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画面、声音、春天、“你”、“我”几个角度切入,对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进行解读,该诗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2.
诗是诗人生活的火花。诗是诗人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创造性想象的花果。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是这样,浪漫主义诗歌更是这样。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生活,所抒发的感情,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要引发学生的激荡情怀,才能引起他们的审美再造,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形象,形成动人的艺术意境。关于这  相似文献   

3.
朱玉仙是广西北流市清代著名诗人,遗作《画诗楼稿》影响甚大。其生活景况晚年迥异,诗歌内容前后期有别,风格亦随之而变化。前期诗歌主要反映少女、女妇时期的闺情生活和随夫宦游的情景;后期诗歌大多是感怀、悼念之作,抒写亲人故去、丈夫早逝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情怀。前期诗风活泼明快,清丽自然;后期诗风低回宛转,凄苦深沉。朱玉仙一的生活际遇、诗歌内容以及创作风格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颇为类似,故誉为清代的李清照。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指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时所呈现的艺术境界,即诗人在艺术形象塑造中所描绘出来的包含着诗人深刻的主观感情色彩的生活画面。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结  相似文献   

5.
研究杜甫在生命的晚年所写的“三峡诗”,不仅能更清楚地看到他诗歌内容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现实性,而且更能看到杜甫诗歌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功勋和伟大贡献──杜甫的三峡诗歌是罕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6.
导夫先生的《丁鹤年诗歌研究》一书,对丁鹤年的生活时代、丁鹤年诗歌艺术美学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丁鹤年诗歌研究》使读者看清了丁鹤年生活的时代,认识到丁鹤年诗歌在少数民族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和总结了丁鹤年诗歌的主题思想倾向和美学意义,也为今后研究丁鹤年和少数民族文学乃至研究整个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维山水诗的禅境与空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一生过着亦官亦隐的仕官生活,这种独特的生活导致了他独特的诗歌意境。即:用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描绘空灵澄彻的禅悟之境,山水风物的描摹表现出画面式的宁静。禅学思想既是王维人生行动的指针,又是他艺术创作的航标,这在初唐时坛上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个性化手法展示了田园生活的心态,通过诗歌描绘的原生态田园风光给人们带来了田园诗歌的崭新的艺术境界,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使得充满诗情画意的陶诗在内容上呈现出质性的自然和情韵的真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言的古朴典雅和清新别致的画面美。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成名于30年代,在诗歌形式上,受“新月派”影响,讲求“建筑美”;在诗歌内容上,反映农村农民悲苦生活,与“中国诗歌会”主张基本一致;在诗歌表现手法上,借用了“现代派”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但又与上述三派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诗歌和绘画在很多方面都是相融的。其创作宗旨都是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景,诗歌通过语言,绘画通过画面把观众带入其设定的意境中去。诗歌和绘画表现的手法虽有所不同,但其在题材和意境的表现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绘画风格的形成亦与民族性格有关,幅员辽阔但地处内陆的中国有着内敛的性格,这造就了含蓄的中国诗歌与绘画。相较国外奔放的民族性格,它相应的形成直抒胸臆的诗歌与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很讲究空白的。画面上留下许多空白,不仅可以省下笔墨,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还可以给观众留下联想发挥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间,表达山广阔的内容,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由此,我想到了诗歌创作。有些诗歌作者在写诗的时候,不善于概括社会生活,写那些最有典型意义、最生动、  相似文献   

12.
礼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心部分。《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保留了许多的古俗民风,与采摘活动相关的一些画面至今都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包蕴着许多原生态的古礼的内容,这些采摘习俗与婚礼、社祭、宗庙供祭、郊天之礼等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诗歌精选》(第一辑)入选的诗歌以生活的酸甜苦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内容,采用的语言是人们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字眼。然而,正是这种生活的真实。语言的自然和艺术的还原形成奇妙的张力,让读者一读再读。这些小巧朴实的诗作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推动社会往宽容和善良的方向发展,并在诗歌界引起健康的潮流。  相似文献   

14.
结合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最新研究结果,对其中的K3、K5两个龛室的内容进行了探析,认为与主体画像X73有密切的联系,反映的是早期道教讲经、祭祀礼拜的内容。它们与整个造像群的佛、道的人物和故事并不一致,是典型的市俗生活的刻画,也是东汉晚期汉画像石雕凿技法运用于新材料、新题材的画面布局尝试。  相似文献   

15.
从画面、声音、春天、“你”、“我”几个角度切入,对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进行解读,该诗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6.
刘章的组诗《北山恋》是刘章诗歌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标示着作者诗歌独有的审美个性。他的诗迥别于现代诗的某些病态意识和奇特的表现手法,充满着和谐,清新与热爱乡土生活的真情。刘章诗歌的文化底蕴是古典的,浪漫的。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这表现为诗中对大自然迷恋的情结,温柔敦厚的气韵及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技巧,他诗歌的形式与其内容相濡相补,共同构成其诗歌特别是乡情诗的内蕴,构成主体的“内在图式”,承载着主体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有许多人不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层次的朗读、范读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20世纪的艾米莉·狄金森研究具有三大特征,即传记式研究、文化历史语境研究和文本研究。文章论述了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与诗歌的关系、与文化历史传统的关系,以及诗歌文本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无论赞扬还是指责,姜涛诗歌显然都在呼应着一个新诗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形体“破碎”性质。其《鸟经》时期的诗歌主体形象发生了某种本质性的调整。具体地说,就过去诗歌叙述的内在读者是观众,作者的自我设置是具有与上帝对等位置的,包含怀疑激情的匆忙的撒旦先知;而现在更多是有对象性,内在读者是一个平等的世俗中人。如何弥合一个二流时代中琐碎的生活内容与一个本来应该是一流时代的俊杰声音之间的距离,如何在一个总体破碎诗歌写作气场涣散的反讽时代发出一个整体性的高亢的声音。也成为姜涛诗歌中声音甚至形体学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它的运用大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我国唐代诗词,非常注重画面、声音的有机组合,与作为电影语言的蒙太奇非常相似,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极为类似。李白的许多诗歌中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阅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仅感到的是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诗中蒙太奇的平行、对比、隐喻、复现中去思考诗歌之外的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邃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