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幸福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终极生活目标.对城乡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既有一般性价值,也有特殊性价值.前者表现在了解不同类型人们的幸福程度、辨认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后者体现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见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过程,记录理想类型价值下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如今,"建设幸福中国"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幸福,已经成为当下最令人憧憬的词汇。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主观体验和做出的一种总体的主观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也就愈强。对于幸福的理解,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  相似文献   

3.
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费尔巴哈曾经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此语虽言过其实,却亦有其可取之处.古今中外,且不论身边的芸芸众生对幸福有着各自独特的思考和追求,甚至学识渊博之士给予幸福的理解和阐述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幸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力,甚至在更多时候人们认为它与快乐有如孪生,正因为这种简单的等同,使人们对幸福的感性把握超越了理性的思考,以致对幸福的定位愈加困难,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幸福的归属感.而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生存意义的一种理性表达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力求通过对幸福文化的解析使幸福理论更加系统化,上升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希望借助人文力"场"来影响"不知所措"的现实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4.
正民生幸福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民生问题成为党和国家着重关注的领域之一,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幸福是人民的基本诉求,也是党和国家当前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要实现民生幸福,应当从经济、文化、制度和价值四个层面进行构建。一、民生幸福的经济维度"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1]物质条件是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侯桂华 《理论界》2012,(10):93-94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很少能感受到幸福。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居民的幸福指数很低。这促使人们思考:为什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的繁荣,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用什么样的生活理念能够唤起人们心中久违了的幸福感?本文通过介绍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如何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以此为生活在繁荣社会中却感觉不到幸福的人们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当代人的各种文明病和幸福感受危机的主要症结在于生态维度的缺失。破除现代社会的"幸福悖论",重建持久、均衡与愉悦的幸福感,需要当代人开创并确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幸福价值理想和生活目标——生态幸福观。生态幸福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们建设并遵循一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生态幸福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一段婚姻是否幸福,一般由几个因素组成,主要是夫妻间的感情基础是否牢固,夫妻间的各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幸福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婚姻幸福是指身处婚姻中的人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以及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是在婚姻生活中,各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自得状态。婚姻幸福指数便是衡量身处婚姻中的人们这种感受具  相似文献   

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以人民的现实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奋斗幸福观"以实践为原则、以劳动为基础、以人民为主体、以价值为要义,其中包含的哲学意蕴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追求与实现幸福提供了一条脚踏实地、合情合理的现实路径——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中追寻幸福,在努力、拼搏与奋斗的实践中创造幸福,在辛勤、诚实与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幸福,在心系人民、胸怀开阔的格局中感悟幸福,在提高道德修养、加强责任意识的积淀中提升幸福。  相似文献   

9.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当前备受学界关注的"幸福悖论"问题,认为描述财富增长而幸福水平停滞不前现象的"幸福悖论"实际上是狭义的"幸福悖论",它是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而幸福水平却停滞不前的广义"幸福悖论"的一个表现,而广义"幸福悖论"的形成是由于人们把大量资源消耗在追求某些低层次的、仅仅蕴含有限价值的幸福类型上,以至于阻碍了整体幸福感的提升。基于这一认识,文章提出了"幸福转型"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初步但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规定性紧密相连,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这种生活方式是在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幸福理念的指导下,能够使人们较好地遵循幸福原则去追求和获得幸福,从而内在地具有幸福功能。无论是传统的劳动与交往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还是闲暇生活方式,抑或是精神生活方式,都合乎并体现出幸福的和谐性、共享性、简单性、适度性、精神性等本质特征。因此,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幸福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从中萃取一种有益于现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元素,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幸福本不是一个陌生话题,但似乎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重拾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信心,指导人们去获得幸福,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非常必要。我国先秦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对于幸福问题有着深刻认识与精辟思考。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具有客观内容的行为标准,也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满足体验;幸福的要件是健康的生命、充足的财富、循礼的行为、艺术的追求、高尚的美德和对天命的领悟。孔子的幸福观是朴实的、可行的,对于当下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与"善"、"德性"、"城邦生活"紧密联系;是一种合乎德性的善(好)的生存状态。他一方面强调作为优秀品质的德性对于幸福的前提性意义,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的实践"作为幸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与一颗智慧的头颅相遇是一种幸福,与一个高贵的灵魂相契则更为幸福.卢梭,无疑,是拥有这样的头颅与灵魂的少数人之一.可惜的是,时代并没能理解卢梭,他并不生活在他的时代,他是时代的弃儿,卢梭时代的到来是在身后.在"后卢梭"时代,他成为能引起人们兴奋的焦点,褒与贬,鲜花与唾液,卢梭永远不会寂寞.  相似文献   

14.
国民幸福视角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兴起对国民幸福造成不良影响,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无法如实反映国民幸福水平,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冲击着国民幸福,这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国民幸福水平的提升,而"不丹模式"下"国民幸福总值"的理念和实践则对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科学地构建和测评国民幸福指数,将国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正确看待经济因素对国民幸福的影响,注意社会转型期提升国民幸福的关键,这是从国民幸福的视角思考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德伦理自其萌芽伊始便是一种幸福伦理,以追求并实现一种属人的幸福为其鹄的。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伦理思想家们在美德与幸福关系上的探讨,可以归纳为"有益论"、"阻碍论"和"同一论"三种形态。其中,"阻碍论"存在较大的偏颇,"同一论"则只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的探讨,它们二者都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有益论"是比较合理的看法。虽然我们的探讨主要还只是学理性的,但它至少表明,人们以美德来求得幸福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幸福范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引导激励人们努力向它靠近 ,同时 ,它能够接近某种既成的幸福观念去生活和努力 ,并在这种努力中得到一种满足和平衡。伦理意义上的平衡指社会整体及个体的一种协调状态 ,它与幸福一词的涵义有着极为相近的内容。西方先哲对幸福和平衡范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描绘。平衡和人的幸福的关系 ,究竟是人类幸福观的进一步提升 ,抑或是人类对以往幸福范畴的进一步思考以及如何达到和获得平衡是我们现代人应予思考的一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整体设计.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8.
论幸福心理     
"祝你幸福!"在节日来临,信札问候,或是其它一些使人想到需要向他人表示关切之情的场合,经常可以听到这句话.大家都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良好祝愿,虽然每个人对它的具体意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幸福"这个词的涵义是非常复杂而不确定的.笼统地讲,凡是能使人们获得某种满足、产生快惑的,凡是人们所期待实现的,几乎都可以用"幸福"来表示.正因为如此,它并不局限于一种客观的及主观的现象,或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最广泛地涉及人类生活和人类意识各个方面的类通现象的泛称.  相似文献   

19.
论“德”与“得”的辩证法顾智明,彭钧华人人都希冀获得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源泉又是什么?人类生活的实践,特别是古今中外获得的人们的人生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道德是使您获得幸福的源泉。一、“德”“得”相通:中国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家胜 《江汉论坛》2003,39(8):34-37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根据人生目的的性质、特点与要求,只有幸福能够被确定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得出这一结论前,我们必须对幸福的含义有所界定,在此之后,则必须对幸福作为生活之终极目的的疑虑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