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流"大学毕业生照做"一流"职场抢手人——他还在大学期间就制作了百余期音频节目,节目遍及新浪、腾讯、网易三大门户网站,被誉为中国网络校园节目第一主持人;他的博客在"最值得珍藏的草根博客"中被注解为"中国大学生第一个过百万的博客";他是中国教育第一视频播客的播主;他编写了两本高考指导书,被邀请在全国巡讲为高考生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兴衰及民生是古今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孟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一直坚持仁政思想并且游说各国,希望能够将民本及仁政思想付诸实施。他的观念在当时虽然未能实现,但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提出了"仁政"思想的大家,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将"仁政"思想加以整合,并且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本文研究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尝试将孟子民本思想同我国现实结合,进一步探究其当代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溯本求源,攻击要害,叫人信服.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又问:"做臣子的以下犯上,杀掉他的君王,这难道可以吗?" 孟子回答:"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类人,我们都叫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没听说他‘以臣弑君’." 齐宣王站在形式上的君臣关系角度,指出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是犯上作难,也是与儒家主张的"仁爱"思想相对立,似乎历史上的两位暴君是应该得到同情的,商汤和武王的行为反而是遭到指责的.把难题抛给孟子,孟子则巧妙避开齐宣王设置的辩论陷阱,溯本求源,将回击的矛头对准两位暴君的本质,指出他们是"独夫",而非仁爱的君王,所以武王讨伐殷纣也就不再是"以臣弑君",反而是对百姓的仁爱.这一段反驳,直击要害,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4.
孟子名言     
孟子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为喻,说明"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大",才显"小"。孟子的意思是眼界高的人志大,眼界小的人则心小。有鉴于此,我们开拓眼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5.
孙蝶平 《老年人》2012,(11):42-43
司徒雷登是美国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但他热爱中国,一生大部分时间以中国为家。司徒雷登在中国办了27年教育,是燕京大学的创办人。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燕大之父司徒雷登的父亲是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与创建杭州育英书院,1908年被委派到南京金陵神学院任希腊文教授。  相似文献   

6.
天问子 《老年人》2008,(6):42-43
众所周知,《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  相似文献   

7.
德治思想源远流长,最初始于西周。春秋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德治策略,战国时期在孟子那里,德治思想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这集中体现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孟子所提倡的"仁政",并不仅仅是一种笼统的德治理念,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有所体现的一种值得深思和发掘的理论形态。因此,鉴于当今中国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策略,明确和探讨孔孟的德治思想就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17岁的儿子看完心理医生后告诉我,他很多问题都是我们父母教育不当引起的。从这以后,我们一批评他,他就说:"这都赖你们!"他提出的过分要求,我一反对,他就说:"谁让你没把我教育好?"我们承认自己在教育上有失误,但他怎么能把全部责任推到我们身上?该怎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的金秋时节,各种艺术展纷至沓来,一时间洪城热闹非凡。2009年9月19日,在南昌赣江东岸,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这里即将迎来"一行居士旅行事迹暨书画艺术展"。这一次书画展是一行居士钟文芳先生闭关修行200天后首次公开亮相。钟文芳,名夔,号一行居士,名号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大居士所赐。在二十年前,他就被中央级主流媒体赞誉为"中国文化苦旅的精神游侠";2002年,联合国和平组织授予他"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的殊荣;2006年,他作为江西省唯一候选人,由江西省旅游局推荐,被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评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旅行家"。他的书画艺术远播海内外,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联合国前两任秘书长加利与安南,约旦国王、波兰总统、卢森堡首相等上百名国际政要与社会名流均收藏有他的艺术作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曾写信嘉许他"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青年一代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这是我们祖国、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12年前他在煤矿打工时,1岁多的儿子被歹徒抢走。为了找到孩子,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花了40多万元钱,落得个一贫如洗,靠救济生存。12年后,警方将嫌犯抓获,并找到了丢失的孩子。然而,此时已13岁的孩子和"养父母"建立了深厚感情,作为"独子"被宠爱着,并受到良好的教育。面对现状,考虑到孩子的前途,他含泪决定:让孩子继续与"养父母"生活。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负盛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重要部分和突出标志,也是儒学提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我们带着感恩的心上路,全世界的花儿都会为我们盛开。几百年前,希腊的一个农民从地里掘出了维纳斯的无臂雕像,被公认为世上最美的形象之一。在中国,也有一位名叫夏虹的"无臂女神"。2014年11月,夏虹受邀给参加APEC会议的中外政要夫人表演中国剪纸艺术。彭丽媛在现场互动结束离开后,又特地折转身,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我能在艺术的天空飞翔,我要感谢身后一直默默支持我的那个他!"夏虹所说的"那个他",就是与  相似文献   

13.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用了20多年的时间写作《孟子》,把儒家思想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孔孟之道”。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多年,他认为学习儒家思想,不是为了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儒家的哲学思想,帮助人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海外英译历程,从传教士柯大卫和理雅各的早期译本,到华人翻译家赖发洛的经典译本,再到现代的多元版本,已近两百年之久。《孟子》的译介在不同的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考察18至21世纪较具代表性的《孟子》英译本,经罗列和概括后发现,《孟子》译介在此期间经历了从"以忠实原文为主"到"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流变过程,基于此总结出提高其译介效果的方法:选择目的语为母语的译者;译介目的应靠提高译本可读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郭劲 《职业》2008,(29):4-6
他是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获得过"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朝阳区"职教之星"、"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等多个荣誉称号,他带领的专业团队被评为"北京市创新团队"。他也是一名厨师,享有国际烹饪联合会、中国药膳研究会授予的"国际烹饪名师"的称号,是国际烹饪联合会理事,曾被国际烹饪联合会授予"国际烹饪优质名厨"称号。2008年9月,中国的第29个教师节,他作为应温家宝总理邀请的8位教师之一到中南海做客。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也成为重大关切,典籍翻译工作也因此被给予更多的重视。《孟子》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在对外传播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得到与其传统地位相符的重视,应该进行进一步探讨。理雅各《孟子》译本作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影响巨大,但其中也不乏各种原因导致的文化错位现象,笔者在此浅议,期望能为后来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袁丁 《职业》2009,(3Z):4-6
他相信"技能改变命运,教育改变生活",并用自己的努力让学员见证了这样的奇迹;他在中国职业培训领域第一次引进了"教育即是服务"的概念,让教育变成一种市场化、标准化的诚信服务造福学员;他的华育国际将技能、就业力、学历三者有机融合,铸就上万学员成功就业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天命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天命之"天"的法则化与规律化;天命之"命"的"在我者"与"在外者"。同时,孟子的天命观与儒学的"德福一致"有着内在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孟子将普通百姓的"德福一致"上升到君主的"德福一致",对于孟子而言,民众的"德福一致"就是国家的"德福一致",只有把黎民百姓"德福一致"的追求放在首位,君主才能"德福一致",从而实现了天命观在其整个学说体系中的贯彻。  相似文献   

19.
6岁时,他直接上小学二年级;10岁时,他出版的小说被称为中国的《哈利·波特》;12岁时,他荣获第六届"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当众多家长为孩子写不好作文而苦恼时,他的父母是如何找到制胜法宝的呢?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2013,(3):59
他是一位军工老战士,深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他是一位腰椎病人,52岁时,曾经腰疼、腿疼、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寻医无数……他是一位腰突病人的"解放者",是千万腰突病人口口相传的"大救星",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腰突治疗器之父"冯国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