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楚竹书《凡物流形》第二部分文本以“察道”或“察一”为核心概念.“察一”是对“察道”的深化和具体化,“一”与“道”具有相应乃至等同关系,“一”为百物的本体;“察一”、“得一”与“守一”是一个连续的工夫过程,“察一”包括“心能胜心”和“心之所贵唯一”两个层面,并在此突出了“心”的“主宰”和“精一”作用;“修身而治邦家”是“察道”的两种功用,“小彻”、“小成”乃“修身”的两个层次,而“大彻”包括“先知四海”、“谋于千里”和“一焉而为天地稽”三个方面,“大成”指“大之以知天下,小之以治邦”的政治功用.此外,“人白为察”当为在楚地流传很久的一种修心之术,而不必以为稷下学之流裔.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下岗”新义的日译进行评析,从等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旧词新义的日译标准和技巧;通过分析汉语“下岗”一词的词义沿革,笔者认为“下岗”是汉语中“失业”一词的委婉表达。根据等效翻译理论,从语义、语体和语用对等的角度出发进行考量,“一時歸休”和“しィォフ”与“下岗”首先在语义上有本质不同,而且“一時歸休”和“しィォフ”并非委婉语,因而是“下岗”的误译。通过归化的方式我们可将“下岗”一词译为“離職”或“待命休職”,它们在语义及修辞上非常贴近“下岗”,在语用上也是等效的。“リストヲされる “整理される”也比较理想,可以视为准等效。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5.
“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坚持和实践“和而不同”的“和为贵”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和文化的主轴,是一代代人应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在宏观上讲涉及天和地和、国和人和四个层次,“和”,不是“知和而和”,斗争、变革、革命,也是致“和”的有效途径,要“以力致中”,要以实力促“和”、求“和”、维“和”。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增强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文化力,以实力为依凭,弘扬“和”,践行“和”。  相似文献   

6.
论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分为三”是对“一分为多”的科学定性和分类,是“一分为多”的一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一V了之”是负面情态构式。构式化方面,经历了由“以+X+了之”到“以+一V+了之”再到“一V了之”的演变过程。受求简心理的影响,变量“X”稳定为常量“一V”,“一V”较“X”更加简便,“以+X+了之”稳定为“以+一V+了之”;受类推作用和经济原则的影响,“以”字省略,“以+一V+了之”最终简缩为“一V了之”构式。语义方面,“一V了之”的语义有属于行域的“简单解决”义;有属于知域的“无奈而择”义、“漠不关心”义和“推卸责任”义;有属于言域的“规劝”义。  相似文献   

8.
《凡物流形》 构建了一个以 “一” 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在 《凡物流形》 中, “一” 具有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意义。 从宇宙论来看, 其提出了与 《老子》 宇宙论类似的生成图式。 与 《老子》 以 “道” 为宇宙根源不同, 其以 “一” 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 从本体论来看, “一” 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总根据。 有 “一”, 万物才能存在; 无 “一”, 则万物不能存在。 在 “一” 的基础上, 《凡物流形》 又提出其政治思想和工夫理论。 其认为统治者只有 “执一”, 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反之, 国家则会混乱。 那么, 如何才能 “执一” 呢? 《凡物流形》 认为要通过 “ 仰视俯揆” 和 “ 于身稽之”的方式获得 “一”, 然后, 在 “一” 指导下 “心能胜心”, 这样就会达到非常高妙的境界。 从思想分析来看, 《凡物流形》 可归入先秦道家著作, 但具体能否划为黄老文献则缺乏坚实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老子》论“道”,常运用“一”和“大”、“无”和“有”两对范畴来表述。“一”和“大”合为“一大”,“无”和“有”合为“无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固有范畴。从“一大”、“无有”可溯求《老子》道论的思想精义及其体系结构,值得探索。 《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是会意字,取“一大”的合义。既是取其含义,则为两个字。那么“一”与“大”分别是什么意义?一大”又是指什么?  相似文献   

10.
张载是北宋“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为规定和诠释“气”范畴,运用了“太和”“太虚”“太极”“神”“化”“道”“易”诸范畴,张载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又离不开对“一”“两”范畴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一”“两”范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辨析,可以真实地论定张载哲学的基本架构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据说,“鲜”,原来的写法是“合”和“赞”两个字的组合,“一人一口”,都来“赞美”。改为现在的“鲜”字,纯属偶然。  相似文献   

12.
“到达”这一概念唐宋以前多用“至”来表达,现代汉语口语常用“到”来称说,“到”对“至”曾发生过历时替换。着眼于“至”和“到”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分先秦一西汉、东汉一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对二者的历时替换过程进行描述。先秦时期,“至”和“到”的用法差异明显。进入东汉时期,“至”和“到”的差异缩小。南北朝时期,“到”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二者的用法基本一致。唐代开始,“至”和“到”的发展进入相持阶段,大部分语料中“到”已占据优势。宋代“到”基本实现了对“至”的替换,成为“到达”语义场中的主导词。元明清以后,“至”的活动进一步受限制,“到达”这一概念多用“到”来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朝鲜”一词的含义 ,学界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阿斯达”的直接意思就是“早晨的高山” ,是“圣山”的意思。“朝鲜”可能就是“早山”一词的讹译 ,或是早期的韩国人在汉字词中 ,找了两个无论是发音还是意思都和其固有词相似的美词“朝鲜”对“阿斯达”一词进行的汉语翻译。“白”和“山”两大因素构成了韩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同 ,反映了韩民族对其远古起源的模糊记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国际、国内关于“避税”一词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了对“避税”一词概念的质疑,并运用大量实例说明“避税”一词不能成立,应以“节税”和“偷税”来取代“避税”,从而提出了制止“避税”行为的措施和节税筹划的办法,以规范企业纳税行为,促使加入 WTO后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熹崇尚“理” ,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 ,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 ,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 ,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 )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 ,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 ,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 ,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 ) ,“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红学的要义和分科,在于对曹雪芹“解味”,在于理解“荒唐”和“辛酸”这一绝对的矛盾、措辞和内在含义如何统一在一起。“红学之旅”仍然处于“基本功”阶段。版本学新有起色,作者研究更异说蜂起。只有少量可观的红学著作具有史识的洞察力、哲思的穿透力。洋模式也是一种“八股文章”的变形,表现为以“占有资料”的全面显示“学力”,而治学的本质则多缺乏创意和灼见真知,只靠“名词”和“概念”来组织文字,罗列现象,代替治学自有心得的努力和深入真切的追求探讨,于是产生了一种似新而实旧的陈陈相因的“学术”。  相似文献   

18.
谈"一NX"结构——兼谈与"满NX"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N”是一种临时性的量词短语,能够做临时量词的“N”都具有“处所”这一语义特征;并且由于“一N”的非量化作用,使得“一NX”具有了描述性语义功能;“一N”在句法分布上也受到了非量化语义特征的约束而有所限制。相比之下,“满N”在时于“N”的选择、语义功能、句法分布等方面更加灵活和多样。  相似文献   

19.
刘栋 《社区》2002,(7):26-27
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街道社区的“一居一特”在社会各界和媒体上颇受关注。“一居一特”到底是怎样的构想,这个“特点”从何而来?效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二龙路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周勤。通过“亮点”找“特点”记者:周主任,“一居一特”的提法很有创意,你们怎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充斥着“捆绑”和“鞭打”等诸般“虐恋”表象和形式要素,但却不是以表现“虐恋”为主旨的“色情作品”,而是以类似“虐恋”活动爱好者和参与者的游戏和狂欢的写作心态,揭示现实权力关系架构和运作中施暴一方强加于受害一方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屈辱,“虐恋”表象反映的是“施虐/受虐”实质,受虐的身体对应着受控的主体,因而从身体叙事这一特殊角度呈现出主体建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