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元和体指白居易、元稹通俗诗歌所体现出的平易浅切的风格特征 ,其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是元白在中唐佛禅 (主要是洪州禅 )世俗化倾向的文化背景影响下 ,在以俗为美审美观指导下 ,在诗歌创作上追求一种任情直吐、率意而成的表达方式和老妪能解的通俗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贺根民 《天府新论》2013,(5):145-149,158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感悟自然生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价值,以致从礼教人伦和天人之际两个维度来谋求身心的谐调。移情观照下的自然山水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人类社会的印迹,它们逐步由欣赏的对象演变为构建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并堂而皇之地跨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一旦自然山水被人为添加修、齐、治、平等价值因子,自然山水就逐渐剥离事物的原初本性,而染上了善恶判断的道德色彩,嬗变成千古文人抒写心志的一个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4.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一首题为《风景》的小诗。对这首小诗的内涵,笔者这里不想做什么具体的分析;只是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却体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游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众所周知,山水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比较密切。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点在山水美中虽然由于内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人类实践的创造是山水美的本源却是无疑的。严格地说,真正和人类社会完全隔绝的自然山…  相似文献   

5.
略论东北古代族名与山水之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族名、部名往往与他们居地附近的山水之名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些族名、部名和山水之名使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且一种语言的本身也随着时间推移在发生变化,加之中原史家在记述东北少数民族族名、部名和山水之名时使用汉字又不规范,所以就给后来的读史和研史工作增加了许多的困惑和麻烦,也造成了很多的混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就东北地区几个古代族名(或称部族名)与山水之名的关系问题略作论述,正确与否,祈方家和史学同仁教正。一、勿吉与张广才岭 勿吉作为族称,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隋唐时期又称…  相似文献   

6.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13,34(1):85-87
在河南地方作家的散文创作中,豫北作家王兴舟是别具特色的一位.他的散文写乡土状山水,优美雅致,别具一格,在白描手法的运用、意境的营构、韵律的创造等方面尤其出色.文章对上述诸方面展开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林语堂与佛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创作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深受佛学影响,他试 图以佛学思想对抗西方的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潮,重建人文主义境界。林语堂与佛学之关 系是20世纪中国作家接受宗教影响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8.
庐山作为一座人文圣山,不仅是“诗山”,也是“词山”。无论词之数量,还是艺术成就,庐山词都堪为中国山水词之翘楚,其发展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山水词演进的轨迹。本文以庐山词为切入点,从山水词与山水诗、书、画及游记文学的关系等方面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词的演进规律:意象人文化趋势,山水词与绘画、书法逐步结合,游记文学要素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北魏前期,统治者对汉文化不感兴趣,文人缺乏良好之创作环境与切磋条件;即使在孝文帝迁洛以后,辞赋起步亦较晚,缺少技巧积累,故北朝前期辞赋之数量与质量均不及南朝,赋作主要继承西晋后期遗风。北朝中后期,受南朝文学浸润渐深,出现了袁翻《思归斌》、阳固《演赜赋》、李骞《释情赋》、李谐《述身赋》等名篇。作者刻意学习南朝赋作,虽然在叙事之详尽与艺术技巧上不及南赋,但其语言之质朴与笔力之道劲则为南赋所不及。北周之庾信,北齐之颜之推,虽为辞赋名家,但均来自南朝;而北朝最有成就之赋家是生于北齐、历周入隋之卢思道,其赋作兼具北赋刚健质朴与南赋绮丽细腻之特色,在南北贼风融合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的“南朝化”,是由陈寅恪先生最先提出、后经唐长孺先生加以系统论证的一个命题。它指唐代中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南朝当年历史发展方向的继承。这样一种南朝化倾向,可以上溯至隋、唐初以至北魏孝文帝时代。南朝化倾向就其形成动因及主导者而言,可大致分为国家主导型、非国家主导型和综合型三种,其形成动因来自社会,但有待于国家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高红梅 《江淮论坛》2011,(3):113-116
对经济法存在的质疑在法学研究领域至今未曾偃息。法律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孤立的法学研究成果。从社会分工的理论视角纵观经济法存在的演进历程,可以清晰地透视出经济法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对于法律社会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回顾一下先秦儒道两家关于气的主要见解。孟子曾专门讨论气与志的关系,他以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他自己的所长在于“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  相似文献   

13.
考察门阀士族从兴起、鼎盛到衰亡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南朝刘宋这个时局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古政治史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左右江南政局的门阀制度开始走向没落,由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本文从考察在门阀政治中扮演主角的门阀士族命运的演变入手,力图揭示这一时期门阀士族从政治中心到边缘的诸多问题,以此角度来审视魏晋南北朝史中门阀制度是如何由盛而衰的这个热门课题。一东晋末年,长期积累起来的种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刘裕为代表的在动乱中发展了实力的寒人集团乘机而起,最终代晋建宋。披阅史籍,我发现这一历史事变居然在即将被改…  相似文献   

14.
从水的意象的差异看南朝与唐代山水诗创作及理论之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是中国诗歌领域里的一道奇葩,它南朝兴起,唐代成熟。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水的意象的塑造,即刻画对象、创作手法、情感倾向等体现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从中折射出社会环境、时代风气、文学理论、美学追求等时代差异。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1月底,清江隔河岩水电站4#机组正式移交投产发电。至此,总共4台各3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除升船机外,整个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这是万名建设者们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坚持改革,大胆探索,总结出了“业主负责,建管结合,流域开发,滚动发展”的新的水电建设管理体制,人们称之为“清江模式”,有力地推动电站建设不断加快。当前,清江公司正面临着流域开发的繁重任务。因此,企业改革要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要加快。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在业主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清江公司…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老舍突出艺术特色之一是幽默。而老舍的幽默,又绝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幽默,正象每种花都有自己的颜色和芳香一样。比如,鲁迅的幽默,犀利、深沉;钱钟书的幽默,温文、儒雅;张天翼的幽默、冷漠、无情。那么,老舍的幽默特色是什么呢?一、幽默的悲剧性“真正杰出的幽默家的笑声中,永远可以听到忧郁与严肃的声调”①。老舍正是这样一位幽默作家。读者从老舍作品的“笑声中”,可以听到“忧郁与严肃的声调”。换言之,寓悲于喜,在喜剧的形式里,蕴含着悲剧的内容,即是老舍的幽默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方竹兰博士在《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上发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从资本雇佣劳动到“劳动占有资本”的转化逻辑:“从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的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过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离、独立和对等谈判,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非人力资本、支配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者占有资本’制度,从最初的资本家与企业家融为一体经资本家与企业家分离,到最后企业家与‘资本家’又融为一体。只不过起点的两者融合是资本家即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终点的…  相似文献   

18.
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刘长卿在盛唐诗向中唐诗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前期的诗直面现实,关注民生,表现出积极的参政热情,多在诗中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具有盛唐气象.后来由于遭受多重磨难,泯灭了他的生活激情,诗歌开始转向关注自身.他后期的诗闲旷淡雅,气骨顿衰,多叹老嗟迈之作,成为大历诗风的代表.刘长卿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展示了盛唐诗风向大历诗风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长篇文章《从牯岭到东京》作于1928年7月。此前中国革命经历了大的转折,茅盾的思想也随之出现了大转折。《转折期的精神浮沉与演进》一文,对茅盾写作此篇长文前后的思想进行了论析。全文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重于分析茅盾政治思想的演进变化,指明了“士”之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下篇则着重评述了本时期茅盾的文学思想,以及茅盾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杰出贡献。本文的结论是:茅盾这段时间情绪低落的背后有着许多闪光点。  相似文献   

20.
张杰 《船山学刊》2006,(4):214-217
福柯以权力为视角,揭示出刑罚对象从肉体到灵魂的演进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背后,潜藏的是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以灵魂为对象的权力运作方式代表着一种权力的运作艺术,这种艺术弥散在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