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代“僚”人与今日僮、布依、仡佬等族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見: 一种意見認为,“僚”是僮、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是古代这些民族的泛称。理由是:①他們均是古“駱越”發展来的,汉以后出現的“僚”人包括原来“駱越”的成員。②“僚”人分布区与今日这些民族分布地区相同,所謂“俚僚貴銅鼓,岭南二十五郡皆有之”。③“僚”与“葛佬”、“布佬”的“佬”音相同,直至今天,云南文山的部分僮族还自称为“布老”。④这些民族的語言均屬僮傣語族,这也与族別有密切关系。这种意見  相似文献   

2.
“干栏”语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栏”系侗台语民族传统楼居建筑,汉名“干栏”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张华《博物志》,该书指出西南地区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从侗台语族的台、侗水、黎、仡央4个语支语言材料比较看,“干栏”一名应系译自原始侗台语*Gr[]n“房子”(干栏房)一词,是个音译词,最早译自僚人语言“仡央语支”,后来用以泛称这种楼居建筑。  相似文献   

3.
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共有十三万七千多人(1988年),主要分布于广西,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九万九千多人,其余散居于宜山、柳城、都安和河池等县市中。 有关仫佬族的族源问题,学者们多以为与魏晋至唐宋时期的僚人有关。这是对的。至其族称,目前接触到的有三:一曰仫佬;二曰伶;三曰谨。这些族称是如何叫起的,含义如何?这些问题,古籍上未有阐明过,我看是这样: (一)仫佬;“仫佬”之称是他称。仫佬旧籍写作姆姥或姆佬;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改称今名,仫佬。对是族称的由来和含义,古籍上无解,一九八三年版的《仫佬族简史》云:仫佬族的先祖是从湖南、山东等地来  相似文献   

4.
婚姻、丧葬和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东北部足泰族中佬支系群体聚居之地。按传统而言,泰民族中的佬支系群体是与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是同一系属的。犹如今日泰国以中部泰语为国语,而佬人仍操其佬语方言一样,佬人的婚姻、丧葬习俗及宗教信仰在基本佛化的同时,仍残存着其传统的习俗文化因素。一、婚姻习俗结婚,按佬人传统的说法,称为。“有房子”(mi~3 ruan~3)。当某个青年男女结婚了,人们便称他(或她) 为“Khon~4 mi~3ruan~3”(有了房子的人)。这是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5.
<正> 骆越民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为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与实证。战国以来,在涉及岭南的古籍中,史家多将这一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相沿承袭,将岭南民族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积累及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骆越虽有“越”称而并非越人,从族源上考察,他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濮僚系统民族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认  相似文献   

6.
“木佬”非“仫佬”──关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佬”非“仫佬”──关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吴国富(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他佬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地佬族自治县境内,少部分散居在宜州市庆远镇、流河乡、矮山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美乡、柳城县古等、忻城县马泅...  相似文献   

7.
古武陵僚人,并非不同于各地僚人独为一族,而是整个僚族中的一部份。武陵僚人和各地僚人的同族、同源关系是研究民族史需要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论。一、武陵有“僚”,它地亦有“僚”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北边缘、湖北西南边缘,为武陵山脉南北的同一自然区域。这一带在秦及先秦大部分为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南部的今靖县附近是西汉昭帝时废象郡划属武陵的。本文所论,即以汉晋略同的此二郡域为范畴。对武陵民族,过去多着眼于今苗、瑶、畲和土家诸族先民的(舟木)瓠种人或廪君  相似文献   

8.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9.
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蕃”字有众多词义,本文仅涉及民族族称的部分。“蕃”通“藩”,具有屏障之意。例如《诗·大雅·崧高》曰:“四国于蕃。”蕃字又是古代汉族对外族的称呼,例如:《周礼·秋官·大行人》曰:“九州之外,谓蕃国”。因此,“蕃”最早应是古代中原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不是仅指西部民旅。唐代,由于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建立以“吐蕃”为称号的地方奴隶制政权,人们用吐蕃来专称藏族。但唐宋以下,史籍  相似文献   

10.
掸傣民族共源于百越民族群体中的骆越,其先民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僚族,很早就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结合部,并有逐渐向南扩展的趋势,当近现代国家产生以后,原来有族源关系的各部分,开始分属于不同国家,出现了虽有关系但又有区别的掸、佬、泰等族称,这反映了近现代国家观念意识之下新民族群体的诞生,同源异流民族的分化与发展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一、族源 鄂伦春族由于自己没有文字,有关历史性文字记载的资料,主要是历代朝廷的“征调”、“赏赐”和“献贡”等有关记录。据《东三省政略》记载:“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扑猎为业。元时称为林中百姓,国初为树中人,又称使鹿部”。元时称“林木中百姓”,是指居住在东北一些民族的泛称,并非鄂伦春族的专称。所  相似文献   

12.
隋代以前的史書中有关于僚人的記載,据初步研究,仡佬族就是从这些僚人中發展出来的。唐、宋以后的書籍中就开始出現了“葛僚”“仡僚”“仡佬”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是同一称呼的不同写法。到了明代,有关著作中就明白指出,“仡佬,古称僚”。僚人居住的地区大致就是現今貴州、云南、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由于历代迁移,現在仡佬族的分布是很分散的。根据1958年調查,仡佬族共有二万五千多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西、織金、郎岱、鎮宁、普定、大方,清鎮、仁怀、水城、遵义、安順、平壩、金沙、兴仁等二十多个县、市和云南省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的西疇、富宁、广南、馬关、文山等五个县,以及广西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还有一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的僚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僚族是百越的后裔,唐、宋时期,近代壮、侗、水、布依、仡佬等族的先民仍然被一概称之为“僚”,其分布区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即除今广西仍为僚族的主要聚居区之外,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僚族人口,只是分布面在某些地区较广,某些地区较窄而已。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各殊,反映在称呼上也逐渐有所不同了,并开始从僚族中分化出来了一些单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僰不为僚     
关于僰人族属,有汉族说、氐羌说、傣族说、白族说、彝族说、濮系民族说等。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僰为僚说”否认了以上诸说。对于“僰为僚说”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兹提出,向专家和读者请教。一、先说“僚人人蜀”与“蜀本无僚”问题。这是探讨古代川南地区僰僚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僰为僚说”症结之所在。弄清了这一史实,就不难看出川南的僰人是不是僚人。《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晋康帝建元元年……势骄淫不恤国事,由是中外  相似文献   

16.
论四川嘉绒藏区铠甲舞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嘉绒地区藏传佛教历史与地理环境关于“嘉绒”一词的由来 ,学术界争论颇多。所谓“嘉绒藏族” ,实际上是 1 954年在民族识别中将原有“嘉绒族”归入藏族后才出现的称谓。① 而对“嘉绒”一词的解释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 :“靠近汉区的山谷地区的通称。”② 从实际的地理状态来看 ,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故而有学者认为 :“‘嘉绒’一词并非族名 ,而是对一个地区的泛称。”③ 也有学者认为 :“‘嘉绒’表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汇合的意义。”④“在藏语中 ,‘嘉’为汉族 ,‘绒’为溪谷之意 ,联称即为靠近汉族的溪谷居民。”⑤ 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17.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一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静多大小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被泛称为“百越”。从现在布依族分布的地区来看,布依族很可能是从“百越”中的“骆越”这一支发展起来的。汉以后,岭南地区继“越”之后出现了“僚”人。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由于布依族分布在岭南地区,直到目前很多村寨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汉族南方诸族群中的“福佬人”,其“福佬”的名称系由历史上的“福建夷獠”转化而来。六朝永嘉之乱、侯景丧乱,使大批中原难民辗转流入福建和广东东北部地区,开了蛮汉交流的先河;唐初闽南粤东地区发生的“陈元光平蛮”,促进了福佬先民的酝酿;隋唐时期泉州“市井十洲人”的出现,及由泉州土著与中原江淮移民两种语言融汇而成的泉州方言的基本形成,则意识着福佬族群已基本孕育成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将“木佬人”归属仫佬族的问题──民族识别个案研究吴国富民族的识别、认定,是个科学问题。本文据史载材料和民族学资料为据,从事实上和方法论上辩证了贵州“木佬”=广西“仫佬”的非是。历史上,“木佬”应与“仡佬”同一渊源。拙文(“木佬”非“仫佬”》①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