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不断变革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可划分为解放前(1903年-1949年)、解放初至"文革"前(1950年-1965年)和改革开放初至今(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解放前又可分为清末(1903年-1911年)、民国(1912年-1949年)以及时间上与民国并行的老解放区(1927年-1949年)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各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始于50年代初期,前后持续了近30年。学术界对这场运动的研究已近50年。以“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为分水岭,这50年的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研究在方法上局限于用经典著作和革命领袖的有关语录来诠释和论证学术与政治、自然科学与哲学以及自然科学本身是否有阶级性等问题,基本倾向是政治大于学术。后一阶段在理论上、方法上和研究内容上逐渐拓宽了视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是,我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的研究仍然面临着困境。许多因素都阻碍了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晚清小说理论的发展,从戊戌变法前夕的一八九六、九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前夕的一九一四、一五年左右,前后将近二十年,其间又以一九○七年为界明显地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首先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导人、宣传家发起并以他们  相似文献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贞操观相较于民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949—196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十七年,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七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贞操观又显著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故本文以“文革”前后为界,以北京地区为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贞操观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这十七年间贞操观变革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十年内乱时期,我国的民族学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66年为第一阶段;1976年以来为第二阶段。 关于第一阶段,前几年已有不少文章介绍、总结过其成就,这里只略提一下最主要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动画音乐的民族化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这三个高潮阶段一方面以动画音乐的民族性艺术表现为依据,另一方面以社会现状之于动画音乐的影响为背景。1949年之前,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的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国动画音乐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动画音乐又以戏曲和民乐等形式在文革前后各形成了一次民族化高潮。展望未来的中国动画音乐民族化发展,一方面要理解社会制度对动画音乐民族化的保障和制约,另一方面则要强调民族化的艺术性和市场功能,以争取可持续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人们总结实践的经验,提炼出理论,用来指导后来的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错误的理论则导致错误的实践。理论对于实践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所建立、指导中国沿着正确道路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民族理论的建立、丰富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1年到1949年,即民主革命时期,它的特点是在探索中初步创立了民族理论;第二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底,即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期,它的特点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民族理论体系;第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它的特点是在继承原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有新的深化和发展,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宝库。本文侧重对第三阶段的民族理论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前的20年,海明威作品逐渐被译介到国内,并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第一次热潮。对这段时期进行回顾,对于评述建国后海明威评论的特点将有所裨益。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海明威评论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的发展和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文革前17年,文革中10年和改革开放后。建国初期前苏联文艺理论较为盛行,海明威评论一度陷入冷清局面,1962年《海明威浅论》的发表标志着一些转变;文革10年,海明威评论完全中断,但其作品仍以口传和手抄形式流传;改革开放以来,海明威评论逐渐复兴,80年代达到第二次高潮,90年代以来继续保持繁荣姿态并走向超越,中外学术交流得到开展,研究专著不断涌现,报刊积极参与,作品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研究的百年评点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意义上的关汉卿研究始于20世纪初,以新中国成立和“文革”结束为标志可分为三个时期,至新旧世纪交替时已在生平考证、作品整理、戏剧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就,为“关学”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入21世纪后课题研究已难深入,迫切需要在指导思想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来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军事、政治、经济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行行政意义上的镇起源于宋朝,明清时期发展迅速,清末至建国前各政权推出的一系列法规促进了小城镇建制的规范发展.小城镇的全面发展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1949--1978年波动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处于摸索之中,发展滞缓;1979--1999年迅速恢复、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后小城镇质量全面提升时期,小城镇发展重点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学者们多关注香港文化的表层内容,集中于对新闻传媒、流行文化的介绍。第二个时期是从1992年到香港回归,研究重心是香港文化的内在特性,香港文化对内地文化的借鉴,以及香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研究在一些方面有实质性突破。第三个时期是从香港回归到现在。学者们注重研究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互动、认同等问题。由于欠缺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文化研究理论也显陈旧,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研究的深度、准确度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 ,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 ,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 ,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学界就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争鸣之热烈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中所少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研究从单纯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的视角转向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与西美尔同对宗教问题致力一生,却采取了建构与解构两种不同的方式。康有为从三个层面进行孔教论的建构:通过孔教复原的方式提升孔子为创教之主;对教义进行推补,将其划分为小康和大同两个阶段;建构孔教会,完善孔教的组织形式。西美尔则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宗教性与宗教的区分对传统宗教进行解构;他指出传统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日益没落,而作为人类天性的宗教性并没有消除,转而以个体主体性宗教的形态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1956年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在经历长期曲折的过程后出现历史性转折的一年.正是适应这一转折,复旦大学和其他重点大学在这时新建或重建了哲学系及所属西方哲学(包括现代西方哲学)学科.1957年的反右运动使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风云突变,"文革"时期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再次中断.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哲学学科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重建、抛弃简单化的批判模式而转向客观求实的研究、探索怎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结合三个主要阶段,在研究队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获得了重大发展,但尚有不足.对现代西方哲学,需要进一步从个案和整体上加以探究,经过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沟通,达到既吸取其积极成果,又超越其局限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已经判明,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由全国亿万群众参与其中的运动到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除了理论的错误和体制的缺陷等原因之外,不能不说与20世纪60年代我国特定的政治气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发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中苏论战为这种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准备,还是群众思想的动员,也无论是运动对象的锁定,还是各级干部警惕性的解除,都与中苏论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神韵。其学术价值在于,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当代传承和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革命评论》于济南事件发生四天后创刊,济案成为其关注的一个重要事件,通过对济案事件的深入观察,透彻地剖析了日本的侵华政策与其本质。日本制造济南事件的直接或显见的目的是阻止和破坏国民政府的北伐,即阻止中国的统一;其险恶用意是要让中国保持在分裂的状态之下,以维护其在山东及整个北方的权利和利益;济南事件反应了日本"大陆政策"的一部分,也影射了日本帝国主义深厚的封建性、军事性以及野蛮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20.
从18世纪起,德国思想界的沃尔夫、康德、黑格尔、谢林等都曾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价值取向评论介绍过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文化艺术界的歌德、席勒、海涅、黑塞、布莱希特等都倾情研究和赞赏中国文化。德国传教士与儒学传播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和卫礼贤。卫礼贤对于儒家思想的把握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不同于一般的传教士和汉学家。黑格尔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中国的哲学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福兰阁著作等身,最负盛名且穷其毕生精力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从18世纪至今,中国的古哲在德国文化中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在目前德国,孔孟老庄等先秦哲学家的影响很大,《论语》的译本已有十几种,《老子》的译本有104种。有些《论语》译本还附有汉语文本、拼音、解释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