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发展轨迹,评述了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方式的变更对共同理想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关系的转变对于共同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人民的整体利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强调走这条道路全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突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加大力度反对腐败;强调加强制度建设等等。因此,走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有效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论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等,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外部环境所引起的各种复杂矛盾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作为中国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们更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信马克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价值,弘扬大学生"五四"运动的传统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大旗,传承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任务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此来凝聚力量,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不公等现象造成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当中逐渐弱化,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显得刻不容缓。须抵制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人为本,改革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坚持共同理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又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用实现共同理想阶段性的物质成果,来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用共同理想的精神力量,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理想,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还指明了中国未来奋斗的目标,具有理想的特征与意蕴。“中国梦”一经提出,瞬间就成为当下媒体聚焦和百姓热议的话题,同时也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中国梦”虽对共同理想进行了话语转换,但两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它的实现离不开实干兴邦的工作作风,离不开敢于创新的实践精神,也离不开执着追求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引领全体中华儿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每一个人的共同追求,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国梦,需要在全社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重点应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有林 《中华魂》2013,(7):4-8
习近平同志在最近的多次讲话中,都讲到坚定理想信念问题。2012年11月17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目标。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生成过程、影响因素、生成方式问题研究,从根本上属于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主体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从理性思维到理想信念,从理想信念到实践行动的政治心理优化过程,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改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因而,其过程的研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强化道德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灌输、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养成教育原则上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道德教育家努力创新,推出了道德判断法、价值澄清法、观察学习法和故事启迪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养成方法。推崇隐性养成教育,强调以实际社会行动和关怀教育来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义工生活锻炼促进素质积淀和提升等,则是在养成途径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党带领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有内在的逻辑,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受住了发展事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经验和物质基础;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的结果.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解决好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问题、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民生问题,以及影响国家前途与命运的腐败问题等,确保社会民生权利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共同理想,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是因为,在有的人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实用理性,与社会理想没有关系.这一错误认识,一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另一方面是对理想本身的错误理解.换言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实用主义的解读,其方法论上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能够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对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根本这一科学论断进行分析,着重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内涵、形成的特殊国情条件,提出了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力和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社会现实的桥梁,极具现实性品格.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引发了人们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的嬗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有利于回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对人们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及其内涵 ,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先辈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斗争 ,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论述了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运动、日益深入的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以情感为内质,以共同认同的价值为基础,以理性要求为行动界限,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精神必然具有推动力、引导力和控制力。爱国主义精神所具备的这三种“力”能够激起人民实践的激情,引导人民实践的方向,规范人民实践的行为。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建立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共同认同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