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陇土生活与唐小说的繁荣王晶波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魏晋以来代有撰作的文言小说渐趋成熟,志怪一变而为传奇,小说开始成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并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一时作者蜂起,佳作如林,形成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中的...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辉煌,使紧随其后的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很多方面显得相形见绌.但历来对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批评往往疏于对其进行动态的观照,也忽视了其自成格局、自成风格的一面及其中所包含的创造性成分.实际上,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均有所推进,特别是一些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表现出与生活同步的作品的出现,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符合规律的发展趋向.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美学气象上较之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落差,主要在于"小说"观念的陈旧,新的审美内容为旧的艺术形式所束缚,归根结底则是因为受到宋代历史文化,包括社会形态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宋元明清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讲唱文学对文言小说的大规模渗透.其渗透不仅催生了宋代话本体传奇和元明中篇传奇小说这两个小说史上的新品种,而且,经由话本体传奇和中篇传奇小说的影响,文言小说的风貌在总体上与唐代的辞章化传奇大为不同,明代的"剪灯二话",清代的<聊斋志异>等,其艺术趣味和表达方式都留有深受濡染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张从容 《学术交流》2004,9(9):140-142
小说的原本形态是通俗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就是通俗小说的历史,并没有雅俗之分。到了近代才出现了高雅小说的支脉,并逐渐居于正宗地位。高雅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区别主要在于小说的功能上,高雅小说凸显认识功能,而通俗小说则强调娱乐功能。二者虽有差别,但又相依而存,相互补充,彼此提携,最终达到俗中有雅,雅中见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我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流派纷纷崛起,神魔小说就是其中之一.神魔小说崛起于明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刊出,之后到明末陆续有24部神魔小说刊出,其中建阳刊刻的神魔小说就有14部.这14部神魔小说的作者大都是书坊主,或者是与书坊主关系密切的下层文人,他们进行神魔小说的创作虽然是出于"射利"的目的,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深谙读者的需求,更为突出的是他们在小说刊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对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内容、创作理论、刊刻形式以及明清通俗小说流派的形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俗小说征引作者诗集的现象较为奇特,以前学界关注较少。这一现象与小说家借诗词传名、传情有关,诗词传名是作者朴素思想的呈现,其主要原因是诗文集出版难而小说出版容易;诗词传情体现了小说家主体意识的介入,表现为将自身经历点缀于小说之中,带有自况性质甚至实录性质。该现象的小说史意义有三:明清越来越多有名望的文人关注并创作通俗小说;通俗小说题材多样化催生了通俗小说征引作者诗集的现象,同时文学风气与作家观念又制约了这一现象的发展;小说文体地位提升促进传统观念转变,出现了诗文集收录小说诗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言小说"谐"与"笑"常常被理解为诙谐、嘲弄、滑稽、幽默等等与笑话和喜剧有关的词义内涵。而事实上,在文言小说中,"谐"与"笑"有着大于谐谑的内涵。"传奇"最初是对相对于正史而言的地位低下的小说的谦称,但到明万历以后小说虚构已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以传奇法而志怪甚至成为有意的创作手段。到清代中期,文言小说观念的变迁异常明显,作家对小说"非信实"文体特征公开认同,对谐词胜于正史的教化作用相当自信,上述这些都是小说虚构观念发展的表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言小说从魏晋六朝开始盛行到唐传奇正式成熟之后,并没有因为白话小说浩大去势的冲击而消歇。相反,经过明代《剪灯新话》、《情史》等专集的再度盛行,文言小说在清代以《聊斋志异》为标志而达到新的高峰。这一事实表明:文言作为小说的艺术媒介,有着不可被白话代替的功能。揭示文言的独特功能理所当然地是揭示文言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的审美特征的重要途径。 要在文言与白话之间划出绝然的分界是不明智的。但如果以《三言》、《二拍》等作品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以《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我们就可以描绘出这两类小说在语言…  相似文献   

9.
梁瑜霞 《唐都学刊》1995,(6):31-35,62
本文认为小说的发展,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大都以神话为源头,经历了由完全的神话阶段到神人相杂的准神话阶段,最后到反映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阶段这样一个模式。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唐代小说正处于由神到人、神人相杂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因而它必然受到神话和志怪传统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内容和题材上论述这种影响的种种印记。  相似文献   

10.
楼含松 《浙江学刊》2002,(4):134-139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作品较多运用文言,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从体式看,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模仿传统著述形式,从史书中借鉴了较多的手法,表现出对小说文学特性的漠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小说概念的演变和唐代小说地位的提高两方面,考察了唐代小说和诗律“并称奇作”的原因,其中涉及了中国小说发展中的重史倾向,认为这种倾向是前期小说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之一;而地位和命运的逐步改善,又是唐代小说繁荣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发展到宋代,出现了新的飞跃。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伴随着具有鲜明的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性质的“说话”艺术的兴盛,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它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正由于如此,宋代话本小说及与之相关的宋代说话伎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回顾百余年的通俗小说研究,可谓学人辈出,著述丰富,多有创…  相似文献   

13.
谢君 《唐都学刊》2013,29(4):77-83
明万历后,江南运河城市取代福建建阳成为全国的坊刻中心与通俗小说刊刻中心,所刻通俗小说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建阳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透露出通俗小说发展的新的信息。从外在刊刻特点来看,江南运河城市书坊注重版刻质量,提高了通俗小说刻本的外在观赏性;刊刻通俗小说的书坊多与文人合作,多文人型书坊主,很多家刻转变为坊刻,家刻与坊刻合流,提高了坊刻小说的整体水平。从通俗小说自身的特点而论,江南运河城市坊刻的通俗小说流派众多,类型更趋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通俗小说的表现领域与题材样式,通俗小说在创作自主性、内容题材、艺术水平上都透露出了新的信息,整体呈现出文人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对小说美学的把握黄德烈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体上分,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言小说曾经历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两个繁荣阶段。宋、元、明时期,白话小说渐兴,但不很成熟。清初蒲松龄再以文言形式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当时可谓异军...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它一反志怪小说的专门记鬼神怪异之事,大多取材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题材广泛,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笔精细,人物形象鲜明,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大跃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为后世的文言小说乃至白话小说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6.
尹德翔 《求是学刊》2005,32(5):92-97
自鲁迅以来,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文体之一种,历来为学界所公认。而牛津大学杜德桥的《〈丁约剑解〉:唐代叙事作品分类的一个难题》一文,通过对《唐阙史.丁约剑解》的分析,对传奇这一分类的意义、明确性及其在阅读和批评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都提出了质疑。文章追溯了鲁迅对唐传奇问题的论述,针对杜氏的文章,结合对《丁约剑解》的评议,讨论了传奇文标准,区别了“传奇文”与“传奇集”在分类上的不同情况,论述了传奇分类的合理性,提出了把握古代文言小说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北京是清代通俗小说的出版中心之一,共有51家书坊刊刻通俗小说,计版本133个。通俗小说出版的繁盛时期是光绪年间,但绝大部分都是翻刻本或话本小说选本,仅有侠义公案小说例外,《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彭公案》等作品都产生于北京。北京说唱业的发达为侠义公案小说的成书提供了契机,《三侠五义》的前身《龙图耳录》就是根据说唱本石韵书改编而来,但经过了文人的加工;《小五义》虽然经过整理,但仍然保存了说唱文学的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以“征奇话异”为主要内容的文人雅集活动十分活跃,这极大地刺激了文言小说创作的繁荣.文人雅集还使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某些规律:有时同一故事因参与雅集的人各有叙写或因在不同雅集场合辗转流传而“闻见难一”,从而造成文言小说创作中频繁出现一事多载的现象;有时同一作家因参与不同雅集活动而对同一故事有着前后不同的接受途径,于是对同一故事的先后叙写便差异很大;文人雅集还使文言小说表现出明显的传闻性、民间性与娱乐性;参与稚集的小说家之间的交流切磋,往往使他们的小说观念表现出某些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小说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小说创作与史官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于作者追求叙述的真实性,唐代小说成为后世了解唐文化的一个窗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为学者利用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唐代小说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此方法来考察唐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对唐代小说的创作及主旨有更深更为贴切的认识。但在运用此方法时,不能执着于用时代背景来阐释文本而替代对整篇小说的综合体察,否则会对作品主题有偏颇的认识。本文以唐代士人的婚姻与仕宦之关系为例,探讨用社会历史研究法研究唐代小说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唐代小说创作有明显的诗歌意识,这与唐代的诗歌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唐诗歌的俗艳观念下歌传相偶,小说创作取材于诗歌,并运用诗歌作为小说表现的重要手段;唐代诗歌兴象、意境、韵味等审美观念影响着小说创作的诗化,使唐代小说印上诗歌鼎盛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