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仁义观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但是由于时代的因素,其中又有着较孔子"仁"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3.
“泰戈尔的妇女观”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初人们就关注到了 ,如张闻天的《泰戈尔的妇女观》 ,郑振铎《泰戈尔传》中的《泰戈尔的妇人论》 ,但都属介绍性文字。 2 0世纪末 ,在泰戈尔研究进一步推进时 ,有学者开始关注泰戈尔小说中的女性描写 ,如《大师与女性》、《从泰戈尔小说创作看其妇女观的衍变》等 ,角度有所变化 ,从作品入手 ,或结合泰戈尔的生活经历 ,虽有触及 ,但显零碎 ,更难说全面。随着《泰戈尔全集》的出版 ,笔者觉得不论是泰戈尔文学中所显现的 ,还是其直接论述的 ,泰戈尔关于女性的看法与思想远为丰富与复杂…  相似文献   

4.
5.
传统的运动静止观、特别是静止观 ,存着着严重弊病 ,因而物质的运动静止间的辩证关系未能得到真正揭示 ,其地位也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运动、静止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可以构成运动静止规律。它既是唯物论与辩证法联系的桥梁 ,又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最高规律。这条规律可以表述为 :运动是事物质的变异性 ,静止是事物质的稳定性。运动是静止的内容 ,静止是运动的形式。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其地位不仅未被正确认识,而且往往为人所误解。“自然”这一老子提出的关于事物生化本因论的范畴,其涵义即“非他使然”的“自己而然”,它是道家之“道”的特定内涵,是诸如“有为”、“无为”等重要哲学命题的基据。从实质上说,老庄的“自然”观是一种物“自然”观念;以物“自然”为法而匡范人类,则是其哲学目的,这也正是其理论缺陷之所在,同时又是老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逃不脱“见弃于当途”这种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哲学界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几年了。这个问题既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遵循什么认识路线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我认为,完整的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方面的论述,是这场讨论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本文试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源泉问题的论述,作一点新的探索,同时也联系这一讨论中的不同意见,来辩明认识的源泉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时期,属于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的理论奠基和开创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法具有国家意志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的本质,分别总结出了法的本质发展的形式本质、阶级本质和实质本质,是我们阐述法的本质的基本理论依据和进一步发展创新的基础。新时期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的深刻内涵,强调法的形式本质,弱化法的阶级本质,突出法的实质本质,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对于后世道教养生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于内丹学。具体而言,老子"归根复命""复归于道"的养生逻辑构成道教内丹学"逆反成仙"理论的原理基础,成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以及"结圣胎"型构的滥觞。而老子"致虚守静"、庄子"心斋""坐忘"等心性修养思想对后世内丹学修炼的方法论以及境界论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所在要理解刘鹗及其《老残游记》,需要了解太谷学派。这已是研究者的一项共识。甚至有人认为,不了解太谷学派就根本无法读懂《老残游记》。然而,太谷学派又是一个怎样的学派呢》从清末迄今,见仁见智,意见悬殊。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崆峒教》认为,此学派(即崆峒教)“仅用禅波罗密法门,”归之于禅。章士钊《孤桐杂记·记大成教》则认为它(即大成教)混合“儒释道耶回”五教为一炉,属民间宗教道会门。卢冀野反对章士钊的看法,撰《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太谷学派”遂得名。可惜此文文不称题他又曾流露自己对此一学派其实并不甚了解,且又改称之为“泰州学派、”属“儒宗。”马叙伦《石屋余渖·大成教魁》引沈瓞民语,认为是“综台三教而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四大学派的内化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红 《广西社会科学》2003,(11):177-179
内化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心理学四大学派对人的素质形成的先天倾向、内化方式、内化过程的理解不一 ,对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阐释也就各不相同。行为主义心理学学派重视外显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强调人格成长 ,认知心理学学派突出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还有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理论 ,都对素质形成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有其自身异于知识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始终渗透着三个独到的价值取向,即在道德与规范、道德与功利、道德与知识之间分别倡导和坚执德性优先原则、超功利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孔子颇有创获的德育尝试高扬了德育目标的超越性、德育手段的纯粹性和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精神,对当今道德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尚俗诗学观新探@陈允锋$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1~~~~~~  相似文献   

14.
《梨俱吠陀》是上古时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经典之一,其诗文内容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真实面貌。尽管其中包含着大量神话性的内容,但只要对其内容进行理性地分析,还是能解读出大量上古时代印度社会文化的信息。《梨俱吠陀》中蕴含着大量与死亡相关的诗文,其背后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及宗教对死亡的看法带有萨满教、祭祀仪式及非道德判断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沃壤,其思想精华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继承和弘扬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并将其融入思政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感,成为品格高尚的时代新人,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对思政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儒家忠孝仁义观融入思政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老庄思想博大精深 ,意在探究宇宙之形成、万物之本源、人生之真谛。老庄哲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理念和借鉴 ,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从社会的重压下得到解脱 ,归于恬静与充实  相似文献   

17.
由于很少受到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楚国的原始巫史传统直到西周以后仍能保留发扬。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楚地的道家文化。道家思想自战国初期形成到战国中期发展成“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两个分支,并同在楚地发展,一直延续到汉初。同时,在战国中期,当地的“黄老学派”还发展到齐国稷下,成为北方的重要一支,也一直延续到汉初。有关这些事实,在《汉书.艺文志》本来有所反映,然而,由于东汉以后相关文献的佚失,遂使后人只知北方齐国稷下黄老学派的发展,而对南方楚地的黄老学派的本源发展反倒无所知晓了。值得庆幸的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关考古材料出现后,这一学术缺憾终于可以重新弥补了。  相似文献   

18.
韩非以"公"为根本内核的仁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霞 《学术研究》2005,(2):27-32
韩非的仁义观是以"公"为根本内核的.从"公"的原则出发,韩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仁的含义;从"公"的角度,韩非批判了儒家的仁义观;在"公"的高度上,韩非吸收了道家仁义观的内容.韩非的仁义观虽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论荣格分析心理学派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荣格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明显的,他的主要概念:“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渗透进了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前一概念,更是成为了当代文学创作与评论、文学史、哲学史、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都加以采用的基础性概念,依这一趋势发展下去,这一概念有可能成为新时期文化一学术建构的框架性概念。然而,十分遗憾的是,甚少有人对这两个概念在荣格理论中的真实含义及其正确性作过认真的探讨。其实,不仅是对荣格,在长期的思想饥渴以后,我们对于东渐的西潮,有一种迫不急待加以吸收的需要,并且,由于对西方学术思想的隔膜及本世纪西方学术思想本身纵横交织的复杂性,我们一时确也难以对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及概念,有一个真切的认识。但是,中国文化一学术的新的构建,虽然必然地要引进国外新的理沦和概念,却不能以一种不明庐山真面目的态度来加以采用。对于新时期以来进入我国的西方学术理论及其概念,加以认真的别择,无疑是建设我国新的文化、学术体系的前提。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的文明古国,在一个新的时代,既应该有一种大力包容异质文化的气魄,也应该有一种能够在深入、透彻理解基础上对之加以别择和改造的智慧。 本文通过对荣格文学观的分析,所想阐述的更深的一层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杨朱学派的名实观及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宗昌 《理论界》2008,2(5):161-163
杨朱学派的名实观在《杨朱》篇中进行了表现,其对名实有不同的界定。同时,先秦作品对杨朱派及其名实观也进行了文学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