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读李广田的《画廊集》,会使人得到一种静美的感受,这不仅是《画廊集》,也是李广田早期散文(以《画廊集》和《银狐集》为代表)的特色,本文试就李广田早期散文的静美特色作一初步探讨。首先,李广田的早期散文,表现了田园的和平的静美。李广田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故乡、田园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写乡间的人们。”(《画廊  相似文献   

2.
我国三十年代散文名家辈出。以写乡上散文而著称的李广田,以其别具山泽野趣的“画廊”而独标一帜。他的《画廊集》、《银狐集》等散文结集,在现代散文群星灿烂的天幕上,划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辉。李广田散文创作的艺术经验,值得散文创作者和研究者总结与借鉴。这里,我们择其主要,试选二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广田早期散文集《画廊集》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以小见大,反映了偏安一隅的生活画廊;二是在感情上真挚自然,反映出纯真质朴的田园气息;三是在语言上清新朴野,透露着乡村俗语的生活味道.《画廊集》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一种特别的人间味”.但是,《画廊集》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反映的生活画卷不够广阔,没有正面展示当时的革命斗争,在散文的内容和语言上存在着过于浓重的模仿痕迹等等.  相似文献   

4.
李广田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不仅继续从事多种文学体裁作品的创作,而且朝气蓬勃地活跃在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园地里。在散文领域中,他同样把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集于一身,相辅相成地耕耘着丰沃的艺术土壤。方敬同志说:李广田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可贵的成就,“同时,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方面,他也做出了贡献,留下值得传诵”的成果(《李广田文学评论选序》)。李广田的散文理论研究成果,在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5.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有三个年龄不等、籍贯相异的文学青年,他们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的真诚,带着二十几岁年青人的一颗充满理想与追求的心先后迈进了汉花园(当初北京大学所在地)。这三位青年就是后来享誉现代文坛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将大学时代所写的诗,合辑为一本精致的诗集《汉园集》,收入郑振铎主持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园集》的出版为三位青年赢得了声誉,从此他们被现代文学史家称为“汉园三诗人”,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各自探索和开拓的足迹。其中卞元琳专志诗作,何其芳兼写散文,而李广田的兴趣最广,初吟诗,继发散文、小说,后又尝试文学批评。因卞之琳独守诗坛,所以诗作较何其芳、李广田二人为多。“汉园三诗人”既受惠于西方现代诗,又受惠于中国古典诗歌,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中国新诗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回族女作家马瑞芳,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视脚本都写,尤以散文见长。她的散文《煎饼花儿》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散文一等奖(发表于《散文》1980年第10期,收入《八十年代散文选》),《祖父》获山东省1981年散文创作奖(发表于《山东文学》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2期选载);另外,象《女学究轶闻》(发表于《山东文学》1979年第5期,《新华月报》1979年第8期选载)、《名士风采录》(人民日报《大地》1981年第1期),亦不失为名篇佳作。她与张歧、湖涌的散文合集《香炉礁》,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她的散文数量虽不很多,但质量较高,有的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无论人们承认与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自20年代初远离乡土的鲁迅在“思乡的蛊惑”下情不自禁地完成《朝花夕拾》,乡土散文就犹如春日里遍地勃生的新笋竞相出土,日渐茁壮,终于形成现代散文天地间蔚为壮观的青青林海。一大批侨寓他乡的文学家纷纷濡墨,推出难以胜数的乡土散文佳作,为现代散文创作注入一股永远新鲜、永远坚韧的生命活力,为沉郁悲凉的乡土文学拓展出一片更为广阔多彩的艺术世  相似文献   

9.
《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三部散文集可以看作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乡土的回归。从“还乡”的角度考察沈从文的乡土散文,可以发现,浓郁的乡土情感是其还乡的深切动机,挚爱与伤感交织是其还乡的复杂心态,基层人物命运的抒写是其还乡的独特视角,温婉的批判则是其还乡中的思考与希冀。  相似文献   

10.
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其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散文美学,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等,没有它,京派散文难以成派。而京派文学之其他刊物如《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等与京派散文同样休戚相关,它们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一道共同生成了京派散文,由此系列报刊,大可管窥出京派散文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1.
矫情的“诗化”处理是彭学明乡土散文构建“湘西”乡土情境的基本方式;伪诗情破坏了乡土散文特有的叙述氛围和审美体验;摒弃伪诗情,回归散文传统,是散文文体美学特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书非借不能读”是袁枚《黄生借书说》中的名句。这句话中的“不能读”,有的释为“不会认真读”(如黄肃秋、李知文选注《历代散文选》),有的释为“不情愿读” (如《中学文科教学》1984年第3期《中学文言文音训例举》)。前者“认真”一词来历不明,后者认为“能”字通“宁”而释为“情愿”。两说均于理难通。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歌缘情”.诗情,是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艺术生命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诗情,就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任何诗.”(《别林斯基论文学》第60页)鲁迅也说过:“没有文思,做出来也是无聊的东西.”(《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12页)散文是一种富于抒情性的文体,它和诗歌一样,应该抒发“作者心灵的歌声.”应该抒情,也便于抒情,是散文在艺术上的长  相似文献   

14.
吉林籍香港资深爱国作家李辉英,1950年秋赴港,至1991年在港去逝。在港40年,一直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在这40年,他出版反映香港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短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9部,长篇小说2部。其中《四姊妹》是香港6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佼佼之作。他还出版了“抗战三部曲”的后两部———《人间》、《前方》,得到曹聚仁先生的好评。李辉英还是香港优秀的散文家,《乡土集》中许多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中难得的美文。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的小说具有不同于中国作家的价值。她笔下的农民 ,不是被启蒙、被解放、被幻想的对象 ,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生活本来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享受。赛珍珠笔下的乡土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原生态的实录。《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上乡土中国的艺术画廊 ,“属于对当代世界文学做出永久贡献的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6.
在古籍白话热、辞书滥编热、名著重译热、名著缩写热、散文套书热、艳情小说热、“乡土小说”热,战争演义热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新闻出版署抽查九家古籍出版社的结果表明,《精选白话史记》、《文白对照战国策》、《文白对照二十五史精华》、《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  相似文献   

17.
<正> 作为出生在湘西偏僻山城的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对家乡那条沅水,保持相濡以沫的感情联系,对水边的“农民、手工艺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之情.因此,他描写乡村题材的作品深处,有的荡漾着沅水深潭中那纯洁明净的涟漪,有的飞溅着沅水急滩上那朵朵浪花.作品中凸现的,大多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乡下人,其中有一组属于下层人民的军人形象,与翠翠、夭夭,肖肖、柏子,丈夫、贵生等山民形象互相映照,使乡村世界的人物画廊更显得光彩夺目,楚楚动人.这组军人形象中,有执着追求爱情的连长(《连长》),有敏捷乐观的司书(《夜》),有忠厚善良的老火伕(《会明》),有天真稚气的新兵(《我的教育》),有老实虔诚的刽子手(《新与旧》),有纯厚正直的老兵  相似文献   

18.
(一) 《庄子》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汪洋恣肆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奇特大胆的想象,文质并茂的议论,开了我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先河。郭老在《庄子与鲁迅》(《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一文中曾经夸张地这样评价过:“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但是,由于《庄子》散文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复杂性,也引起了对《庄子》散文评价上的长期争议。持极端否定意见的人,认为庄子是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是“绝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的“自说自话”式的述史方式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及散文批评研究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即是指范培松先生早于!op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新近问世的《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下简称《批评史》)。前者因其独特的个性化阐释被孙玉石誉为“将在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中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批评史》第609页)。而后者,我以为也将以其构建个性化述史空间的典范实践屹立于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研究的群峰之中。 我以为,范培…  相似文献   

20.
《醉翁亭记》数百年来,脍炙人口。但“醉翁之意”究竟如何,似乎尚无真解。不少评论和赏析文章,抓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就断言此文“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246页)。有的则以肯定语调指出它“以细致的艺术笔触,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抒写了他寄情山水的深厚而委婉的感情”(《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二第75页),仍然不过是说这篇文章没有多大思想价值。有的则说“虽然这篇散文的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