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上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下半个世纪的长期动乱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 ,它提供了求解 2 0世纪中国文论许多理论难点的锁钥 ;这一时期包括文学学术在内的政治化趋势是内部需要与外部需要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审美特性的丧失关键是对文学人学特性的漠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发展之路是走向现代化之路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文学是最先促其萌芽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 ,现代文学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文学 ,更是一种新的人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 ,也是一种意义概念。经过一百年的风雨历程 ,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更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因此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 2 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999年 8月 8日至 8月 1 1日 ,由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延边…  相似文献   

3.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悄然显影 ,一方面暗合了转型时代的精神状况与文学流变 ,另一方面使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打上了本土胎记 ,形成了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典型的文学表征 :1 .消解精神 ,反主流姿态与渎神的狂欢 ;2 .世俗化、市民化的追求与个人化的书写方式 ;3.零散化与不确定性 ;4.反语言的游戏。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相遇 ,标志一种划时代的审美转向 ,体现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及与西方文学 (文化 )对话的必然性和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戴莹莹 《学术论坛》2012,35(10):89-93
"佛教文学"是现代学者将各种零散偶然的并不一定有内在联系的文本整合而成的一种文学形态。这种考古式发掘、阐释与对话同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密切相关,在此语境中纵观"佛教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佛典译介文学"研究;(2)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敦煌文学"和敦煌"俗文学"研究;(3)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印度文学"研究;(4)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佛教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百年来文学领域中层出不穷的各种理念、方法可归纳为 2 0世纪中国三种不同的文学研究基本范式 :自在 ,他在 ,实在。自在范式刻意找回文学事实 ,描述文学事实 ,建立文学知识体系 ,但漠视文学研究的历史性、主体性。他在范式追求在社会文化、思想逻辑中找寻文学背后之因 ,却忽略了文学研究的文学本位和个体性。实在范式建构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的对象性关系 ,突出研究的个体判读与经验判断 ,但其研究的真理性、有效性难以普遍确立。2 1世纪中国的文学基本研究范式应是对 2 0世纪三种文学研究基本范式的扬弃、超越和融会  相似文献   

7.
作为 2 0世纪文化重镇的上海 ,其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是引领中国文学之潮流的。可以这样说 ,倘若没有上海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会迟缓得多 ;倘若没有上海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就会单薄得多。上海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中的意义与价值是多方面的 ,尤其在文学启蒙的缘起与构成、文学新潮的引入与探索、通俗文学的勃兴与发展等方面 ,上海文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公元 2 0 0 1年 1 2月 1 1日 ,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面对入世的挑战 ,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诸多领域早已成为重大而普遍的话题。与入世相关的文化产业 ,2 0世纪末也从后台走上前台 ,成了综合国力之一的文化国力。与文化关联甚密的中国文学 ,是否也因入世而产生动荡、调整和变化 ,这是中国文学界目前十分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其实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 :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宏 ,文艺思想进一步分化甚至相互对立 ,文艺界派别林立且相互共处 ,多种文学话语与理论话语相对自由喧哗 ;其中既有严…  相似文献   

9.
由金柄珉、金宽雄主编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 1 994年出版 )虽然已出版 7年多了 ,于今拜读此书 ,感受犹新。深知朝鲜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展要真知今天 ,必须了解昨天。全书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运用比较文学、文化交流学、文艺传播学、接受美学等文艺方法论 ,客观地叙述了朝鲜文学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一书分五章 ,第一章上古至统—新罗时期 (— 9世纪 ) ,第二章高丽时期(1 0世纪— 1 4世纪 ) ,第三、四章李朝时期 (1 5世纪— 1 9世纪 ) ,第…  相似文献   

10.
近年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讨论 ,往往以普遍主义的价值标准衡量 2 0世纪中国文学 ,忽视了  它在追求现代化过程的独特个性 ,不能准确地看待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人的发现”为话语表达策略的现代性价值理念 ,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坐标原点。“古今中外”文化语境中的矛盾冲突 ,使中国文学现代化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绞合在一起 ,使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呈现复杂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主义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茂民 《东岳论丛》2002,23(2):79-83
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 ,启蒙不仅包括自由主义启蒙 ,同时也包括社会主义启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 ,社会主义启蒙取得了最终胜利。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社会主义启蒙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启蒙历程包括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17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联系使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主义启蒙成为可能。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主义启蒙无论是对于 2 0世纪中国社会进程还是对于 2 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对世界各国文学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的特定视角来重审 2 0世纪中国文学 ,这是对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的充分肯定。同时 ,通过描述 2 0世纪中国作家面对基督教所体现出的认同或拒斥 ,接纳或反叛等等精神境遇和心灵体验 ,以及基督教经典文本《圣经》对中国文学话语方式的深刻影响 ,又能从特定角度敞亮 2 0世纪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王本朝新著《2 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既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基督教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意义 ,又从共时的角度阐发了作家个体与基督教的精神遇合 ,同时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早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界的共识。但是,政治究竟是如何介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并以何种方式决定了文学的基本走向的;对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如何不流于感性层面的批评与指责,如何以学理性的眼光来探究,并梳理出20世纪政治影响中国文学的全过程,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我们认定,如果不能从学理层面解说清楚政治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无法全面阐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新近出版的朱晓进等著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  相似文献   

14.
13世纪的初期 ,中国处于宋、金、元 (蒙古 )、西夏、辽等王朝并立的状态 ;中期则是宋元对峙 ;后期进入元代一统的局面。已有的文学史 ,特别是教材 ,多是以封建王朝分期叙述 ,又加以历史的偏见 ,使我们不易看清楚这时期文学的真实面目。我们暂时放弃以王朝分别讲述文学发展的方法 ,而采用的时间顺序来描述 1 3世纪文学的面貌 ,这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认识呢 ?第一 ,1 3世纪文学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状况来看 ,并不是冷落萧瑟的时期。说唱、小说、戏剧登上文学舞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文学水平是公认很高的 ,明代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学现代化的另一个维度——市场文化和文学消费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文学生产与读者消费诉求的关系,作家作品在文化图书市场上的命运,文学的消费价值,成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和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本文着重以最具有图书出版物特性、与大众读者文学消费最为密切的长篇小说为例,宏观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消费与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试图敞开一直被意识形态或“纯文学”的文学史所遮蔽的20世纪处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凸显时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传媒出版、大众读者、图书市场对于20世纪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评价标准,即在确立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将社会的影响和读者的文学消费状况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叙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再次兴起 ,以及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变革与发展 ,作了比较性的描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 西方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 ;2 从西方到中国———关于“古今之争”的文化转换 ;3 梁实秋的新古典主义批评观 ;4 “红色古典主义”的崛起与衰落  相似文献   

17.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之中,有着共同的对于科学、民主和人的解放不断追寻的现代性特征;其中"五四新文学潮流"及其传统的接续,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革命意义,不仅规范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标示着它启蒙主义、民主主义的基本性质.回顾一个世纪的文学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源于启蒙,兴于启蒙,衰于脱离启蒙向"政治文学"的演变;取得经验教训之后,最后又回归启蒙,复兴于启蒙和科学民主的继续追寻.这样看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才能深刻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及其经验教训,正确把握其主体倾向和基本性质,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认识和研究大大深化一步.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转折之际 ,回眸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历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以“现代性”为参照 ,深入地分析、探讨 2 0世纪中国文学 ,更使当下的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1996年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第 12期上发表了《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 ,对于被惯常接受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该文以西方文学史为参照 ,指出现代文学是发生在现代社会 ,带有非理性倾向的文学阶段 ,它以现代主义文学为标志 ,而中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发生在前现代社会 ,是理性 (科学、民主 )主义指导下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即将成为历史.我们虽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形态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赓续,是自本世纪初文学改良尤其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确立的与中国古代文学完全异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承继.以上我所说的几近于常识,然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这也是我最近读了杨春时、宋剑华两先生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以下简称《近代性》)一文之后引起的一点想法.对于《近代性》一文有两点质疑,陈述如下,希就教于杨、宋两先生.一、关于“现代性”和“近代性”五四文学革命后的中国文学不具备现代性,只具备近代性,这是《近代性》一文立论的基  相似文献   

20.
黄发有 《文史哲》2002,(5):19-24
世纪之交市场话语的勃兴与启蒙思潮的低落 ,使中国文学的主体出现了内部分化 ,采取了多元的文化选择。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理想主义摆出了道德至上的姿态 ,试图从农业文明和共同体社会中寻找精神资源 ,借以反抗物欲横流的道德危机 ;以正当的人性要求为依据 ,还俗潮流推动着文学的娱乐化和世俗化进程 ,但戴着“自由”和“个性”面具的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 ,将文学引向了恶俗的歧途 ;拒绝沦为工具的审美理想主义 ,捍卫着文学的个人性、过程性与常识性 ,成为价值的守护者和现实的监督者 ,与现实进行富有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对话。 2 1世纪的中国文学只有摆脱群体性、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束缚 ,才能确立自己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