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体文学的形成和特色,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有很大关系。做为应歌而作的流行歌体,描写对象的类型化和抒情方式的模式化,的确是早期词的重要特征,而且一直影响着词体文学的发展。孙光宪词虽然也带有浓厚的花间色彩,但无论从人物、情感,还是时空场景都有了很大变化,其抒情方式在花间词人中别具一格,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节序浓缩了人们对于特定时序的感情 ,它的优美传说、特殊风俗更赋予词人抒情言志的广阔天地 ,使宋代节序词呈现出与其他题材迥异的迷人魅力。宋代节序词除了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层面向人们展示了“祛灾、祈愿、祝福”和“赏心、乐事、良辰”这两大宋人节日民俗生活主题 ,更以婉曲深致、多角度的抒情主题丰富着节序词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偏见,辛弃疾的送别词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从辛弃疾送别词的思想主题、抒情风貌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辛弃疾的送别词以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变化多样的抒情风貌,蕴含着深厚博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国家兴亡的历史责任感,成为抒写"大我志向"的政治抒情词,从而提高了送别词的品格,拓展了送别词的境界,具有相当深远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是典型的抒情文学,尤擅长抒发心灵深处窈深细腻而难以直叙的情感和情调.宋词抒情的内涵分别是具有代表性的豪情与柔情,后者以"本色"占据主导地位.宋词在大胆抒发私人化的情感、塑造生动多姿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深入刻画无可名状的情绪和情调等方面体现了自己的抒情特色.宋词在抒情文学史上具有质的进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偏见,辛弃疾的送别词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从辛弃疾送别词的思想主题、抒情风貌及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辛弃疾的送别词以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变化多样的抒情风貌,蕴含着深厚博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国家兴亡的历史责任感,成为抒写"大我志向"的政治抒情词,从而提高了送别词的品格,拓展了送别词的境界,具有相当深远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敏感,加之个人一生的坎坷,创作了不少美丽动人的诗词,被称为“婉约之宗“.让我们在寻寻觅觅中感受其词抒情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陈太胜是当代一位颇为矜持而自制的抒情诗人.他的诗中有一种寻求精神还乡的强烈羁旅意识.旅行、风景,以及因此的经验(动词)和观看,为其25岁之后的诗歌写作敞开了新鲜而广阔的空间.其语言节制、平静却充满悖论,呈现出了一种"非个人化"的文体特征,并因此展示出了他自在而自为地面对世界与自我持守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词的雅化与文人化最关键的一步是精神与品格的雅化与文人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原本内容浮泛、娱人为主的词中注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情”,并使之纳入符合士大夫知识分子审美情趣的抒情模式和风格中。这个变革工作是由冯延巳来首倡和推行的。冯延已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词中引入了诗歌赋比兴的传统手法,使词有了意境,并因之确立了词思深语丽、含蓄蕴藉的婉约派抒情风格,从而开了北宋一代词风;  相似文献   

9.
刘克庄的节序词很少描摹节日的繁华热闹和民风民俗,也很少沉醉于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而是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感情,对百姓的关心体恤、对时局的忧虑痛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自我在悲慨与超脱之间的挣扎等,都表露在他的节序词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0.
周邦彦的恋情词可分为寄内词和歌妓词两类。寄内词主要以设想抒情的方法表现其爱怜、想念和羁旅思归之情;歌妓词则主要以追忆抒情的方式表现其爱慕、追寻和眷恋哀怨之意。两类词分别从题材和审美取向上开拓了北宋词坛的情感空间,体现了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南唐词的忧患意源于传统文化心理和具体的时代背景,表现为忧生之和国家之叹于词中注入了大量的 忧患意识,从而引起词的艺术手法的变化和抒情功能的增强,南唐词在某种程度上导引了词坛发展的方向。北宋 词人因袭了南唐词的这种品格,充分实现了词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12.
萧红英年早逝 ,但她却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 ,尤其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 ,以间接抒情为主 ,用情写人、状物、叙事 ,形成叙事处即抒情 ,抒情处即叙事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3.
曹操公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运用抒情来增强公文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使曹操公文具有强势语言的特点.曹操公文中的抒情方式有四种:直抒胸臆;寄抒情于叙述之中;寓抒情于评议之中;引用名言寄托情感.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抒情传统理论是海外汉学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中国抒情传统理论体系开创者为著名华裔汉学家高友工,其完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抒情美典理论的建构。其学生将抒情传统理论分别应用于诗歌、小说、词学及戏曲等各体文学的研究之中。港、台和新加坡学者则对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完成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后中国抒情传统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成为海外研究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向有"诗史"之称,其诗史性不仅体现在叙事性极强的古风中,也体现在以抒情见长的七律里.杜甫创造性地完成了以抒情反映诗史内容的创作方式,在诗史中仍把抒情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而<秋兴八首>等诗篇则通过抒情的反复咏叹和客观意象主观化,体现了其"篇终接混茫"的美学追求.意象密集和音节错位所造成的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是杜甫七律超越初盛唐七律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从抒情范式上看,李清照词与苏轼词有着更深层的密切联系。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在其发展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两种抒情范式,即温庭筠开创的“花间范式”和苏轼建立的“东坡范式”。李清照抒情的自我化、个性化与具体化、纪实化都是禀承“东坡范式”,秦观、周邦彦词则是传承“花间范式”而加以发展深化。李清照词与秦、周词的抒情范式实有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语体就是语言的功能变体.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大,以其突出的地位主宰着文坛,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以抒情诗为主.因此,诗歌具有抒情语体的一切特点抒情言志,采用抒情语调,讲求平仄,节奏和押韵,形成节律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边城》创作于旧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是乡土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作品.乡土文学不是沈从文的首创,但以乡土抒情为主题,以浓郁的故乡情结为表现内容的创作手法,却使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急速,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境下,乡土抒情的共时性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新的抒情传统。自然描写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情感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包括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等等,运用的手法是传统的情景关系,一是移情,二是象征。中国现代小说的自然描写是一种情感话语,也是一种社会话语,是现实生活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