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梁武帝萧衍为代表的萧梁皇族统治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素养,在文学、经学、佛学之外,他们特别倡导玄学,具体表现为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及其他皇族人物与臣属清谈玄言、组织玄学论辩、注疏玄学经典等,并利用其政治地位将相关注疏列于学官,成为官方的教材,甚至亲为教授.不仅如此,萧梁皇族人物之为人作派和生活情趣也日益玄化.这对当时的学风与士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玄学成为当时学术文化思潮的核心内容,玄化则成为当时文化风尚的本质特征.萧梁皇族之崇尚玄风,与南朝士族社会文化传统之影响及其自身努力提升其家族门第的追求密不可分.作为统治集团,萧梁统治者沉湎清谈,以虚诞为高,必然导致其轻视军政实务,引发清谈误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陆路 《学术月刊》2023,(12):146-159
作为北魏及东魏西魏的皇室成员及北朝最大的家族之一,元氏家族的文学活动是北朝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统计分析元氏家族的文士数量、传承情况及具体的文学与学术活动等。元氏文士现可知有九十余人,大部分出于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元氏文士多名士化,在文学、学术上较多具有南朝文化特点,由此可深入全面理解孝文帝汉化改革,亦证汉化改革在文化上较多受到魏晋河南新学及其流风南朝文化的影响。对元氏家族文学学术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北魏的汉化改革及其兴盛与衰败的历程、鲜卑文士的汉化进程等,亦为北朝文学学术的全面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材料。  相似文献   

3.
彭城武原到氏出自寒微,晋末宋初,到彦之追随刘裕之北府兵集团而起家,以护卫宋文帝继统而固位,奠定了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宋末以后,其子弟之作风有所变化,生硬地模仿士族社会的文化风尚。及至萧梁,到氏人物为人作派名士化,对士族社会擅长之清言、书法、围棋等皆有涉及,尤以文学才能显名,也通经史,深得梁武帝等奖掖。其家族人物任官也以清选为主。南朝时期,寒门勋贵在获得政治地位后,在文化上不断取法高门世族的文化风尚,以提升其门望,彭城到氏可谓一例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作为开创一代盛世的“文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每以万机之暇 ,游息艺文” ,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热情。然而由于主客观诸因素的制约 ,在崇尚南朝文艺传统与审美趣味的社会文化风尚下 ,其文学活动与作品呈现出多种因素、多样趣味融而未合的杂糅并置状态。尽管如此 ,李世民以其特殊的身份 ,于听览之暇 ,性情所至 ,“属文赋诗 ,天格赡丽 ,意迈冲悟” ,具有“首辟吟源”的象征意义 ,对“诗唐”的形成有奠基之功 ,从而造成了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的错位  相似文献   

5.
《礼记》是时代与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的学术之花,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承载了原始儒家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礼记》以“仁”释礼,表述了新的学术思想和时代的先进文化;礼学蕴涵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欲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应该研究《礼记》学术思想的时代精神,从一个特定的学术视野观照儒家礼学之精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包含着地域文化自信。巴蜀文化温良、敦厚、达观、刚强、自信的品格对宋代三苏家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三苏家族的巨大成功则又丰富与提高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与地位。北宋时期,四川眉州一带通经学古、习儒诵诗的学术空气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苏的文化禀赋与文学风格。而三苏尤其是苏轼,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对故乡有着终生不渝的眷恋。苏洵的政论、史论,纵横捭阖、说理性强,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苏辙的政论、史论、策论,则杂糅了佛道、纵横之学,寓哲理于叙史说今之中,说服力极强。他们父子不同于传统儒者,也与王安石新学相对立,卓荦于世、自成体系,带有鲜明的巴蜀地域学术特色与文化自信品格。  相似文献   

7.
楚辞辩体     
周苇风 《云梦学刊》2007,28(2):40-43
“文体”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指体裁,即文章的外在形式;另一个含义是文章的风格,包括影响文章外在表现形式的各种因素以及对风格产生制约和影响的其他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如家族、种族、国家、方言、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文学风尚等等。在汉代楚辞体之“体”是指风格,不是指体裁。汉代以后历代文人的拟骚之作仅仅继承了屈原取向悲情的文学传统,徒具骚体形式,而没有了楚地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楚文化如盐化水一般消融在渐渐成熟的汉文化之后,作为一种文体的楚辞悄然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8.
梁世和 《河北学刊》2004,24(4):170-176
学术思想的传承 ,学风的形成 ,学派的分布 ,往往具有地域特点 ,由此构成地域之学。地域之学的建立 ,可以涵养一地学风 ,传承一地精神 ,使一地文化绵绵不绝。地域之学是地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也是解读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北学作为燕赵之学 ,经历了创立期、经学时期、理学时期、综合创新期四个阶段 ,具有经世实学、兼收并蓄、厚重古朴、慷慨节义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文学研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文学家族学"研究的出现非常值得注意和期待."文学家族学"之成立,是基于文学与家族之间所存在的特定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联系.它主要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地域及文化风会对家族的影响,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对一时一地乃至更广阔时空文学发展的作用与规律.它因文学与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相交叉而派生,是文学研究力求吸纳不同知识体的思想资源以深化本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了福林同志所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所推出的《六朝丛书》中的一种。该书以六朝时期声名最为显赫的家族之──谢氏文学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力图反映出整个六朝文学的某一侧面,称得上是一部视角新颖、内涵深厚的力作。它有助于我们从“家族”的角度来认识六朝的文学风貌和政治状况,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综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持色:首先,它大可视为一部家族的文学断代史。这是因为,它不仅对六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中在政治和学术文化上取得杰出成就的…  相似文献   

11.
北朝时期玄学文化风尚并未完全灭绝.河西地区自前凉以来"号称多士"、"颇有华风",保存了玄学之因子;北魏灭凉,其学术文化传入平城,并影响到此后北魏之学风.北魏中后期,随着鲜卑统治者的汉化,大力传输南朝文化,北朝士风与学风显现出南朝化的倾向,以致北魏末与东魏-北齐之际关东地区出现玄化的高潮.北朝玄化风尚之传播,总是伴随着南朝人士的北徙,他们是南风北渐的主要裁体.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中国 11世纪的改革家”,这是列宁的一个著名论断。受此影响, 20世纪一百年来的王安石研究主要侧重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及其政治实践。这样,“荆公新学”的学术内涵及其意义就未能得到充分彰显。李祥俊博士《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1月出版 )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和展示王安石学术思想的专著。 一、《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书以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传承、流变为线索,以传统经学、儒学、子学、佛学和道教的学术派别之划分为框架,分析王安石对各派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各派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杨义先生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 ,围绕这一命题 ,杨义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的形成谈起 ,具体形象地论述了“重绘”说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理论方法 ,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话题不仅涉及有关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基本认识的一些问题 ,而且也涉及了古今诗学、叙事学、图志学、文学史观、文明史、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许多方面 ,内容丰富 ,新意迭出  相似文献   

14.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开始,历经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变迁,以《学衡》、《国风》这两个学术文化批评刊物为标志,形成了现代中国批评史上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东南学派。东南学派在学术思想的渊源上,似乎一直可以追溯至南京历史上前朝历代的国学,但在现代思想学术语境中,“东南学派”却是作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者应运而生的。在思想主张的极端方面,“东南学派”几乎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所有主张均持相反意见,这些主张概括而言,集中于中国文化本位的坚持和民族文学的倡导,而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介绍方面,则偏重于西方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化,但对于“中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视,亦成为“东南学派”于现代学术之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国学刍议     
“国学”作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概称,始于本世纪初,是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相对于“西学”而命名的。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国学”应包括语言学、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科技之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对于这些内容的研究,则必须以今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寻求其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会稽山阴孔氏是江东颇具代表性的世家大族。六朝时期 ,在学术文化领域 ,孔氏经、律兼修 ,尤重儒学 ,保持了汉代旧族的传统学风 ,表现出了较为保守的特点。但在侨人玄学风尚占有优势地位的历史背景下 ,孔氏学风也发生了变化。其人物之言行显示出玄化的特征。南朝以降 ,孔氏子弟渐重文学艺术 ,涌现出不少才俊之士。在宗教信仰方面 ,孔氏为天师道世家 ,面对佛教的流行 ,孔氏在“会同佛道”的名义下 ,坚守家族传统 ,成为江东地区旧族传统风尚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降,中国学术大面积地受到了西方强势学术话语的“殖民”控制.但是,唯有中国佛学却有着非常坚固的刚性边界,西方话语难以侵入。这是为什么呢?个中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佛学研究者一直有“佛学异于西学”和“佛学高于西学”的优越感,认为佛学与西学是“不相应”的,西学是“不究竟”的。总之。中国佛学至今依然还是一个不依附于西学的独立自主的学术王国,尽管也有些许“异动”。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玄学文化风尚并未完全断绝,当时先后立国于关中的前秦、后秦统治者汉化程度较高,其人物不仅习儒,而且学玄,其言谈、容止等颇为玄化,以致苻秦氏子弟流落东晋,其气质、风采不让江东士族名士;后秦统治者倡导玄佛融通,不仅产生了一些具有玄学色彩的佛学论著,而且其南播后深刻地影响到南朝学风.此外,自西晋末以来,河西地区较为稳定,成为中原士人的避难之地,也将玄学风尚传播到河西,并得以保存和延续,对此后北朝学术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佛教在玄学化的佛学思维及其批判中,逐渐产生了对般若中观的认识方法的自觉要求,形成了以佛性为核心的般若思辨传统,预示了一心开二门的真如缘起义理体系。北朝佛教由注重对禅法的实践导致对诸法的实证分析,结合当时部分法相唯识学经典的传播,形成了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体验传统,预示了唯识义理体系。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不同思维传统与不同义理方向的融合,使南北佛教教义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从孙中山、李大钊到毛泽东──“中西融合论”的三大阶段胡建(一)发轫于王官之学的中国文化思想主流,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嘉乾实学之后,一波三折,从“道统的裂层”突趋近代思潮,这一惑世眩目的嬗变并非出于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