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音是人类发声的基本音之一。唇音比较好发。孩童呀呀学语,首先会说的是“妈妈”。有些外语的“妈妈”一词,也是唇音。甚至小羊叫的声音“咩”,猫儿的叫声“咪”也是唇音。音韵学把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重唇音又叫双唇音,包括邦、滂、并、明四个声母;轻唇音又叫唇齿音,是上门齿与下唇发出的音,包括非、敷、奉、微四个声母。所谓“古无轻唇音”,是说秦汉以前上古时期没有非、敷、奉、微,只有  相似文献   

2.
<正> 古无轻唇音这一命题,是钱大听首先提出的。他在《养新录》卷五中说:“凡今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可是,他在证明这一论点时,使用的证据却是吕忱《字林》、神珙《五音九弄反纽图》和陆法言《切韵》三部书的声母和反切。吕忱、神珙和陆法言分别是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人,这证明钱大昕实际在说,隋唐时代仍没有轻唇音。王力先生在1985年出版的《汉语语音史》的《历代语言发展总表》中附和钱大听的说法,肯定[f·f']二音起于五代。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说法有讨论余地。  相似文献   

3.
“古无轻唇音”之说不可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古无轻唇音”这一学说,是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的论断是:“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六朝以后,重唇为轻唇。”①用这一学说来解释古字通假和谐声系统以及后来所谓“类隔切”,的确很方便。因此受到后来学者的赞许,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这学说提出过一点小异议或修正性意见的是符定一。符氏认为“古有轻唇音”。可惜他最后又否定了自己的看法。钱氏认为轻唇音六朝以后才从重唇音分化出来;而符氏认为轻唇音虽已存在,但只是重唇音中的音位变体。就实质看,钱符两家学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轻唇音在古音声母系统中不是独立的音位。  相似文献   

4.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5.
从《集韵》看唇音及其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集韵》切语提供的一些语音材料,对于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及其分化问题作了探讨和印证。认为,当时的合口呼只有一类,唇音声母是一套发音时带有圆唇趋势的辅音字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中古时的韵图在安排唇音声母字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另外,当时的轻唇音在发音方法上已经和重唇音有所不同,但尚未形成独立的音类。  相似文献   

6.
“重黄轻炎”指的是炎黄子孙尊崇黄帝远甚于尊崇炎帝的现象。“重黄轻炎”萌发于东周以前,初步形成于东周时期,最终定型于秦汉时期。“重黄轻炎”是以炎黄的传说事迹为基础,以大一统的需要为动力,在统治者的炒作下形成的。“重黄轻炎”的形成过程伴随着中国农业文化主体及国家制度的形成,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建筑设计与文学创作同为回应社会现状的艺术创造,通过借鉴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所提出的文学创作中思维方式的转变,分析了几位当代国际杰出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旨在从对这些建筑作品的分析中总结出供建筑师们探索建筑创作的一个新方向,以使建筑师们设计出更多回应当代社会现状的优秀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章归纳总结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轻动词的语义和句法属性的理解,梳理了轻动词理论的发展及该理论或假设在英语和汉语语言研究方面的实际应用,最后指出轻动词假设对话语理解的作用,认为在话语理解中轻动词不是一个语义的空词项,而是具有关键的语义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多记录魏晋时期士大夫之生活、言行及思想精神。而此时正可视为士人风气转变之一大关节,其中很突出的一点为不同于此前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世说》中随处可见的是士人们对现实政治的避忌,不问世事,游山玩水,谈玄说理,轻乎人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现实政治之残酷、士族地位的独立与强大以及玄风的盛行。另外,这也是临川有意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古无去声说”以及“古无上声说”进行分析评论,指出“两说”在处理语料过程中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并运用现代音理,表明“两说”在调类归纳方法中的缺陷。本文在阐述上述问题时,还表达了笔者对“入声”性质的理解和上古声调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著称。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以沉重严肃的哲思姿态和简洁轻巧的文学话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妙的小说意境,堪称现代哲理小说的典范。小说对生命“轻与重”的哲学思考,源于作者对酒神精神和存在主义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12.
“西游”子弟书是清代重述、再现“西游故事”之说唱文本系统的重要成员,尽管它在总体构造方式上以百回本小说为蓝本,但在清初俗文学审美风尚,故事题材类型演化趋势,以及子弟书本身艺术成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者往往对原著中神魔斗法的内容进行删削、弱化,反而着力表现、生发人情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同时代其他西游唱本迥异的叙事倾向:重人情而轻神魔.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轻小说(Light Novel)在日本的阅读非常时兴,并陆续被引进中国市场。轻小说以其封面与插画强调动漫感觉、并以"可以轻松阅读"的优势,迅速流行起来。虽然轻小说属于"青少年亚文化",但是它对年轻读者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近几年日本学者也开始关注轻小说。同时,轻小说在中国的迅速走红也证明了它在中国青少年中也有着广泛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14.
“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对于中医学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集中表现在"重道轻器"的价值观上,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重神轻形"的思维取向。"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对中医方法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和传承、中国传统医德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这种价值观对于现代中医发展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陆海兼备的世界大国,海洋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交替中始终发挥了其天然屏障的作用。在北方游牧民族不断侵扰的历史环境下,统治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西北边疆的防守,而疏于对海上入侵的防备。反映到意识形态层面,则是中国陆权主义传统影响下"重陆轻海"国防观的形成。在当代我们需要从传统地域、文化、经济及军事视角对"重陆轻海"国防观进行成因分析及思考,以建构现代国防观。  相似文献   

16.
“重刑轻民”是中华法系有别于其他四大法系的鲜明特点之一。“重刑轻民”这一特点表现在立法上,是重视刑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民事法规的制定;表现在法律适用上,是重视刑事诉讼而轻视民事诉讼以及民事制裁刑罚化等现象。通过法的本质对“重刑轻民”这一法律传统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的落后是其根本的经济原因;维护君主统治与宗法等级制度是其现实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其直接的政策原因等。而这一传统也对我国现代的法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轻逸”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也有十分鲜明的相互阐释性。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以轻逸的笔法构筑了如梦般轻盈的城市,以飘逸轻灵之美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人类生存的重负。在对“看不见的城市”的轻逸书写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有意打破小说美学的压抑局面,把读者从以前那种以“重”写“重”的沉闷而压抑的格局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越来越沉重的世界里放飞轻逸的梦想,以飘逸、洒脱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重负。这种以轻逸之美来表现沉重之思的美学追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轻":卡尔维诺小说美学中的诗性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作为卡尔维诺(Calvino)小说美学的关键要素,不仅意味着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而且代表着人类存在的最高智慧——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既表现为小说创作中想象性的创造和超越,又表现为借助科学知识对精确性的追求;"轻"既不是非理性的,也不是理性的,而是超越二者之上的诗性.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古无舌上音"是我国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提出来的著名论断。这里以笔者的母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下司镇白午自然寨的苗语词汇为语料与汉语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汉语"古无舌上音"的论断在黔东南苗语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界一直被誉为幻想大师的卡尔维诺在其作品中一直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童话传奇般浪漫书写的背后隐藏着深邃、凝重的主题,即“轻逸”的现实主义.卡尔维诺驾驭“轻逸”的幻想车轮,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把作家的时代诫命、社会责任与文学的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轻逸”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体现在三方面:影射现代不和谐的生存处境;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社会理想;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