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知、认识、期待、评价等的综合反映,它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守法、执法的自觉程度。为了实现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消除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就必须大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制定行政强制执行法律规范是形势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着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行政机关执法不力则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执法不力,这里面有认识问题,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法律制度上的问题。不少人一提到运用法律手段,就认为是通过法院来解决问题,因而在立法和执法的理论和实践上,往往忽视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好金融执法监察罗健执法监察是国家依法赋予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金融监察部门依法对其监督对象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决定以及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金融执法监察却一直受到轻视,其根源就在于对金融执法监察在观念和...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处于特定体制转轨期,历史文化根源现行体制的失控,执法水平的滞后,执法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公安执法中的失范。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大大损害了群众公安机关的声誉和人民警察形象,引起了群众对公安机关、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相似文献   

5.
法律监督是解决立法、执法、守法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完善法律监督机制,须作好以下工作:把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方面的职能;司法机关应公正司法;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监督;自学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的法律信任及其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内在要素要求人们对法普遍尊重、信任和信仰。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必将减损他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法律信任,就无法律信仰。法律信任是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法律信任比法律信仰是一个更现实的社会问题。传统中国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烙有强烈的人治色彩;而中国在社会转型中产生的部分问题,也影响了人们的法律信任。培养国民树立法律信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应通过法律制度设计、法律实施、法律宣传推动法律信任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诚信缺失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多学者一般都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本文拟从法律的角度,即立法不完善、法律意识淡漠和执法不严等三个方面予以剖析,望能在整治信用制度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具有集中力量、迅速查处等优势,但也存在知识产权执法部门推诿扯皮、浪费执法资源、执法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强化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应借鉴美日韩知识产权联合执法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协调机构、专业高效的联合执法队伍、畅通快捷的信息共享机制、刚性硬约束的联合执法协议等。  相似文献   

9.
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是公安民警的执法新理念,社会矛盾化解是对公安民警执法的新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目标一致。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中蕴含着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化解是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核心。公安民警在执法中应坚持理性执法为先导的原则,处理好理性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处理好宽严相济与严厉打击的关系;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的原则,处理好法律与民众情感的关系;坚持执法公开的原则,处理好执法公开与保守工作秘密的关系;坚持谨慎执法的原则,处理好谨慎执法与工作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侯猛 《社会科学》2023,(3):12-23
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兴起,后又经历了自发研究和自觉研究的阶段,从最早的法社会学拓展到法社会科学。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包括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个方面。外部视角关注法与社会的关系,内部视角则是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过程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当前,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并且出现了分化与交锋,如何处理法律经验研究与法律理论研究、法律定性研究与法律定量研究、部门法学(法教义学)研究与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这三组关系成为新的焦点。就整体来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部门法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联系,特别是要注意在法律实务中总结社会科学的运用经验,密切关注国外法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力求在中国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的法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法律评价本质上是社会主体的社会认识活动,是社会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法律现象的事实、价值与审美的判断和评估。它可以体现为情感层面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表现为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法律评价不仅有助于改善立法质量,而且有助于改进执法活动,监督和防范不良执法,保障执法公正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文化交流与冲突进一步加剧。自近现代以来,西方法律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使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本质、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哲学解读,以期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切实保障残疾人劳动权是促进社会救助积极化的必有内涵。当前,我国残疾人劳动权保障方面存在法律救助滞后、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法律条文刚性不足、执法保障不到位、可操作性较差、残疾人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应借鉴美国残疾人劳动权救助体制,完善包括《社会救助法》在内的立法体系和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利用残疾人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小产权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从目前来看是不合法的,但是小产权房却依然购销两旺。就其根源主要是土地相关法律制度在立法、执法和司法上都存在一系列的法律困境,以此在对小产权房面临的法律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产权房合法化的途径,其中关键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制度以及防止政府公权力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其中,执法是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根本和关键,行政执法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行政执法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中存在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程序违法等主要问题,要加强执法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立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16.
道路交通限速管理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行政管理举措。然而,一些地方交通管理部门施行限速管理失当,影响道路通行效率并受到"行政乱作为执法不公正"的公众质疑。运用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不当的限速管理会造成由交通管理行政主体的立法执法成本和交通参与者通行"不便捷"共同组成的社会总成本,大于"交通安全"行政目标得以实现的效用和交通参与者获得的"安全效益"共同组成的社会总收益。由于部门特殊利益的存在,交通管理行政主体在限速管理上可能有意识地设租寻租。规范道路交通限速管理,可以考虑先从相对简单可行的法律程序入手,建立限速管理行政行为的程序规范和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说,则应将交通的社会福利性置于行政目标之首,包含交通安全、通行效率、社会评价和交通和谐度等多种目标因子在内。  相似文献   

17.
水污染防治是两地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地和香港在水污染防治立法、执法主体、处罚措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应该通过明确部门首长负责制、构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签署两地水污染防治合作协定等方法最小化两地之间的水污染防治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75-179
美国是世界上职业安全卫生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立法与高效的执法。然而,在职业安全卫生法实施初期,执法部门困难重重,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权威不高、执法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地困扰着执法当局。为此,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采取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执法手段、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执法信息公开等措施,迅速走出了执法困境。当前我国《安全生产法》实施中也面临着类似的执法困境,美国的相关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事实认定中强调"理无可疑"的方式与近代西方以来所流行的自由心证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是中国传统法官在法律事实认定过程中所深具的"平民式思维"和伦理政治思维趋向,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强烈的实用主义的诉讼品格,从而导致中西之间法律事实认定方式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诉讼制度始终无法走上形式理性的内在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提出已十年了,它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仍很严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律意识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法律意识淡薄是影响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国现在有关刑事的、民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不是无法可依,关键在于有法必依。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欲望,竟置法律而不顾,杀人、抢劫、贪污、盗窃、诈骗、走私、偷税、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