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伶 《女性大世界》2005,(9):146-146
这几年来,“中产阶级”,一直是文化媒体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从初期的“中国存不存在‘中产阶级’”到“在中国年薪达到多少万,才能归入‘中产’”,显然,人们已经无法漠视这样一个占据相当数量族群的“兴起”,对其的注意力也从“中产”的划分标准更多地转移到“中产”特有的阶层文化与文化心理上来,也就是说,社会的关注点已经从物质的中产逐渐转向了精神的中产。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企业文化在不少民营企业家眼里,不过是一个说来好听的文雅、时髦词而已。如今,已有不少民营企业老总身体力行地去研究实践企业文化,并探究“企业文化内核诚信”的真谛所在。这就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付伟  张绍波 《职业时空》2008,4(1):111-112
一、高等学校建筑文化的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的体现,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筑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以及所属地区的区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中的反映。建筑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伊斯兰教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以保持其自身固有根本信仰、礼仪制度与价值内核为前提,积极地融入中国社会,从中国文化中吸取有益于其生存发展的因素而加以改造,作适当的变通,表现出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倾向。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在于高校精神和理念的发展,当代高校的竞争应该归于文化力的竞争。精神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使高校管理贯彻落实到每一名师生及其管理人员。高校文化建设的启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汲取高校文化的精粹。“格物致新”是高校发展的内在精神,强化“格物”精神,推动“致新”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内核发展的动力,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一抹新绿。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注人到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内核,让他们不仅具备科学知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评价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每个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近代化”指称中国“现代化”是否准确?作者提出了异议,并从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应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取代“中国近代化”这一概念。作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模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低度发展,其具体特征是:意向性的追求甚于实际性的建设;明显的二元结构;过多的冲突的存在;缺乏平稳性,摇摆度过大。  相似文献   

8.
《南京!南京!》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二战片一下子从以前的“抗战”直接跨越到《南京!南京!》的“反战”,中间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即对法西斯的揭露批判和认识。但其根源不在陆川,中国抗战片自始至终没有建构起“反法西斯”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恰恰是“反战”的前提。从民族文化心理和观影心理上讲,只有对法西斯的揭露批判和认识,才能真正构成对这场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作为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之一,曾被作为一部“淫书”而深受人们诟病,而实际上它却是一部高度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为我们呈示了小说诞生的那个时代的广阔社会画面,对很多社会弊病都有深刻的反映。其中一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极易滋生腐败的政治文化。深入剖析这一政治文化及其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  相似文献   

10.
漫长的历史和多样的民俗景观,积淀了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中国传统戏剧是历史、文化等元素的综合产物,两者相关性研究是深刻认识道教思想内核、古为今用的前提,也是对戏剧的文化基因溯源、正确看待其宗教和美学价值的需要。论文主要从与道教相关戏剧着眼,从题材来源与创作关系,表演形式与宗教内容展现等方面入手,辅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道教戏剧情节与宗教思想关系,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民运动的总体趋势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个体行为拓展到群体活动,由精英行为拓展到民众运动,由主体被动灌输趋向主体自主自觉,由抽象人权落实到具体人权。  相似文献   

12.
《新潮》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它在引进和传播新文化的同时,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文中考察了《新潮》的几位作者的一些具体的思想主张内含的道德“底色”,以加深对这一刊物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式外币趣谈张志煌自秦始皇统一中国铸造“半两”钱,到清末的“宣统通宝”,外国内方的“孔方兄”流通2000多年,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货币文化。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生产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其货币文化也影响到周边国家,致使这些国家也仿效采用汉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义上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吉祥图案、龙凤纹样、象形文字、中国红、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木版年画、戏剧脸谱、景泰蓝、剪纸、皮影、瓦当、画像石、太极、岁寒三友……这只是从其“形”与“色”的外在表现上的认识,而要从其内在表现上加以理解,则可以涉及到中国画的气韵、神韵、意境等,以及传统元素所隐含的道、儒、佛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认识到这三种要素,才能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展示传统审美文化理念与现代书装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被称为“恶魔主义者”。本文主要以谷崎移居关西后受到的关西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影响为中心,展示作者从最初的恶魔主义、西洋崇拜到回归日本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民间美术工艺品品种繁多,内涵丰富,生动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丰富大众生活、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具体探寻了整合民间美术工艺品的文化内核、多元审美与智慧创意等元素,全面推动其文化传播动力,并提出开拓更广阔市场空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任致远 《城市》2011,(2):3-8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翟成鹏  孟凡东 《现代交际》2023,(7):106-114+124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一词,并根据当时社会局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界定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从古代“夷夏观”分野到近代“种族观”再到近代“民族观”,从近代“民族观”到“近代中华”再到“中国民族”,从“天下合群”到“大民族主义”再到“中华民族”,这一过程实现了中华民族内涵的现代转型。从古代概念内涵到近代西学概念学习,再从吸收近代西方概念到近代中国概念转换,最后完全形成中国化概念内涵的自我超越。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启示我们,要坚决反对防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构建和谐的世界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19.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构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20世纪初期和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而由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的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又毫无例外地被转述到纵情“声色”的文学创作中。中国当代小说的性爱叙事中有一个性描写逐步趋于大胆、性观念趋向多元化和性的本体地位逐渐确立起来的过程,产生这些变化的重要基础在于对“人”的表现在文学中逐步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人的主体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和突出;而通过对性爱叙事演变过程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人对待现代性问题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周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文中从尊崇生命本体的人文主义精神,植根于农业的安土重迁文化韵味,宗法制伦理情味凝聚出的总体性意识形态.人定胜天的民族文化精神,礼乐文化向大众的泛化催生出大众文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等几个方面以现代社会的审美视角具体细致地阐释了《诗经》所包蕴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