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指明了具体路径。法治思维强调思维的定势,突出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的法的规定性,突出法治实践和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确立和运用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凝聚了科学发展的法治共识,顺应了治国理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3.
再论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的关系大致可以这样表述:法治决定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法治思维支配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的运用反映和体现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与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具有互动作用。执政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会促进相应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反过来,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又会给予相应国家、地区执政者更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以动力、促力。一个国家、地区一旦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即可认为其已步入了法治运作和科学发展的轨道,进入了法治社会的常态。  相似文献   

4.
行政法治思维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运用行政法治的基本原理、精神与逻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内涵是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要具有依良法行政理念、权力制约和权利本位思想、民主行政精神、正当程序意识、责任行政观念等思维品性。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法治思维行政有助于转变行政方式,有利于提高行政主体化解矛盾、降低风险的能力,能保障依法行政的常态化以及促进法治政府的建设。我们应当通过普及行政法律知识,从增强行政法治观念与意识,培植行政法治文化,强化行政法律责任等方面来促进行政主体行政法治思维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现依法治国,需要把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法治方式三个维度。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法治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要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突出内容,治理的法治化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对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着关键意义.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武器,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内涵入手,探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目的在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提升的一个更高要求。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和关系、当前领导干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针对上述问题和因素提出了完善立法体制、优化法治环境、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与依法治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运用法治思维,不能离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从逻辑上说,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戴激涛 《江海学刊》2015,(2):139-14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需要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指导下进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实行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澳门基本法》为核心构建起多层次的协商机制,对内地协商民主的发展极具启示意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应从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开始:尊重宪法作为社会共识的重要价值,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运行宪法设计的协商民主制度,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0.
强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领导干部引领示范作用的需要.当前,领导干部逆法治型思维和领导方式主要表现在特权意识和行为、法律只是手段、权大于法等.今后,需要从培训机制建设、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倒逼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推动发展,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确立起法治思维,抓住关键环节,从创新管理规章制度入手,处理好与班主任管理、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和社会协调等的关系,使其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则和规范,真正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法治与改革共同推进的大背景下,共产党的执政策略更加注重法治方式。法治体系的建设,就是从静态法律规范体系的完善转向动态法治治理体系的建构。作为法治精神的展现和延伸,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在法治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在一党执政的治理体制中,国家、政府、社会共同推进的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法治建设进程。其内容不仅表现为从立法到守法的系统工程,而且更加注重法治理论的培养、法律方法的实施、以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法治体系的概念正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共产党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目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档工作,提升档案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是每个档案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任务。要紧紧抓住培养法治思维、健全规章制度和强化监督惩戒等三个关键环节,解决好知、行、偏的问题,把档案管理法治化推上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1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首次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之一加以阐述,在当今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更彰显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高屋建瓴。我个人体会,学习四个全面就是要用法治的思维处置群体性事件、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现代政府是法治的政府,国家法治的实现需要政府领导法治思维的形成。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形势下的新要求,然而受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依法决策并未成为领导干部的惯性思维模式,决策的下达通常依靠领导干部注重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自由裁量权。在此情形下,经济虽得到发展,但由于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同样巨大。运用法治思维决策能有效限制权力的滥用、抑制贪腐的产生、减少经济的损失,将行政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学生法律思维的积淀与养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教学方法可以多样,但要真正从本源性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就须注重基础性环节夯实,即注重学生法律思维的积淀与养成,而法律思维的培养可通过围绕案例讲述原理的过程来贯穿,借助案例分析课、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诊所式课程等诸多方式来实现,也只有这种“源头性”的能力培养,才能真正促进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与进化。  相似文献   

17.
18.
与人治文化相对立,法治文化是指以法治为根本内核与追求目标的文化形态及其类型,是法治的精神构成或精神属性。在中西法治文化源流的比较意义上,传统文化浓厚的伦理色彩、终极关怀情结匮缺以及权力崇拜意识等历史因素,阻滞了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养成。同时,法治文化养成的现实因素体现在法治的利益性问题以及法治社会诸要素的关系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推进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关于思维类型问题目前我国学界尚缺乏准确统一的界定。思维活动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其组成要素的性质不同,可以列出不同的分类标准,从而对思维进行比较全面的分类。根据思维的元素分为动作思维、意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其中除动作思维仍沿用惯称外,以“意象思维”取代习用的“形象思维”,以“概念思维”取代习用的“抽象思维”,更为确切。多元思维是同时以多种不同组分作为思维元素的思维,在此谨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