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一凡 《社区》2011,(6):39
中国人提起日本菜的时候,想起的就是生鱼片、寿司之类的食物,可是实际上日本人并不是天天吃这样的食物。真正每天的饮食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味噌汤、泡菜,在日本东部地区不可缺少的还有由黄豆发酵而成的纳豆。可以说,真正的日本食文化就是发酵文化,而日本人的长寿,也和每天吃发酵食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一凡 《社区》2011,(9):39-39
中国人提起日本菜的时候,想起的就是生鱼片、寿司之类的食物,可是实际上日本人并不是天天吃这样的食物。真正每天的饮食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味噌汤、泡菜,在日本东部地区不可缺少的还有由黄豆发酵而成的纳豆。可以说,真正的日本食文化就是发酵文化,而日本人的长寿,也和每天吃发酵食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世界上的长寿国之一,而冲绳又是日本的长寿县。冲绳人为什么能长寿?据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他们的饮食有关。 那么,冲绳人爱吃哪些长寿食品呢?主要的有:  相似文献   

4.
百惠 《社区》2009,(18)
在中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纳豆,不知道纳豆是什么。其实,纳豆并不神秘,它就是大豆(或叫黄豆)的发酵物质。究竟什么是纳豆在日本,纳豆最初是利用稻草上自然的枯草菌发酵,在寺庙的厨房制造,因为寺庙的厨房叫纳所,所以叫纳豆。纳豆当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的食     
日本人的食赵文斗日本人是食遍全球的民族。在东京,可以吃到世界各国的风味食品。构成日本食文化主流的是三大菜系。日本人把菜叫做料理,三大菜系即日本料理、西洋料理和中华料理。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里,走进各大饭店的餐厅里,到处可以看到日本餐馆、西餐馆和中华菜馆...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长寿,是世界公认的一个事实。在日本人的长寿秘诀中,除了健康的饮食和完善的医疗体系,运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老人喜欢上了“老年健身学校”,而“训练胜过上医院”这句常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也是对这所学校的最好评价。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日本的男性公民平均寿命为75.2岁,而女性公民的平均寿命更高,为80.9岁。即便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位居第一的美国,也无法与其比拟。日本人是如何做到长寿的?有什么秘诀?通过与日本老人的深入接触和细心观察,我发现这跟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日本老人十分重视养生,其养生之道跟其他国家的老人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21世纪》1996,(2)
日本人时髦环境养生日本人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他们寿命长的原因在于低脂肪、低热量的健康食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延年益寿的活动,,甚至在生活紧张、人潮汹涌的东京,居民也有种种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譬如偷闲小憩片刻、吃营养快餐等,以减除工作...  相似文献   

9.
赵修身 《山西老年》2012,(10):58-58
精神劳困,身体乏困,是人到老年的自然现象。但这种现象也是可以改善与调控的。关键在于学会养生,增强人的体质和免疫力。也就是说:不怕劳困,就怕不会养生。科学家推算出人类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现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仅有63岁,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只有71岁上下。日本著名医学专家森幸男博士花了25年时间,走访了25个长寿国家,探访了61个长寿地区,让他明白了同样在长寿地区为什么有的人能长寿,有的人却短命?导致这种差异的决定因素就是一个字——吃。森幸男博士还发现,真正的“长寿饮食”并不神秘,也不是绝对的该吃些什么,不该吃些什么,而是取决于如何将多种有营养的食品搭配起来食用。而长寿的原则又是比较相似的,少食盐,多吃蔬菜水果,多吃鱼类和大豆制品,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等等。但也要因事因人而异。有三位医学专家的养生经验值得借鉴与仿效。张涤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已96岁高龄,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作息时间表,生活非常规律,心情相当乐观,只吃他喜欢吃的普通食品,但巧于搭配,趋于平衡。身体仍然健康,行走仍然稳当,有时候还要为病人做手术。人们都以为张老只有70多岁。  相似文献   

10.
百惠 《社区》2009,(27):40-40
在中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纳豆,不知道纳豆是什么。其实,纳豆并不神秘,它就是大豆(或叫黄豆)的发酵物质。  相似文献   

11.
陈耀辉 《21世纪》2007,(9):20-21
不仅自己吃,还喜欢看别人吃、谈论吃日本人很节俭,但对"美食"却十分痴迷。据调查,日本人对美食的兴趣,超过他们对政治,或是对一些时尚的兴趣,美食是日本人仅次于"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向何处去? 同西欧世界接触以来,对日本来说,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看不懂的国家。 明治维新以前的中国,虽然由于包括朝代更替在内的混乱,有时破例成为被侮辱的对象,但基本上作为文化发达的国家,为日本人所尊敬。在这一意义上,传统日本人的中国观,可以说是一贯的。然而,西欧现代化开始以来,日本人的中国观,常常由  相似文献   

13.
关邑 《老友》2013,(10):9-9
引喻妙答日本人一次,有位日本人问孙中山:"我们是同种同文的亚洲国家,为什么贵国人民甘愿受欧美人的压迫、奴役和掠夺,而对日本人占点便宜却大为仇恨呢?"孙中山讲了一个故事答复他:"有一个家庭,兄弟二人同住一个地方,弟弟习武有力,哥哥因病身体羸弱。某晚,外来的强盗劫掠哥哥家。哥哥大声呼救,弟弟反来趁火打劫。你看像这样的情况,究竟是该恨强盗还是该恨弟弟呢?"日本人哑然而退。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人在与地震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地震,多数人或呈现惊恐莫名状,或作撕心裂肺状,或声音里充满了绝望哭腔,或秩序大乱疯狂拥挤。然而,日本人却鲜有这种情况。即便是危难当头,日本社会还是井然有序,走路回家的人还是排着队走人行道斑马线,人们自觉排队打电话、等汽车和接受救济。日本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地震,人们对地震习以为常。日本人从小接受到的一项教育,就是灾害来临时大家要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因此,一旦有天灾发生,大家也都是按照平时的原则处理。平时所受的国民教育,促使日本人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日本政府平时做的电视广告,要求人们在天灾面前相互友爱、要有礼貌、要有自制等等,使日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保持一个较好的社会秩序。面对天灾,日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制定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防震救灾机制。日本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国家防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报告中的相关人口数据,从不同地区和不同指标两个维度分析了1990~2015年期间世界人口长寿水平的变化,发现世界整体及各国(或地区)人口长寿水平持续增长,但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具体包括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之间增长的不平衡和不同长寿指标之间增长的不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长寿水平增长的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同长寿指标之间增长的不平衡则反映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各国人口长寿水平随之提高的路径,大体上是从生命表角度向死亡人口角度进而向人口结构角度拓展。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有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不求仙,更不炼丹,但却人人长寿,它就是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1991年调查显示,巴马90岁以上的老人有270个,100岁以上的有69个,年龄最大的有127岁。百岁老人比率为30.8人/10万,是国际标准的4.4倍,而且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一个具有双重矛盾性格特点的民族,这种矛盾性格的形成与日本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日本人的主要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集团主义。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使日本人产生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和对所属集团的忠诚心,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人对权威的盲目顺从。等级序列意识是集团主义带来的一个副产品。等级意识使日本人常常敏感于自己在集团中所处的位置,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对上服从与对下傲慢的特性。在生活态度上,日本人倾向于对事物本身直觉式的认可和评价,只重视现在而不太拘泥于过去,表现出十足的现世主义色彩。上述这些特征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影响和制约日本民族特性的深层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8.
我这个人不喜欢打麻将,但我不反对别人打麻将。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选择什么那是自己的自由,万万不可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我以为,众多的人对麻将乐此不疲,说明麻将本身确实有很强的魅力,那么它的魅力在哪呢?麻将中蕴含着深刻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没有好的生态就不会有好的心态",此话一点不假。纵观世界几大长寿之乡,均位于环境优美的地区,人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过着李白描述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生活,而且大多具有恬淡朴实的心态,因而得以健康长寿。再看邻国日本,之所以在长寿国家中名列前茅,除因饮食结构较为合理外,更重要的是其环境优美,旅游资  相似文献   

20.
人的名字如同一张名片,除了辨别功能之外还揭示了一个人的国籍、出身、性别、家族等信息。取什么样的名字,揭示出起名人的嗜好以及对未来的寄托和展望。论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日本人名的发展史,日本人名汉字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出结论:日本人在取名时,更看重汉字的字义;表示"积极、正面、向上、进取、友爱、真、善、美"等褒义的汉字始终是日本人名用汉字的主流;日本人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