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因应素质教育的推广,对青少年人格、心理素质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在高校与中学中开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成长小组活动。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澄清成长小组的理念,使之与一般的心理辅导区分开来,并从理论的角度对成长小组的阶段加以概括。同时,援引新近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的成长小组活动为例,探讨成长小组的有关模式与施行经验。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交际的学习活动 ,可以广泛应用于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可分为小组认知、小组实践和小组纠错三种类型。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小组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小组活动时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比较少 ,造成小组活动效果不佳。影响小组活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活动任务 ,学生以及教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在英语口语课堂开展小组活动的必要性 ,并以理论和实践为依据 ,对小组的组织、教师的作用以及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说明经过认真组织、精心策划的小组活动是英语口语课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女生为对象,研究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孤残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孤残女生进行了8节次的小组活动,并对团体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通过小组活动的性教育方式,使孤残女生在生理知识、异性交往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小组工作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避免敏感或不适,针对性强。未来的小组工作应进一步注意情绪控制,并面向男生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2,(15):49-49
基本原则老人小组工作是通过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活动小组,提高老人活动水平,建立老人间的互助网络,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寂寞,使晚年生活更充满乐趣。老人小组工作有以下几点基本原则:(1)不要先行假设。有些老人爱参加小组活动,有些老人不爱参加小组活动。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都有  相似文献   

6.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不仅是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贯通和连接着宏观社会工作和微观社会工作。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手法为社区长者开展小组工作是我们教学实践的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小组活动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使长者放松心情,享受欢乐,体现了社区专业工学结合植根于社区的教学理念,也为小组工作服务社区长者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与QC小组作用的三个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C小组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不断进行质量管理、知识创新的过程,自觉循此过程前进,必将推动企业的知识创新;知识共享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以集体攻关为主要特点的QC小组活动的开展,可以为企业实现知识共享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QC小组活动是在各行各业普通员工中开展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在质量概念与应用的拓展和质量知识主体下移中,可以发挥主要载体作用.知识经济时代,QC小组活动的作用将向上述三个方面延伸.新世纪中质量管理小组的智力革命,也将在发挥这些作用中展开.  相似文献   

8.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帮助成员提升能力或恢复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小组中及小组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总的来看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创始者、协调者、观察者、支持者、讯息与意见的寻求者及提供者、评估者、记录者的角色。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设计、带领小组,如何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动,使小组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使小组成员能够通过小组获得收获,与社会工作者对自己在小组中角色的理解和运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组沟通是小组社会工作活动的主要形式,其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小组活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而在小组沟通中却时常存在各种类型的沟通冲突,其对小组工作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而,这就有必要对小组沟通中的冲突做适当的管控,从而使小组冲突的积极作用最大化,负面作用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辅导是在高校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困惑和障碍开展的,这一小组活动的尝试,验证了小组辅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和处理人际矛盾,促进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有效的作用。其特点体现在:小组辅导感染力强,体验深刻,影响广泛;小组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减少学生顾虑;小组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尤其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  相似文献   

11.
没有诗歌写作的年代考查,仅靠诗歌符合格律的百分比统计,从而认定某一人是诗体定型的最重要的诗人,这是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初唐时期重要的诗歌格律理论文献,对律诗的形成影响甚大,而且正是那些理论文献成了诗体逐渐形成的年代标志;在理论的指导之下,不少诗人遵循格律规则写作,对诗体形式的确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杨炯的诗歌,对研究五律、五排定型的年代很有价值;杜审言虽然是代表人物之一,但相对于百分之百符合格律的初唐诗人群体来说,他的"首功"是难以认定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法规存在着实施不力的问题。阻碍教育法规顺利实施的因素有 :教育法规没有受到应有的普遍重视 ;在教育法规的地位归属方面存在争议 ;对教育行政关系与一般行政关系的异同认识不清 ;教育行政处罚缺乏力度 ,制约机制软弱。对策 :从思想、行动上重视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协调教育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关系 ;强化教育法规制约机制 ;提高教育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形容词是各语言中构成方式最为多样,语法特征也各具特色的部分。从语言学的视角审视,中、日、英文形容词无论是在形态方面,还是在活用与语序规则上都各具特点。尤其是日语,除了有与中英文名称相同的形容词外,更有词义性质相同而形态及名称不同的形容动词。通过对三种语言形容词的对比和分析,探究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是对比语言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湖州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80名幼儿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规则认知水平影响显著,年龄越大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女孩道德规则的认知水平高于男孩;2.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行为影响不显著;3.在总体上,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说明两者在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在遵守情境下,在三个年龄段上均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高于行为得分,除小班差异不显著外,中大班差异均显著;男孩、女孩在遵守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得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著,《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自身的规定性。同样,以“气化”为基础的人性既包括“血气”这一自然事实,也包括“天德”这一具有规范性的道德意识,人性中的自然事实与道德规范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戴震的“气化”思想呈现出目的论色彩:“气化”创生的过程以“条理”作为自身的内在目的;自然人性以道德倾向为其内在目的。由此,戴震得以肯定情欲中内在的道德意义,并最终提出“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也愈加频繁。法人作为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依其自身利益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确定法人国籍,由此带来了法人国籍的变动。依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我国应以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国的国籍为法人国籍,以此来解决法人国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近年,社会生活中针对言论权的名誉侵权之诉时有发生。言论权和名誉权是两种性质相异的权利。两种权利冲突在法律上表现为言论权在界限上的模糊性,以及缺少解决冲突的判断标准,其根源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需要在法律上通过对言论权的界限加以确定,并确立合理的冲突解决规则,为二者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寇谦之本人生平及其改革天师道使其成熟化、官方化的过程与内容,学界已有详尽的记述。但是,对于寇谦之改革的一些细节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分析。辨析寇谦之改革内容的除去三张伪法的具体所指并不是除去所有的三张旧制,努力探清寇谦之努力划清老子与当时盛传的老子替身李弘之间的界限的意义,以求达到对寇谦之的道教改革的全面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法理论史大致经历了诗法论的史前时期、格律论、格式论、法度论、活法论、悟入论等六个阶段,这些诗法论都是"诗内功夫".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光在诗内下工夫还不行,要想诗歌作得更好,必须于诗外下工夫,于是产生了 "诗外功夫论",这是诗法理论史的最后阶段、最高范畴,刘克庄是这一范畴最系统、最完美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20.
刑法中行为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法中行为论的学说有因果的行为论(含身体的动作说、有意行为说)、目的的行为论、社会的行为论、人格的行为论,比较起来以有意行为说为可取。依照该说,所谓行为,指基于人的意思或意思支配可能性的身体的动作或者态度。构成刑法上的行为,必须具备1.意思支配的可能性,2.外部的态度。行为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与不作为。不作为犯,德国学者认为是违反一切命令规范的行为,日本学者之间的表述稍有不同,反映出对不作为犯研究的深化。对不作为犯,前苏联、德、日、意的分类无大差别,德、日通常分为真正不作为犯与不真正不作为犯。对不真正不作为犯,德、日学者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