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文人贰臣们在仕清后内心多有愧疚之情,这种心态在士风甚盛的南方的贰臣文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江左三大家"为例,清初贰臣文人的愧疚自赎心态有三种呈现方式:龚鼎孳结交士林,救人之困;钱谦益从事秘密反清,寓故国于诗文;吴伟业无情剖析,以罪孽心态自我灵魂拷问.好名徇利是他们临危变节的重要原因.考察三者差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清初时代变迁与政治道德伦理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如其画。徐晋平是一位为人敦厚、雍容大度、不断求变的创新型画家。画如其人。徐晋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继古而不泥古,不断地以知识养眼,以德性养心,以技巧养手,不断升华自己中国画的气韵风神。他的花鸟画给人以元气淋漓、扑面而来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乾坤清气"、体验到"不似之似"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3.
正公元1644年,中国大地上迎来了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更迭,王铎时年53岁,任南京福王弘光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后又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荫中书舍人。次年,满清大军攻至南京城下,赵之龙、钱谦益率众开门投诚,王铎在列。仕清后,王铎官至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清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61岁的王铎终在长年的恣情酒色之后颓然病逝,谥文安。  相似文献   

4.
阴铿研究的方法与收获赵以武南朝梁,陈之际的诗人阴铿,存留下来的作品无多,只有34首诗;有关他的生平情况,史传里仅有230馀字的记载,从中知之嫌少。各种文学史著作虽然都要提到他,但常常一笔带过,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有关阴铿的身世背景,生平仕履、诗作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五七○年,被誉为“朝鲜之朱子”、“东方百世之师”的理学大师退溪李混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旅程。李混既是位政治家,又是学问家。但他真正参政很少,且政绩寥寥。故终其一生,与其说李滉是治世有方的高官,不如说他是造诣精深的大儒。李滉一生中,在“从仕”与“治学”之间,一直多有矛盾。他不乐仕宦,却不得不多年任职为官;既同朝政有割不断的联系,又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确有一类虽已“盖棺”,却不能“论定”的复杂人物,洪承畴就是其中的典型。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崭露头角,而被晋升为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明廷又授予他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之职,担负起抵御清军南下的重任。由于朝廷的掣肘和麾下总兵不战而逃,导致洪承畴松山战败被俘而降清。此后,为清运筹帷幄,成为清入关的指路人;清入关后,又为清廷招抚江南,“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在清统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洪承畴是一个由明末之栋梁而一变为清初之重臣,由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到为清统一全国做出巨…  相似文献   

7.
陈英群 《阅江学刊》2012,(6):128-134
阎连科出生在贫困的乡村,由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缺失性体验而产生一种向往城市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为贫瘠土地上的青年农民拼命逃离土地、渴望进入城市的迫切心情。他的小说可以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在逃离土地之路上挣扎的痛苦心声,同时也可体味到作者希冀精神上回归土地的殷切心情。  相似文献   

8.
号称“朝鲜之朱子”的李退溪,是十六世纪上半叶士林隐逸之风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安贫乐道恬淡寡欲,深自韬晦不妄交游,退隐山林不乐仕宦。四十三岁以后,竟然七进而七退,其洁身自好难进易退之操守,在当世被誉为“贤者之山林气象”,“士林之廉节高风”。退溪处世的这些特点,与他所处的时代状况、家世以及身世的遭遇,是密切相关的。对此,笔者在《李退溪处世之道述评》(载《浙江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一、二期合刊号)一文中,已多有述及,勿庸赘言。然而,拙见以为,仅此而止,尚不足以窥见退溪处世之道全豹。还须对其处世的理论基础,作更深层次的开掘。为此,本文擬对退溪“以退为义”的处世哲学,着重加以探讨,以补前篇之不足。退溪决意退仕之后,多年来,通过上国王疏札、复友人书信以及答弟子问难等各种渠  相似文献   

9.
蒋波 《唐都学刊》2014,(1):46-49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士人一种主要人生追求,但在经学兴盛的东汉,不少儒生却隐居不仕或暂时不仕。经学发达与隐居不仕这一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有着内在必然性,它与部分儒生清静无欲、专心经学有关,也是士人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汉代选官制度滞后的产物。这类士人或专心习经,或隐居教授,推动了东汉经学的发展;他们习经目的单纯,与当时社会上一些钻营者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起了"激贪厉俗"的作用。东汉经学士子的隐逸,大多只是暂时的,并不表明学仕分途。  相似文献   

10.
龚自珍伦理思想的启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是我国清末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对晚清思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善恶皆后起”说、“人情怀私”说、“解其棕缚”说、和“知耻振邦”说四个方面阐述了龚自珍的伦理思想,认为他提出的“人情怀私”说和与之相联系的个性解放思想,表达了时代的心声,富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两汉之际政权更替、政策多变给士人生存以巨大影响,这在冯衍身上得到典型的体现。家族与政治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不仕王莽新朝,甚至充满仇莽情结。功业不立、职务多变、善言不实,使得他不可能受到尚功利的光武帝重用。汲汲富贵、躁动短视,使得他入为外戚宾客,也使得他因此而完全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冯衍不遇典型地体现了两汉时期一代士人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2.
孙治让(1848—1908)是晚清著名学者。他不仅对经学、诸子学、古文字学有开新造大的贡献,还好为匡时救国议论。特别在中年以后,外祸日迫,内政日非,他目睹清廷蠹朽,曾提出一整套改革经济,变法图强的主张。孙诒让的经济主张,有散见于友朋书牍札记文稿中的。例如,他与两广总督陶之模“常通书论时务”,论议“开矿、筑路、兴学、制器诸端”;他赞赏镇海巨商叶澄衷的“慨然有振揽商务之志”,为之作家传,并阐发自己振兴商务的见解;他手撰的东瓯通利公司章程序,曾论及水陆交通,四方畅达,对促进物质  相似文献   

13.
正特许离监探亲,是对罪犯一场心灵净化之旅,可以让罪犯感受到法治的温度,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社会的关怀,感受到新时代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向善向上。服刑14年后,朱某第一次回到昆明的家。喂母亲吃饭,给母亲洗脚,尽管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已不记得他的样貌。朱某是2018年春节全国27个省份999名离监探亲的罪犯之一。在过年的返乡大军里,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候鸟"。在节前回到熟悉中有几分陌生的家,又在3月20日下午5点前全部归巢。  相似文献   

14.
秦嘉是生活在东汉桓帝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对于东汉末年五言诗的成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但由于古籍中记载简略,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今天所知甚少,甚至连他的故里、做官的住所,也搞不大清。现代编写的文学史著作中论及秦嘉时,大多对这些基本  相似文献   

15.
清入关前即已实行度牒制度,康熙初限制寺观及僧道数量,雍正时期,放松对僧道管理,度牒失去效力.乾隆初恢复度牒制度,乾隆三十九年,正式废止度牒制度,从此僧道身份与政府干预脱节.清前期度牒制度着眼于社会治理,而非宗教规范.度牒制度在清代之废止,是明清帝制框架下民间社会自由生活秩序之逐步发展,佛、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乃至普遍日常生活习俗融和,僧道成为大量普通人生存出路,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的结果.乾隆帝复、废度牒制度之转变,反映出其现实主义的政治策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吴与弼(1391—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入.明代早期著名理学家。他一生躬耕讲学,弟子甚多,陈献章、胡居仁、娄谅皆出其门下。他生活窘困而不应仕请,终生以学做圣贤为务。其自叙云:“十有九岁得《伊洛渊源录》,观周、程、张、邵诸君子出处大概,乃知圣贤之学之美而私心慕之。于是,尽焚应举文字.一以周、程、张、邵诸君子为心而自学焉。”①他私淑古圣先贤.专于人格修养而“不事著述”②。其所存《康斋集》.可以说是他一生道德修养体会的记录。本文拟通过述其人格修养现这一思想主线.廓清其思想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7.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2,18(4):11-14
元稹的评价问题 ,历来是唐诗学中的一大显案。陈寅恪先生之评贬抑多于褒扬 ,而责之最深者则是元稹弃寒女、婚高门 ,“以巧婚而致通显”。考查元稹仕婚二事关系 ,可知元稹在仕途上没有得到韦家直接的帮助。寅恪先生所云元稹“以巧婚而致通显”当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8.
释杭州《重建葛仙庵碑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西湖抱朴道院存石碑一通,立于大门之外,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葛仙庵碑记》(以下简称《碑记》)。《光绪杭州府志》第九七卷著录《碑记》之名,援引《武林访碑录》曰:“万历四十年二月,沈应文撰,王国祯书。”所录立碑时间和碑文撰者、书者姓名,均与原碑相符。碑文芳于处已漫漶不清,但大部尚可辨读。今摘其要者释之。一、葛洪生平和卜居西湖初阳台《碑记》曰:葛洪“初,学举子业,仕勾漏县令。以平复功升关内侯。耻爵禄不及其弟,弃职不受,归而  相似文献   

19.
正漫步在西安曲江公园,形象生动的艺雕作品随处可见。它们或造型独特,或寓意深远,醒目却不突兀,与周围环境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每个从它们身边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魅力。而其中大部分雕塑都出自刘艺杰之手。欣赏刘艺杰的艺雕作品,让人感到的是亲切、贴心、"接地气"。他的作品大多以装饰性雕塑为主,表现的内容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20.
《雪桥诗话》是记述有清一代的掌故之书。此书以诗话名,其间涉及诗歌、诗人之论审慎精要,自具手眼,又以诗传人,以诗存史,记载保留了大量有清以来佳篇佳句,名诗话而有清诗史料之实。书中以诗为契,记录各地古迹、风物和文化生活,尤其保留大量背景风土史迹资料,对研究北京历史、风物、沿革变迁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雪桥诗话》全书细致分类、分析,明了此书对于有清一代诗词、掌故、风土人情记录之功,明晰作者爬罗剔抉搜集资料之力,明确此一部诗话所涵盖之诗歌、风俗、社会生活之内容在诗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