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的满蒙联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姻,即清朝的满族统治者集团与蒙古王公之间长期持续的通婚活动,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有清一代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家族间通婚的含义,而成为清代民族统治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着某种目的采取政治性通婚的例子并不乏见,但清代的满蒙联姻活动无论其政治用意,实行方法以及效果,都超过了前代。因此,为了研究清代民族统治政策,将满蒙联姻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作用作一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证,揭示了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的出身、生年、年寿、家世及其出身的蒙古王公家族与清廷的关系,论述了那逊兰保在京师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与熏陶、对其子满族著名文人盛昱的影响;对史籍及论著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辨析,并以那逊兰保及其同类史事为例,阐述了满蒙汉民族血缘融合及文化方面的交融现象。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与蒙古地区的政治互动从内容到效果虽大异其趣,但治蒙方略却异中有同,相同点是:都极其重视蒙古问题、推行恩威兼施方针、注意吸纳历代治蒙经验、施行分治之策。不同点是:清代突破了明之华夷观,形成了新的中国观;发展了明朝以神道设教的理念,形成了以黄教安众蒙古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满蒙联姻、满蒙联盟等互动形式,发展并巩固了与蒙古的政治统合关系,使漠北蒙古成为清朝的边疆屏藩,困扰中国历史若干世纪的蒙古问题就此迎刃而解。明清解决蒙古问题的政策体系与政治体制的成败得失,值得深入总结,以为解决至今犹存的民族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与鉴借。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和探讨清代满蒙两个民族的关系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满族统治者自始至终把对蒙古族的政策,置于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地位。而且,在实施中是较为成功的。由是之故,使得蒙古封建主势力成为清政权的一个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当然也有过矛盾斗争,本文不予论述。  相似文献   

5.
17世纪上半叶,是满洲、蒙古两族政治关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满蒙政治关系,是北元林丹汗政权及漠南蒙古诸部与后金之间发生的政治关系,具有诸多特性,主要体现在地域性、复杂性、政治性和变动性。本文着重以民族政治学为视角,概括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特性以及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并把握其发展方向,从而更深层次上探求其对蒙古族政治历史、满族政治和清朝统治,乃至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朝初期,满族与蒙古族建立了较稳定的民族政治关系.这对当时民族政治人提供了广阔的民族政治舞台.孝庄文皇后曾扮演过重要的政治角色,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人.她是满蒙初期政治联姻的体现者和推动者,是康熙皇帝处理蒙古政治问题的高级顾问.这为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汗,作为北亚民族首领的名号很早就开始使用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清早期最高首领名号的历史渊源和蒙古背景问题。本文试图从早期满蒙关系的角度,考察清初三位汗的汗号源流与背景。文章指出,汗号是通过蒙古各部传入包括满洲在内的女真各部的;不管亚洲东北部满蒙地区各部落的内部组织如何,他们在政治机构的构造上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8.
辛者库是清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设置,是清统治者用以收编汉族降户和管束罪籍奴婢的地方。辛者库人是被管束的罪奴。 对辛者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清代旗籍、奴婢制度及其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助于清代政治制度和吏治改革的研究。本文仅就有关康、雍、乾时期辛者库人的成分及人身依附关系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示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满蒙藏文档案文献和传记史料,对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起过重要作用的唐古特籍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1646)的名号、法号及其历史事迹等作一考察.他与蒙古鄂尔多斯部首领关系密切,在拉萨获"国师"及"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号,以熟悉蒙古喀尔喀、准噶尔和藏区等地政治形势、文化、生活习惯等有利条件,毕生致力于增进这些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为加强藏满政治和文化交流起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智 《西藏研究》2009,114(2):1-12
清代,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占据统治地位,"政教合一"制政体和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贯穿这一时期的整个历史.在清中央政府多层面的管理下,西藏地方各个时期的政教建制和沿革等方面都突出了清代的变化和特点,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西藏人民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总揽此段历史,认识其特点,对清代西藏地方历史及社会的深入研究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发生阶段性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及其之后的贸易变化,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西藏与南亚贸易的主导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康熙皇帝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清王朝在内外蒙实行支持黄教、满蒙联姻、分而治之的政策;在西藏实行支持喇嘛教,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等政策;在新疆设置伯克城主,派遣伊犁将军、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等政策;在南方民族地区设置土司,实行“改土归流”等政策;很好地解决了中央王朝与民族地区的关系,建立了一个长达近300年之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清代黑龙江少数民族习俗与地理背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的民族贸易,是以官方贸易的形式进行的。这一贸易关系,是在清政府彻底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史表明,清代新疆哈萨克贸易的兴盛和发展本身,更是清朝为着实现对新疆地区的统一、巩固和保卫西北边防、遏制日渐东侵的沙俄势力、恢复和发展西北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加强西北与中原内地的政治经济交往等一系列历史任务,而采取的一个积极和有效的经济手段。本文主要依据清代的满文档案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试对清代乌鲁木齐哈萨克贸易设立的原因与经过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在从清统一新疆对新疆实行的大规模经济开发政策入手,着重论述了清代开发对新疆民族分布格局与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日本出版了一套多卷本的《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它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东洋史学者池内宏博士负责监修,旗田巍编辑的.这套《李朝实录抄》传到中国后,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天,凡是研究东北民族史的学者几乎无一人不借助这套资料.它帮助我们解决了东北民族史中许多重大问题,攻破了大量的长期不得解决的难关,是东北民族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资料长编. 本文主要谈谈《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编辑出版情况以及内容、特点、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时期,满清政府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统治者回王的关系较为紧密,再加上当时维吾尔族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维吾尔族汉化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主流,尤其是新疆哈密地区汉维融合现象更为明显。维吾尔族人在接受清代服饰文化的同时,也基于维吾尔族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特点来创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服饰,既不同于清代满族、汉族服饰,又不同于传统维吾尔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其次,分别从服装的款式形制、装饰题材、面料质地、装饰部位、装饰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清代汉族服饰文化对维吾尔族服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代时期,满清政府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统治者回王的关系较为紧密,再加上当时维吾尔族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维吾尔族汉化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主流,尤其是新疆哈密地区汉维融合现象更为明显.维吾尔族人在接受清代服饰文化的同时,也基于维吾尔族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特点来创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服饰,既不同于清代满族、汉族服饰,又不同于传统维吾尔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其次,分别从服装的款式形制、装饰题材、面料质地、装饰部位、装饰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清代汉族服饰文化对维吾尔族服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书讯     
《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在台湾出版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张中复博士新著《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一书近日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全书 6章 2 0节 ,包括以下内容 :一、清代西北回民问题形成的基本探讨 ;二、清代前期西北回民抗清事变始末 ;三、清代后期西北回民抗清事变的发展与扩大 ;四、社会因素与西北回变的关系及其演变 ;五、宗教特质在西北回变中的作用与影响 ;六、当代回变历史意识的建构与回族认同。书前附有王树槐教授序及照片若干。该书作者张中复先生…  相似文献   

20.
《清代满族家谱选辑》主要选编了保存于民间家族手中的清代满族家谱或民国时期续修的清代满族家谱,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家谱中详载的祭祀规则、碑文、诰命、敕书及家谱中的源流介绍等文献材料,是研究女真历史、满族形成问题、清代满汉关系及满族风俗变迁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