谓婚约。  相似文献   

16.
1923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合作,使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迅速发展,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国共合作,是全国性的,其中东北地区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北京区执委会李大钊的指导下,两党人士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合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应北伐的胜利进军,做出了可贯的贡献。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不断扩张其在东北的侵略特权,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抵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便对日本采取默认甚至怂恿的态度,致使其更加肆无忌惮。奉系军阎张作霖,又同鼎中原,一次一次挑起军阀战争,把富饶的东北弄得财源桔竭、民不聊生。各地自发的反日反奉张军阀斗争不断发生。要把这些分散的、自发的斗争集中起来,形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必  相似文献   

17.
直系军阀的地方主义不是典型的、单纯的省区主义,省区籍贯只是形成直系地方主义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这种泛地方主义是地方主义概念外延的扩展,其实质没有变化。它既是直系军阀维系其内部团结的凝聚力,也是其操纵国家政权的工具,同时也反映了省区与省区、省区与中央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十月,直奉二次战争,吴佩孚坐镇滦州,派冯玉祥出喜峰口,从侧面进攻辽宁。冯玉祥潜师回到北京,联络胡景翼、孙岳发出漾电(二十三日)组织国民军,囚曹锟,逐宣统,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政。这次政变,当时报纸上称叫“冯玉祥倒戈”,冯玉样自称作“班师之役”,有时也叫“首都革命”。首都革命这个名词最初实出于续桐溪(西峰)。首都革命的主谋,也就是续桐溪。1923年,陕军胡景翼驻兵顺德、安阳之间,刘守中(允成,同盟会会员,以后长期当  相似文献   

19.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决定南北朝对立局面关键的一战。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次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战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围绕着淝水之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在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在淝水之战前氐族已经完全汉化,前秦政权是氐族与汉族联合的封建政权。本文想就这一看法,陈述一些不同的管见,就正于学术界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中重文轻武的观念以及军队从属国家的制度建构,在近代逐渐为尚武精神和军阀的私人武装取代.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民心厌战,文治主义呼声高涨,南方以文治政府的政治包装和"党军"的军队建制乃至"国军"的未来期许,最终赢得了对北方的战争.其间致变因素错综复杂,但基本的发展逻辑,却与黑格尔哲学"三段式"即事物呈"正-反-合"的变化轨迹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