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是众多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动态平衡的美好学说。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精神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观,更呈现出人们致力于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善良憧憬。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今天,需要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做到人与"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内容。"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最高层面的价值诉求。孟子通过对"和"、"合"及人与"天"关系的解读,重新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为当前的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范导。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构建生态和谐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生态恶化现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引发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党中央接二连三地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战略思想,如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等。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思想是解决人类生态危机的唯一哲学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5.
受"阴阳一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和传统思维的重要载体,其产生和变化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入了解汉字构形的哲学,并思考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问题,可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作为连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的特征。"天人合一"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双向的知解关系,既要求人去知解天,也强调天知解人。这种消解了西方自然观中主客体分离困境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现代新型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斐 《南都学坛》2014,(2):31-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道、佛三家尽管在具体态度和致思路径上有差异,但都把人看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的德性主体",都将"天人合一"看作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和最高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为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珍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与和谐共荣的生态实践观。它们与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思想内核上是相通的,对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刘立夫在《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天人合一”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但对其内容却是见仁见智,并无定说。如果将其思想核心确定为“合”、“和”或者“和谐”,不会引起多少争议,但如果将它说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很难让人信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在历史上每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那里,几乎都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天人观,论其要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天人相类、天人一体、天人同性、天人同理等几种类型。在价值倾向上,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政治性和伦理性的,儒家主要把天作为“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来看待;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境界论上的,道家的天多含“自然之天”的内容;道教的天人合一论则既是自然主义的,又是泛神论的。无论在哪种天人观念中,“天”都具有绝对性和权威性。所以,中国哲学家论天道均不是目的,其落脚点必是人道。天人合一的理论尽管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才是天人合一论的核心内容,其思想资源比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意义大得多、宽得多,也复杂...  相似文献   

11.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 ;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 ,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书写经历了20世纪的历史变化,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人性书写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性书写转化。这个过程既与中国古典人性意向相悖,又在某种程度上向其回归;既移植着西方人性话语,又修正着其与中国传统人性话语不相融合的部分。但20世纪中国文学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人性话语和西方人性话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陷于两者的困惑和牵制中,至市场化年代,走上被利益化和欲望化所控制的极端。在中国市场化意识形态与现实生存紧密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仍然迷失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人性空间和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定位更重要。人应当在应对当前的天灾人祸中,有大智慧、大胸怀、大气势,对天地万物负责,对人类自身负责。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分思想的利弊,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的影响;提出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挑战,重温中西传统文化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实质,总是倾向于把它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和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马克思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于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拟人说开始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机械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从黑格尔揭示劳动证实了人的本质到马克恩恩格斯的人化自然理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之谜,自然观的进步诠释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阐释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逻辑起点的理论渊源——宋代自然人性论,并具体分析近代以来自然人性论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自然人性论,虽然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理论形态,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趋向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产生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以及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人性问题的探讨都表达了人性由后天习得的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伦理缺失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即建立关于人本身——人性的科学,创立一门科学的人性学,以指导人们自觉地按照合乎人性的方向塑造自己,使人人都尽可能地成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