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赫哲族聚居区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比较少的赫哲族 ,自古就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代的更替 ,赫哲人的聚居地也发生着变化。从努尔哈赤整合赫哲地区开始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止 ,赫哲人终于完成了从离散、奔波、迁徙到安宁、祥和地在某地居住的过程 ,形成了今天的三乡一村的赫哲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世代以捕鱼为业,食肉衣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用鱼皮作载体的剪纸是其中的典型之作;鱼皮剪纸材料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表现了赫哲人的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鱼皮剪纸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赫哲人也有一部抗战史刘增林抗战八年间,日本军曾对我境内的赫哲族人进行了多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到日本宣布投降时,东北三江流域的2000多赫哲人.只剩下了300来口……。前不久.日本进步作家新井利男第12次自费来华采访,应他的要求,抗战时期的赫哲族老战士...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赫哲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八旗制度下,部分赫哲族由传统的分布区—三江流域走向盛京、北京等内地,为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麻秀荣,麻晓燕,那晓波八旗索伦人是指清初陆续编入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呼伦贝尔等地驻防八旗和布特哈打牲八旗之内的,以及移驻京旗和远徙新疆编入索伦营驻防的鄂温克人。有清一代,他们曾是满族统治者赖以维系其统治地位的重要的军事政...  相似文献   

6.
清代八旗领属问题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清代八旗按照皇帝与宗室王公的分别领有而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如果再进一步提及上三旗与下五旗所包括的旗分,通常的说法是只对满洲八旗而言,即皇帝自领镶黄、正黄、正白满洲三旗为上三旗,宗室王公所统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满洲为下五旗,八旗中的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不在皇帝与宗室王公所领有的范围之内。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对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象太阳(赫哲族民歌)毛主席,共产党,好象升起的纽太阳,晒化了千年的冰雪冷霜,照亮了苦难的赫哲家乡。从此赫哲人得了解放,从此赫哲人翻身作主把家 当,从此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从此赫哲人儿女上了学堂。开探先学毛主席,唱歌先唱共产党,赫哲人有了重生的父母,祖祖荤辈永不忘。翰船不禹航标走,吃鱼不能忘三江,赫哲人永远跟着毛主席,赫哲人永远跟着共产党。岛苏里江东边有大海 (赫哲族民歌)岛苏里江东边有弋海,海深比不过毛主席的大恩 情,多亏共产党领导的好啊,赫哲族走上了人民公社好前 程。山连江水水连村,赫哲族和汉族亲又亲,各族人民太团…  相似文献   

8.
一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赫尼哪呀赫尼哪……听到这首歌,总会让你想起我们的民族——生活在东北边陲世代以渔猎为生、我国唯一使用狗拉雪橇的赫哲人。我们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仅有1782人。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留下了我们祖先创业的足迹。“赫哲”一词含有“下游”或“东方”之意,最早见于《清实录》一书中。赫哲人自称“那贝”、“那尼卧”、“那奈”,即“本地人”、“土著人”的意思。我们赫哲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历史悠久。据考证,赫哲古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三江一带繁衍生息。汉文史籍上有对赫哲人的记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称呼,只是到清朝时才统称“赫哲族”的。我们民族共有20多个  相似文献   

9.
赫哲人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张嘉宾赫哲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其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原始古朴,带有浓厚渔猎文化特色的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鉴于本文要探讨的是赫哲人传统的宇宙观和天文观,因而本文所指的“赫哲人”...  相似文献   

10.
清代鄂温克人农耕的土地经营方式杨淑芳,那晓波清初南迁以来,伴随着黑龙江地区驻防八旗制的确立和驻防官兵旗地的相继设置,编入旗籍的鄂温克人自然也就在旗地的圈拨过程中获得了从事农耕的土地。”随之农耕经济逐渐成为鄂温克族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于是便在更为广...  相似文献   

11.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八旗汉军建制完成至乾隆皇帝令汉军出旗为民这一历史时期汉军的遭遇命运。汉军建制完成使得辽东汉人由明王朝统治下的边民变成为八旗体系中的旗人,乾隆时期允许汉军出旗为民又使得汉军获得了选择身份的自由。在清朝统治与八旗汉军身份变化的调控与制衡中,汉军来源于汉人以及清朝统治者始终与汉军保持着的疏离感使他们最终被政府所抛弃。汉军的出旗不仅有利于八旗制度和清代社会继续有序地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汉军旗人身份认同中既依靠、利用,但又疑虑、排斥的趋向也得到了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2.
“赫哲”在满语中意指“东方的人们”,这支少数民族生活在北纬45度以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严寒地区。他们自古以来沿江而居,渔猎为业。每年十一月到春节前,寒凝北国,冰锁三江的时候,就是赫哲人传统的冬捕季节。时至今日,仍有近百名赫哲人从事这一古老的职业,延续着冰封中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与我国的赫哲人原本是同一个民族,在清代,我国称之为“黑斤”,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称之为“果尔特”,只是在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才成了跨国而居的民族,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对那乃人传统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赫哲人的传统观念,因为那乃人的传统观念实际上就是赫哲人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中,人们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哈普都·隽明,他就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的第一个书法家和篆刻家。三十八岁的哈普都·隽明,以他豪壮、圆润、飘逸、秀雅的笔势;布白均衡,刀法道劲,用笔自如的篆刻功力,章法布局之风采,在篆刻艺术与书法上,崭露头角,成为三江流域赫哲人的骄傲。小小印章妙趣横生哈普都·隽明生长在松花江畔的佳木斯市,从小就喜欢读书习字。1960年,当他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对书法篆刻  相似文献   

15.
赫哲人的食鱼习俗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流域,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以鱼肉为食。当你步入赫哲家庭,你会看到,每桌菜上都有丰盛的鱼。赫哲人的鱼菜做法十分丰富,光生食的就有杀生鱼、冻鱼片、刨花...  相似文献   

16.
自天命元年(1616年)起,努尔哈赤开始派兵征讨赫哲人,直至顺治元年(1644年)才最后征服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历时几近半个世纪。自后金时代起,清朝统治者为了征服和治理赫哲人,采取了武力征讨和怀柔羁縻的两手政策。由于赫哲地区远离清朝统治中心,加之赫哲人普遍以渔猎为生,民性强悍,不易管理,因而自顺治以后,  相似文献   

17.
保甲是清代地方州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充当清王朝统治人民的耳目和工具。旗人保甲也不例外。 但是还应看到,在清代初期,保甲制度作为中原内地传统的统治方法,曾限行于汉族住区,旗人“俱隶八旗”“别有所辖”,地方有司不得过问,享有特殊待遇。因此,旗人从不编保甲到编查保甲,又标志着八旗制度的某种变化,意味着清初以来“旗民分治”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我曾撰写过一篇《关干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其中一个问题谈到“汉军旗人的从属问题”,也就是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我提出了清代汉军旗人的民族成分的标准,只能按当时是否出旗为民作为一条杠杠的看法,认为:凡是既已出旗为民的大量汉军旗人,或因罚入旗后又改回民籍的,如康乾时期有名的陈梦雷、方苞等即是其  相似文献   

19.
赫哲人对亲友和客人常以请吃杀生鱼为敬,这已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了。比如,当客人来时,为考察该人是否是朋友,赫哲人常从刚捕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身上用刀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请他吃。如果他很愉快地从刀上咬下鱼肉吃了,那他就会受到赫哲人的热情招待,并被当作朋友;如果他不吃,那就别想再登这家的门。当然,这只是最为简单的杀生鱼。而当赫哲人招待亲朋好友或自己家里想要改善生活时,吃的杀生鱼就要讲究多了。它一般要用最新鲜的四季鲤、鲟鱼为原料,冬天可用狗鱼和牙不斯哈鱼等,夏天则是鲤子鱼。制作时,先将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的鱼条,再把鱼皮片下来,切成鱼丝,然后,装入一个大盘子,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粉皮或粉丝、韭菜,  相似文献   

20.
世世代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的民族。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渔猎生产。解放前,赫哲人将捕获的鱼加工晒成干鱼,大量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食用。鱼不仅是赫哲人的主要食物,而且鱼皮也是衣著的主要来源。赫哲人早年穿过的衣服和鞋是鲑鱼、哲罗、鲟鱼、怀头等鱼皮制做的。历史上赫哲族曾因食鱼肉、穿鱼皮衣而被称为“鱼皮部”。省博物馆现存的一条鱼皮裤是赫哲人早年穿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