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字是语素文字,汉字记录的语素可能是具有不同构词能力的语素、可能是具有不同数量功能的语素、可能是具有不同意义的语素、可能是具有不同数量意义的语素.汉字和语素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本文试图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阐释这种关系,并通过对语素"素"的剖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山西方言“儿化、儿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山西87个县的“儿化、儿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69个县有“儿化”,12个县有“儿尾”,6个县无“儿化”,也无“儿尾”。从地理上看,自北向南儿化韵数目依次增多,少的4个,多的37个;从儿化对音节的影响看,影响的大小与儿化的数量成反比;从儿化的构成形式看,涵盖整个实词类;从表义功能看,除表细小、喜爱的附加意义外,还表敬称、方位等意义。总之,山西方言儿化较之普通话语音、功能均复杂。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的“儿化”,“儿尾”可以归并为五种不同的发音类型,其语法作用也不尽相同。作为词层形式单位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更复杂的语言形式单位简化到词的过程。根据“儿化”、“儿尾”的不同发音特点,可以列出其不同的地理分布情况。这种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语言学界通常是这样给语录下的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分析出三个要素,即(1)最小的,即不可再分割的.(2)有语音形式;(3)有意义.三者缺一不可成为语素。“儿”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独自成为单纯词,又可以和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养儿防老”、“儿不嫌母丑”等,这里的“儿”都自成音节,独立成词.表示父母对儿女的统称,或儿女对父母的自称。这个“儿”独自成音节,有自己的语音形式,又有意义,而且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一定是语素.“儿”除了自成音节外,还常和其它语素构成词:…  相似文献   

5.
"儿化"的语素形位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这种语音现象在汉语语音系统中如何处理存在较大分歧。"儿化"既可以放在语音层面上,也可放在语法层面上处理。我们认为"儿化"现象是"儿"作为一个语法语素在语流中的不同语音变化形式,从语素形位学的角度来说,"儿"是一个形位,是一个语法语素在语流音变中形成的功能聚合单位。语素在语流中发生的语音变化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儿化"这种减缩变化属于非线性语音变化,不能使用"切分"的方法,只能使用综合概括法,通过有规则的共时语音和语义变化,确立语素"儿"的形位{ },这样处理有利于实现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简洁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现代汉语语法特别是构词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儿化”性质新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儿化”是现代北京语音系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广大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之一。关于它的历史和现状,人们已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这就使得我们有条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现象的性质。赵元任(1979:117)认为,“儿”是唯一的不成音节的后缀。吕叔湘(1984:165)说:“[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他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书面上有时不写出来。”这是当今语言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几乎所有涉及这个问题的著作都持这种看法。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既然认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根据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类型,并结合复合词内部的结构特点,着重讨论了判断语素融合的标准,确定了融合词的大致范围;并从汉语词汇的历史特点出发,根据词汇丰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语言条件与语素融合所带来的结果,阐明了语素融合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所谓“儿化”,在不少现代汉语方言中都存在,然而其形态、意义、功能、用法等方面却各不一致,至今还有许多问题不甚明了.本文为了方便讨论,首先提出简单的“儿化”分类方案(以北方方言为主).然后根据此分类,研究山东方言中的“儿化”.总而言之,山东地区所见到的“儿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即:1,卷舌式;2,嵌1式;3,变韵式.从它们存在的地点推测,“嵌1式”是东西两地区各自独立产生的.从而进一步推测,“卷舌式”可能是在普通话普及的情况下受北京话影响产生渐渐渗入变韵地区取代变韵汇.”“嵌1式”也可能是这种“卷舌式”的(早期的?)一个变异.  相似文献   

9.
以头为例,对头义的发展,以及头语素的实与虚展开讨论,可以看出,在复音词模环境中,语素意义的专门化或单一化,以及复音化环境,使语素只具有结构意义,是复合词末端语素虚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有必要保留原《暂拟系统》采用的“词素”这个概念及其意义。这是由于词与比词小的语言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词素”看作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并把“词索”同“宇”、“词”区分开,对手掌握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是很有帮助的。而主张改用“语素”的概念及其定义的种种理由,尚嫌不足。  相似文献   

11.
语素"吧"的三种分布形式:语素"吧"有这样几种分布:一个出现在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中,如"酒吧"、"网吧",是一个半自由语素,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吧1";一个出现在句首,如"吧"的一声、"咔吧"等,是拟声词;我们称之为"吧2";一个通常出现在句末,如"你去吧"、"好吧"是句末语气词,我们称之为"吧"."吧1"和"吧2"是同音词,而"吧1"、"吧2"和"吧"之间,属于同形词.  相似文献   

12.
"疗"在上古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黏着的构词语素。单音节动词"疗"经历了句法层面自由度的逐渐下降和词法层面构词能力的逐渐增强,最终在清代完成了语素化。  相似文献   

13.
"侵"的历时发展经历了语素化过程,即由先秦独立的成词语素变成了现代汉语中黏着的构词语素,这一演变过程大约在元明时期就已经完成了。"侵"语素化的显著特征是,"侵"由先秦多义单音词,变成了现代汉语中语义较为单一的构词语素,历时演变中"侵"的语义泛化了。  相似文献   

14.
法律权利,或为“允许”规范的直接意义,或为“命令”或“禁止”规范的间接意义。“允许”规范所规定的法律权利一般被称为“强允许”或“积极允许”;与之相对的是“弱允许”或“消极允许”。“弱允许”不具有法律意义,属法律不作评价或不干涉的自由或权利;具有法律权利意义的“强允许”只有与相关的禁止或命令规定相结合才能使法律权利名符其实。“乞讨权”有“弱允许”和“强允许”两种存在形态,前者不是法律权利。  相似文献   

15.
一般高校现代汉语教材都将词根定义为一种语素 ,不能合理地解释像“人民性”这样的多语素派生词 ;词根并不等同于语素 ,词根的非语素性是普遍存在的。把词根定义为一种语素 ,实质是将构词单位与构词成分相混淆。建议重新定义词根 ,区别使用两套词法术语  相似文献   

16.
重析“经济法”的定义——兼议“经济法”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 济法的定义长期 悬而未决有主 客观两 方面的 因素。 经济 法是 一种 现代 法制 观念,它体现了法 学上追求社会整 体利益的社会 本位观,但并不是 一个法律部门 。我国有条件 将经济法作为经济 领域的基本法律 部门,定义为调 整所有经济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包含民 商法的内容,有利 于法律的传播和 实施。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在谈到文学的社会作用时,往往做一般性的理解,如只将文学的社会作用划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个方面.那么这三种作用的关系如何呢?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同其他形式的社会科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之区别何在?答曰:在于审美.这样说来,审美作用实在是文学之为文学的质的规定性.然而将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三者并列,这在内涵层次上是否合适呢?为了强调审美特性,将文学的作用称为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仍未变其内涵层次上的不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否有一种"主义",目前在国内尚存争议,但从思想史或概念史的角度去审视"宪政"的英文对应词"constitutionalism",在"制度"和"思想史"两种维度上将"constitutionalism"分别译为"宪政"和"宪政主义"既科学合理,也符合学界的一贯用法。并且,理解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宪政主义也能辨识作为制度实践的"宪政"在我国政治或法律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9.
(一) “场次”的最常见的用法是出现在数词之后,组合成名词性词组,共作一个成分。例: 第一组: ①三十多年来,他们演出了四千多场次。(《祖国新貌》86) ②他们选择典型案例,绘制了六十三幅图片,在部队展出四十七场次。(《解放军报》85.4.20) ③一年多来,这个剧团自己编排三十多台节目,深入到附近八个乡的山村演出七百多场次。 (《光明日报》84.11,10) ④日本全国各地的书法展览相当频繁,去年一月份到三月份三个月内,全国举办书道展览五百八十场次,平均每月举办一百九十三场次。(《中国青年报》85.3.24) ⑤从去年八月二十日到今年三月二十日的二百一十二天里,钱富生外出作报告一百五十七天,一百九十八场次。(《文摘报》86.4.3)  相似文献   

20.
"丰"在上古汉语中是个典型的性质形容词;南北朝时期,"丰"进入了半自由语素演变阶段;到唐代,"丰"总体上基本实现了语素化。情状范畴方面,由"丰"所构同素双音词逐渐向状态形容词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