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民族性群体事件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受到普遍重视,其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性群体事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方向,但其适用性和解释力无疑也是相对的。本研究尝试通过将西方两种主流理论流派——资源动员理论和社会挫折理论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机会-意愿"的分析框架之下来进行研究,从"机会-意愿"的视角来剖析民族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尝试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性群体事件的研究作一些新的探索,为正确处理此类问题提供某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永政  庄勤早  甘祖兵 《民族学刊》2018,9(3):80-83, 123-125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共同构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融合意识的逻辑起点。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的基本文化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对国家认同建设发挥引领、促进、整合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一直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抑郁心理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隐蔽性一直以来都容易被忽视,本文阐述了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表现、大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减轻和消除抑郁心理的方法和预防抑郁心理产生的措施,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以致许多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出现种种迷惘、忧郁不安等,由此引发了不少心理问题.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疾病的发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顾斐泠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0,11(2):71-76, 136-137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民族政策研究对民族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民族政策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论素质、民族政策研究的整体水平都会影响民族教育的效果。当今民族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观点歧异甚至相对立的理论观点,造成了理论界的思想混乱,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理论素质,同时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观点教育、维护民族团结的公民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8.
残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在社会中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鉴于残障大学生的身体原因,其心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本文以残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状况调查为依据,从残障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加强残障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文明的提高,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的发生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抑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正确认识抑郁以及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策略,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帮助大学生从容应对抑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大学生抑郁干预策略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此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对德、法、日、泰四国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得出,一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状深刻影响其市民社会中财产变动习惯的形成,而一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则取决于其财产变动习惯,同时受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和法学家研究水平等因素影响,使一国物权变动模式呈现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且一国民法典编撰体系优劣取决于一国物权变动模式是否科学、逻辑严密地抽象出其财产变动客观存在。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模式的多种理论纷争,应放到中国市民社会财产变动客观存在中去验证,并看能否据其理论设计出符合中国市民社会民族性、逻辑严谨的民法典编撰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在校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民族院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图书馆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图书馆在搜集、整理、加工、典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民族的和阶级的分裂,埃塞俄比亚社会经历了几次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贯穿于埃塞俄比亚的历史。造成冲突的部分原因是,该国不同地区享有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但是,在已经部分工业化了的城市中心和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民族集团结构差别的持续存在,是有待于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说明的。本文在简要地回顾一下民族性的理论以及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最重要的有关事件之后,将提出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用以考察工业化、工会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酒文化及其民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酒文化,大而言之,可从两方面去研究。一是将其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研究其酿造技艺;二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其起源、性质与功能。酒文化的民族性属于后者范畴的研究,是酒文化诸性质中之一种。 本文仅就中华酒文化及其民族性诸表现作一探讨,同时说明这一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以就教于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5.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高校教育应着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创新研究,从思想认识、规范管理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加强改进和创新,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聘礼的种类与消费结构、聘礼的名目及社会功能以及聘礼运作规则等问题做了探讨.文章认为,加强对聘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婚姻缔结过程中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殊需要,以及各个民族有关婚姻家庭的社会文化规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社交、文化和心理维度入手,对浙江省义乌市某辖区新疆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体的社会融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体存在职业类别单一复制,内卷现象严重;社会保障程度低,均等化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强关系社会交往为主,社会资本匮乏;高归属低认同,文化、心理融入结构失衡等问题。研究建议,应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社会融入的制度壁垒;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流动群体社会融入能力;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流动群体各项基本权益;构建城市社交网络,丰富流动群体的社会资本;重视文化心理层面融入,引导流动群体增强身份认同;基于已有社会融入经验,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体系等六个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体的社会融入程度。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一天天加大,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念初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缺乏辨别是非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对网络道德责任的认识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开展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研究,提出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加强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等措施,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人才浪费已成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农村生源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在就业时面临更大的压力,处于更艰难的境地。本文从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在建设新农村中就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策几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