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而且全面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取得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主要围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展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归根到底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追求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量,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即改进企业组织和改进技术手段.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亏损加剧,一直是困扰政府、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的问题.一是亏损面居高不下,近几年均在30%以上;另一方面是亏损额逐年增加,数额庞大.当前,扭亏增盈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我们认为:如果舍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资本主义特性,那么,方法本身对国有企业扭亏增效不能不说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企业损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落后与亏损直接相关联,以下本文就这两方面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来稿摘登     
劳动力是商品及剩余价值问题 陈明望(辽源市委党校)撰稿强调指出,劳动力就是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耗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根源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则是剩余价值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然而,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职工毕竟在公有生产资料中拥有一份所有权;由此也区分了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反映的是剥削关系,以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  相似文献   

4.
商品的价值由世界市场形成,而劳动力的价值由国内市场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值的差异,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产权制度的差异,导致这两种国家的工资存在差异,并且前者高于后者。生产某种商品的跨国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同国家生产的该种商品的国际价格基本相同,而跨国企业生产该种商品的可变资本耗费却相对较低,由此,跨国企业获取超额利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迅速发展,“从事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日益下降”,就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进一步增长了”,(中央党校编写小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提要和注释》,第67—68页)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是在日益下降,这是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为前提的。其实随着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口百分比必然逐渐下降,非物质生产劳动者必然逐趋增多。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第229页)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历史条件还未消失1 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刚的体力和脑力总和。劳动力本身并不是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法律上承认劳动者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活来源,所以劳动者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能发生价值增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增殖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不再被资本家占有,而是由劳动者共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主要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本增殖。科技创新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使“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通财富” ,不仅内在地规定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总体生产的极限 ,而且不自觉地生成了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与那种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不同,在机器化大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工艺和社会条件,进而改变生产的技术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后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以获得非直观的相对剩余价值。然而,经济拜物教理论是无法涵盖这一重要的剥削关系的,因为协作、分工条件下生成的社会生产力不是事物化抽象的关系颠倒,也不是经济物相化编码中出现的到场物,它本身就是直接作为异化的资本力量在场的。科学技术及其对象化的机器生产就更是如此,由此,马克思不得不再次启用了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应从假定条件创新入手,当我们根据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化引入马克思劳动条件假定之内,将计量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区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意义上的劳动自然时间(外延尺度)和劳动密度时间(内涵尺度),就会得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的若干结论:(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具有正向变动的规律;(2)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共同增长趋势;(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不一定会减少就业率,反而会保持或提高就业率;(4)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利润率不必然出现下降趋势;(5)科技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不一定会优先增长;(6)如果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值,绝对地租仍然来源于农业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构建了一个另一状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这一创新性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些新现象与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生产力加速度发展历程说明,智力因素在物质生产和价值增值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物化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比活劳动更重要.因而,新劳动价值论应该承认,物化劳动力与活劳动一起创造了价值,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物化劳动力中的科技含量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刘冠军 《人文杂志》2002,2(2):59-62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念认为 :资本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因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然而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资本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体现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同时 ,资本又有其形成的一般条件和一般属性。作为资本的一般性质———增值性 ,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已存在 ,如生息资本。但是 ,作为资本形成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是否特…  相似文献   

13.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化劳动转移旧价值、活劳动创造新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观点。把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认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来实现的,也是不正确的。先进机器设备和新材料的使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少了劳动消耗,降低了成本,从而使剩余价值得到增加。但这并没有改变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旧价值、不创造新价值的事实。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价值的源泉都是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经济强制的剥削,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剥削为特点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劳动力,而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夺取剩余劳动的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平等关系,它不象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制那样露骨,而是比较隐蔽  相似文献   

15.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呢?它与五十年代以前的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和经济学手稿比较,有些什么新的贡献呢?本文拟对手稿在狭义剩余价值理论上的新贡献、新进展作一分析。 (一)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上的新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展了劳动力商品的学说,剖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为研究剩余价值起源问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在1861——1863年手稿中,则对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全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比美、欧各国快得多。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急剧提高,又使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这样,迅速增加起来的劳动力人口同相对缩减的劳动力需求之间,便产生了相当尖锐的矛盾。但是,日本经济的发展却使当时被生产现代化排挤出来的一千多万“过剩”劳动力得到了迅速吸收。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7.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8.
一、广西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成因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具有与世界各国相同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有着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广西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具体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这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先决条件.2.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农业资源相对短缺.60年代初期,广西生育高峰所形成的大量新增人口,进入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相继加入劳动力的队伍.1978年至1996年,广西农村劳动力净增674万人,而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却由3.22亩下降到2.06亩.这一因素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3.产业结构落后.广西第一产业劳动力在整个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高达70.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18.8%.这是造成广西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又一重要成因.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把原有的和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基本限制在农村,使我国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48-54
本文将经过劳动生产率调整后的名义工资定义为相对劳动力成本,通过构建影响产业转移模型,证明了相对劳动力成本是产业转移的动因之一。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和江西省1978—2012年间的统计数据,计量分析相对劳动力成本及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相比于全国的相对劳动力成本越低、交通越便利发达,越有利于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基于以上分析,为优化承接产业转移,江西省需要完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支持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集群以降低产业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20.
物自体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体性生成与理论形态的实体性外观,这表明它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物化背景下才可能呈现.物自体就是形式理性对剩余价值的物化认知,其生成逻辑同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由使用价值转向价值形态,再到剩余价值研究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它的产生是形式理性对现代性的把握从自然领域转到交换领域,止步于资本生产领域,理性自身逐步膨胀、亦逐渐萎缩的过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交换逻辑批判.物自体暴露了从交换原则出发理解现代性的困境,实践理性处在从交换逻辑向生产逻辑转换的关节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