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类自出现之始,其文化便随着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内容而产生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哲学从产生之时就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诚如"哲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描述的,生活中的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浸淫在生活中无法升华为哲学,或是走向过于远离生活的方向而为人们所不知或望而远之。在今天,注重生活与个性的时代的来临,使得哲学从天堂与人间的来往中重新回到了人类身旁,人类有了一次重新审视哲学的机会,而生活哲学作为一种将哲学生活化的理论,正应对了这次审视。生活哲学是从生活到哲学再回到生活的哲学,《孟子》一书中大量的生活哲学思想来源于孟子生活的具体情境,其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出发,又回归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生活。对孟子生活哲学思想的挖掘无论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还是对现代生活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社会的实现是通过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完成的。生活质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环境与个人主观评价的结合。改革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实于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引领。"引领生活"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哲学精神,也体现了其对生活历史性的深邃理解和对生活现实性的当代把握。马克思主义对生活的引领是通过为现代生活确立价值导向、为现实社会生活矛盾的化解提供价值标准、为处理现代生活发展困境提供了价值选择方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平台、为社会生活指明了共同的价值理想而实现的,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高级知识女性群体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高级知识女性群体的生活特点,从行为科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了高级知识女性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建立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由环境生活质量、工作生活质量、家庭生活质量、闲暇生活质量、健康生活质量所构成的高级知识女性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讨论了生活方式的稳定性与理性决策的冲突,分析了生活方式如何可能,生活方式对主体的意义,生活方式的不同均衡状态的差异性及其转变困难,生活方式的自我均衡性(鲁棒性)及其对转变生活方式的影响。为有效转变不良生活方式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视角,对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等概念作了界定,描述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社会各个层面阐述了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影响人们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的互动关系。以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逐步形成科学、健康、文明、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7.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本文从消费的角度剖析了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并着重分析了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对当前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极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既是整个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缩影,同时又是影响中国今后精神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缺陷。如何看待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文章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视觉化的审美倾向将景观与生活割裂的现实,提出了城市景观的审美首先是作为生活的场所来认识的。并以柏林为例,对柏林城市景观所表现出的生活美进行了分析解读。分别从公众出行、休闲游憩、艺术生活以及生活与自然、生活与历史五个方面介绍了在其城市景观中所体验到的生活之美,并以此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流行的名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然而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些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并且有多种因素影响着生活方式的不平等.本文将阐述广告在生活方式的不平等的重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广告究竟是缩小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平等,还是加大了他们之间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孔子"志于道"的生命观把生命与理想合一、重视人的现实生活而不甘心受天命鬼神的摆布、将美融入生命中.但是这种生命同也有其弊端,它使人束缚于礼法之中,最终无法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而此种生命观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人的处世态度、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到文学的人格风格、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成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生命价值追寻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并通过生活世界呈现出来。因此,生命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感性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这样,生命教育就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生命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宝贵的生命。但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逐渐增多,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以南宁市三所高校大学生关于生命教育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认为中国高校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和紧迫的,以便使其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进而创造和提升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生命意识教育、责任与奉献意识教育、死亡和逆境意识教育、和谐意识教育等,为此,高校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开展各项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和辅导员的作用,家庭、高校与社会形成合力,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研究,不再让大学生自杀、伤人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4.
冰心的早期诗文中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并不是指对普通的生命状态的思考,而是表现为对这生前死后的生命状态的追索,是一种宗教式的生命观。这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受佛教的影响。可以说冰心的这种生命意识是她同时代作家所少有的。对于这一点,冰心研究者们目前极少注意到。  相似文献   

15.
影片《唐山大地震》以其真实而撼人心魄的生命镜像,演绎了地震灾难造成的普通家庭生死离别悲恸的三十二年,现实主义地表现了女儿无法直面的人生,回避中始终无法完成的自我认同和母亲惨痛的废墟记忆。通过心灵转换生成中的意象、苦难废墟记忆的光与色及日常生活写意话语的背后三方面从影视本体论的层面上,分析影片如何探寻并成功地营构了震后幸存者心灵伤痕及日常生活中难以抚慰的心理空间的"余震"。创作者用饱含"生命温度"的光线刻划出生存者背影中沉重的灵魂,以生命镜像完成了召唤结构中个体生命"疼"与"痛"的人类内在生命体验的哲性思考,以源于生活真实的深厚民族底蕴,诉说出北方古老的土地上绝望而不屈地存在着的生命力量。与同类灾难影片比较分析,该剧显出独特的摄影造型观念,更加注重灾难之于人心灵的强烈震颤与难以愈合的伤痕,层层捕捉震后心理干预的心灵维度。  相似文献   

16.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生命价值"理论,人的生命价值可以通过投保人寿保险来体现,即可用人寿保险的保额来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此外,人寿保险具有很强的价值功能,其强有力的风险保障功能和资产保全功能是其他金融产品所不可替代的。同时,人寿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养老金"、"教育金"、"医疗金"、"死亡金"等规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寿险规划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无疑对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生命超循环将相对于化学层次突现的生命与生命层次可还原为生命信息的生命统一起来,兼容于以化学层次为基础、以生命信息为组织形态的生命物质系统之中。心理超循环将生理层次通过生成与心理层次相联结,将相对于生理层次突现的意识与意识层次可还原为心理信息的意识统一起来,兼容于以生理层次为基础、以意识信息为组织形态的意识及意识载体系统之中。还原和突现的层次性就是:整体还原为低层次、高层次信息;高层次信息的突现通过超循环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儒家生命哲学对佛学的吸收与改造,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分析生命现象的苦与乐;直指本心而证悟生命本体;彰显“转识成智”的生命智慧。佛教原为一种化解人生痛苦和超越生死大限的宗教出世思想,而现代新儒家强调的以心性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是将生命问题由宗教信仰转变为哲学智慧的关键。以“转识成智”作为沟通现象界与真常心性的桥梁,儒、佛思想的融合与中西学术的会通也就成为了可能,既可以从哲学上说明本体与现象、心与物的关系,亦可回答生命何为这样的人生终极关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死亡的洞见、对生命个性的倡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中包蕴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张扬,齐美尔把生命高扬到世界终极本体的高度,以生命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进行现代性思考和批判的美学维度,并以此来建构其哲学与美学理论体系。齐美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死亡是生命的创造者,主张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根源于生命,是生命的形式。只有根据个体生命内部的精神需求来建设文化,美和艺术才能成为生命的意义依靠。面对现代性的困境,齐美尔提出了审美化生存的救赎方式,并认为根源于生命的艺术的完成也是生命意义的完成和实现,生命性的艺术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