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与自然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二者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相互生成。当我们讨论生态问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讨论的是社会属性的人与被人类活动打上了社会关系烙印的第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认为的"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外在"主奴式"包含关系。脱离人与自然的内在生成联系以及人与人的现实整体社会关系,孤立而空洞地争论"人的主体优先"和"自然价值至上"的人与自然问题,将永远无法找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2.
秦兴仲 《齐鲁学刊》2008,4(3):83-86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冲突与不和谐。要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大力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承认“自然的权力”是“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前提。作为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情形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 ,“自然中心主义”警示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无疑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 ,它得出保护自然结论的前提——设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 ,承认“自然的权力”,承认自然是与人同样的“权力主体”——是错误的。“自然权力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离开社会联系这一中介孤立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 ,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6.
贾志钦 《理论界》2009,(5):105-1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伦理学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循自然,重塑自然在人类道德中的地位,才能解决出现的危机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是否可行是值得思索的.马克思认为,人周围的自然界是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资本的逻辑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8.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人们开始探讨如何维护人类唯一的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自然物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对象。在终极意义上,自然是自然物澄明的本源和存在的根据,而自然界(物)被自然所规定并依据自然生成和变化。但是长久以来,现代人忽视了二者的根本性区别,误把自然的衍生形式——自然物——当做自然本身来对待,从而走向了人与自然对象性意义上的反自然关系。这一关系也成为了人们视自然为不断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资源库,从而导致当前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为了克服这一时代难题,海德格尔认为必须重返真正意义上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而艺术(τεχλη)是通达这一途径的重要方式。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对于化解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四川的人地矛盾、生态恶化及其对策陈国生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和灾害频繁三个问题。人类如何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找到消除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办法,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一定历...  相似文献   

11.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自然理论是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科学体系 ,它批驳了那种把自然、人、社会相互孤立起来的观点 ,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有重要启示 ;它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 ,不但为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 ,而且为建立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人类产生便开始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与此同时,自然也把自己对人类征服的后果反馈给人类,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关系。这就决定了人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中建立。但是,传统的人学理论在建立时却仅仅根据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结果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到了今天,以资源和环境等为代表的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已充分证明,若不调整传统的人学理论,任其继续支配人类行动,人类的未来是难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语境中的消费主义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文化视自然为人类消费对象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和对地球资源无限的虚妄假设,给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可持续发展,当代人需要在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中先行植入生态学的语境,即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视界,从地球的有限性出发,在价值取向上完成从无限度的物质追求到以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为取向的转变,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类困境:本质、由来及其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批判之一安维复,王志扬征服自然以求文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信念。这种信念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深层意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却发现人类正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所造成的"人类困境"之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唯意...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被逐渐展开.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强调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世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7.
黄平  龚勇安 《兰州学刊》2001,42(3):33-34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针对有人提出"自然界是独立的、有其自身的价值,人应服从自然的利益"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以人为中心"作为价值命题而并非存在命题、价值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或"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共生的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提倡环境价值不仅不与"以人为中心"相矛盾,而且必须"以人为中心",只有这样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真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问题乃属人类发展史中异化现实的表现之一,面对这一问题,人类需要回想过往的行为,并进而反观人类现在的生活状况、人类面临的异化现实的范围和内容.异化现实的五个方面也可以视为五种不同的异化类型,即:1.社会的压抑与肉体的狂欢;2.精神的麻木与意识的沉醉;3.对抗自然与重返自然;4.人情冷漠与伦理情长;5.本质的迷失与本质的寻求.任何一种单独对抗异化的方式本身也是异化的一种表现,对抗异化需要多种方法共同利用,才能解决异化的问题,并进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态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系统关系。资本主义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生态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马克思生态思想形成于工业革命的时代,经历了萌芽、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关注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分析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探索了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要求从实践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有着天然联系,资本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让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提高了生产力,也破坏了生态平衡。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实践性,能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子程 《理论界》2022,(11):1-7
自然和谐系统美学观源自自然本身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和谐关系。及至当代,和谐系统美学观已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成为指导人类审美实践的行动指南。和谐系统美学观可以指导并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度并阐释人类的审美实践行为,由此达成自然生态的整体和谐。和谐系统美学观意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审美观,使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生态规律。对此,坚持和谐系统美学观就需要我们在人类审美实践中去自觉地应用它,观察生活、审视现实和反思人类的审美实践行为,并及时纠正人类审美实践中破坏自然生态美的错误做法。鉴于此,和谐系统美学观就成了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理论,值得我们探讨并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