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前一时期《东方早报》上,刊载了孙渝烽先生写的一篇悼念文章,介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生前两件令其感触颇深的往事,我读后深受感动。特别对她晚年甘做“看客”的那种宽阔胸怀和空灵境界,感到由衷敬佩。  相似文献   

2.
彭国梁 《老年人》2006,(7):22-23
今年年初,我和杨里昂先生合作出了一本书,叫《消逝的长沙风景》。样书一到,我和杨先生几乎同时想到:先要送一本给陈先枢先生,请他雅正。因为在长沙文化圈子里,无论是地域的还是历史的,尊他为权威,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现在,我的桌上就摆着他的《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  相似文献   

3.
近期的美国《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的短文,题为《租个白人》。作者详细描述了他“被当上”美国公司质检专家的经历。他和另外5人以人均1000美金的报酬做一周“工作”,这项“工作”只要“穿西装的美国白人”。这篇文章文辞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但读后五味杂陈。这种为提升中国公司的声誉和影响而租个白人的“工作”在靠与外资合作来撑门面的行业里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响。  相似文献   

4.
彭玉清 《老年世界》2013,(10):39-39
我是《老年世界》的忠实读者。订阅八年间,我一直笔耕不辍,向《老年世界》投稿共39篇。令我惊喜的是,竟然有多篇得以发表。一些老同志与我开玩笑说:“《老年世界》成了你的出版社啦。”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杂志创刊十六年来,我年年订阅,期期必读,是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视《老年人》杂志为政治母乳,每期到手先看“老人言”,再看封面标为要目的文章,然后看其他内容。今年第三期,《武汉新鲜事:总经理退休当门童》、《大义女子陪着养母做新娘》这两篇文章,我读后深受启迪和教育;《生活方式决定你的健康状态》一文,连读两遍仍不想放手;关于人寿保险的策划报道,也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打算让老伴参保,既减轻儿女的负担,也为我辞世之后让老伴无温饱之忧。《老年人》杂志的文章篇篇可读,开卷有益。诸如“社会纪实”、“银…  相似文献   

6.
彭国梁 《老年人》2007,(4):30-31
“湖湘二史”——兄:史穆,八十五岁;弟:史鹏,八十一岁。史穆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在十多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题为《漫道洛阳今纸贵,云烟挥洒个中情——访名书法家史穆先生》。写史穆先生的文章不知有多少,但他似乎对我的这篇文章有所偏爱。2003年,香港的《名家》杂志在三月号同期登载了两篇访谈“湖湘二史”兄弟的文章,一篇是仙玉写史鹏先生的《白首自甘长伏枥,为霞争羡夕阳新》;一篇便是十多年前我写的这篇。  相似文献   

7.
踏歌而行     
春晚一首《时间去哪儿了》火了之后,我连续接到几篇约稿,题目都是一样,都叫《时间去哪儿了》。我回答说:“非常抱歉,没时间。”看看.挺幽默。  相似文献   

8.
社会上关于平等和公平的争论似乎和人类历史一样漫长。中国长期的城乡隔离的户口政策导致的城乡不平等,尤其引起了人们对这一不平等导致的高考中的“教育公平”和“机会平等”问题的讨论。前不久,友人田方萌发来他刚刚完成的一篇有关这一问题讨论的大作,《农村考生该受配额制保护吗?》。读后有些想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并兼与方萌商榷。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前,我无意中在某杂志上看到著名作家毕淑敏女士的一篇散文作品《孝心无价》,叙事结构独特,文字凝练优美,篇幅短小有力,读来朗朗上口,但在平静的语句中却孕育着排山倒海般亲情的狂澜,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平息,十分有教育意义,堪称是现代孝亲敬老文化的经典力作。十多年后,再次在网上拜读,这篇散文所散发出的浓郁的孝亲敬老精神,仍然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震撼着我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廖名春  李佳喜 《国学学刊》2022,(3):22-28+138
《荀子·劝学》篇引《诗》“无恒安息”当读作“无极安息”,意为不要太贪图安逸。《不苟》篇等引《诗》“温温恭人”,当读作“温温恭仁”,意为温和恭谨体恤人。《仲尼》篇引《诗》“永言孝思”,当读作“永焉孝事”,意为孝事永远。《王制》篇引《诗》“文王康之”,“康”是光大之义,而非安定之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老年》2010年第2期一篇《虎年,让我们“开博”吧》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我十分羡慕那些在网上开博的老年朋友,向往自己也能成为时尚的“博主”。于是,在去年3月我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电脑基础班》学习,成了班上年龄最大、唯一家里没有电脑的“扫盲”学员。  相似文献   

12.
李欢林 《老年人》2007,(6):31-31
我已养成一种习惯:每期拿到《老年人》杂志,先要翻看“明园”蜂业专栏的蜂蜜篇,看谁又有不同体验。蜂蜜对我来说,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相似文献   

13.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颇受争议的一篇。关于《河伯》篇的祀主问题,历来学者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楚邦水神”等几种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4.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1):26-27
今年,青岛出版社推出了一本连续出版的名为《闲话》的人文读物,在其创刊号上,有一篇范笑我的《章克标的病榻“简讯”》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作者和他所写的章克标我都很熟悉。  相似文献   

15.
我从2002年开始订阅《老人世界》。开始我自己每期一篇不落地通读,后来儿子和孙子、孙女也经常看。儿子在本乡镇上班,每休班时,他就看几篇,他爱看“百姓故事”和“亲情篇”。孙子孙女爱看“开心乐园”,什么谜语、猜字、小笑话、小幽默、漫画等,有时也看其他栏目。  相似文献   

16.
匪寇的终结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王寇的终结:“成王败寇”的社会学解读》(以《成王败寇的终结》为题发表在《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4期),发给几位好友。一位好友在通信中评论说:“我认为目前还不好宣布终结论,就目前来看,世界上一半国家还是半民主或不民主国家。即使民主化以后,如哥伦比亚,也还有流寇问题。”另一位朋友则说:“终结王寇,是大势所趋。”言下之意,即使这种历史现象还没有完全终结,也是趋向于终结。他们的评论对我思考这个问题都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来信     
肖复兴 《中外书摘》2014,(11):112-112
庞守义 山东 感谢贵刊2014年第5期39页刊用了我在《老照片》上发表的一篇《当年的几张发稿余片》,贵刊改用《摄影师留下的“私房”照片》为题,改得颇有新意,谢谢你们。  相似文献   

18.
最近媒体上关于“阅读指引”方面的消息很多,比如,在8月21日《广州日报》上,有一篇题目叫《孩子,你为何对名著“无动于衷”》的文章就反映了一些家长指导子女读诸如《红楼梦》这样的名著,而被子女拒绝,为此家长们感到焦躁不安,满心忧虑;还有在8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上,有一篇题目叫《今天,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的文章,文中列举了诸如黄集伟、江晓原等一些文化人对“应该读什么书”的看法,江晓原称,“极火的书不看是不会有任何遗憾的。”这两条关于“阅读指引”的消息,令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在我看来,不论是家长指导子女阅读名著,还是所谓…  相似文献   

19.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朱永智 《老年人》2013,(12):50-50
党益民曾在中国武警交通第一总队担任过宣传处长,他是著名军旅作家,也是我的老师和朋友。我与党益民相识在1998年6月,当时我们俩都参加了由《人民日报》副刊《大地》在张家界组织的一次笔会。这次笔会,有来自北京、重庆、江苏、湖北、深圳等地的笔友30余名。党益民当时在四川成都武警部队工作,他创作的《通往西藏的“血祭”天路》和《穿越两郎山》两篇作品都获了奖,成了笔会上重量级的人物。我因为是湖南本地人,被与会笔友看成是“东家”,经常为大家做些牵线引路的事。因此,年长我两岁的党益民便成了我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