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和掌握城市钟摆式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城市建设的布局、生产和生活设施的配置、客运交通的规划、市政服务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九八五年四、五月间,沈阳市交通技术研究所对沈阳城区进行了第一次居民出行情况调查,我们从中收集了有关钟摆式人口流动的资料。现根据调查资料对沈阳市钟摆式人口流动状况作些初步分析,探讨城市钟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城乡改革的日益兴起和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流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为了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目前北京市人口流动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切实实现国务院在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提出的“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的目标,1984年5、6月间,我们受北京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及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委托,到京郊密云县进行了有关小城镇及人口发展的调查。现根据这次调查得到的有关资料对该县的人口流动问题做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流动人口调查分析□吕瑞华人口流动加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突出的人口现象,体现了深刻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日益增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计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诸多...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从跨县流动和县内流动两方面,系统地梳理了2000年以来县域人口流动的现状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县域人口跨县流动活跃性正迅速增强,净流出活跃型县域数量迅速增加,跨县流出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跨县流出人口的中老年化趋势明显、省内流动占比增加、流动原因趋于多元。与此同时,净流入活跃型县域和跨县流入人口的增长缓慢,跨县流入人口中,老年人占比有所下降、省内人口占比不断提高、社会型流动占比有所降低。我国县内流动人口规模止升趋降,乡城流动稳占主流,县内流动儿童和老人规模持续扩大,家庭、教育和宜居成为县内流动主要原因。我国县域已由乡土时代步入迁徙时代,人口流失加快了县域人口负增长转变,区域分化提升了分类治理难度,流留儿童带来学校教育和亲情双重挑战,流留老人增加提高了养老公共服务需求,人口流动重塑了县域家庭结构。基于此,要妥善应对县域人口流失、强化县域的分类施策和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  相似文献   

5.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了全国农村地区跨省流入人口的调查.本文着重分析这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并对数据的一致性做出说明.既揭示了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和非典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流向特点,又反映了非典对这一时期全国人口的流动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展示了我国抗击非典工作在农村地区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于潇  陈世坤 《人口学刊》2020,42(1):30-41
人力资本流动与人口流动相关却不相同,本文采用2010-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流动方向和流动强度两方面对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引致的人力资本流动现象加以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动方向分析,各省人口净流动方向基本呈现时间一致性并且流入流出区域具有稳定性。在调查期间人口净流出省份为16个,人口净流入省份为15个,没有明显变化。人力资本净流向与人口净流向完全一致,但省际人口净流向与高级人力资本净流向并不完全一致,山西、广西、重庆等省市的高级人力资本净流向始终与总人力资本净流向相反。本文采用流出流入比率和迁移选择中心两种指标测算人力资本流动强度,结果基本一致。人力资本流动中心与人口流动中心分布均较为固定。2010年人力资本流动强度最大的省份在2016年的流动强度也更强,流动强度在省际呈现惯性和马太效应。人力资本流入最强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人力资本流出最强省份始终包括安徽、四川、河南等省份。以人力资本流出弹性衡量人力资本流出强度与人口流出强度的相对强弱,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省份人力资本的流出强度始终大于人口流出强度,西部地区省份差异较大。考虑各省近五年经济增长状况,人口流动或者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7.
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我国城镇人口流动的现状如何?大城市流动人口具有什么特征?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流动人口的收入转向何方?人口流动产生哪些社会经济后果?本文试根据全国的研究情况及我们同美国双边合作项目在武汉市的调查,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东北地区人口流动变迁进行定量分析。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动主要是由迁移流动引起的,人口净流出是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平均每年流出人口超过200万且数量逐年递增,流向呈现从北到南的趋势。区域流入和流出人口的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人口的流出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有人力资本的流失,区域人口的流出包括了数量与素质的双重外流特征。从区域内部看,辽宁为人口净流入省份,而吉林、黑龙江则是人口净流出省份。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人口流动规模持续增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流动人口生存状况、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本次调查立足流入地,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太原获得21771户流动人口家庭、47461名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本文基于该次调查的原始数据,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居住、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流动中的健康选择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年中国流动与健康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人口、农村外出返乡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以及城镇居民等不同流动特征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进行比较,并系统检验了我国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两种健康选择机制——"健康移民"(healthy migrant)效应和"三文鱼偏误"(salmon bias)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流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健康移民"和"三文鱼偏误"选择效应。在控制被访者的年龄、性别、主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相关健康行为后,流动人口自评一般健康、慢性病状况、经常性身体不适和肺活量等健康指标显著优于农村留守人口,乡城流动人口患有慢性病和出现经常性身体不适的可能性也显著低于农村返乡人口。在控制相关变量后,乡城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除慢性病和心率过高症状外)不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比较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对进藏跨省人口流动、西藏区内人口流动和区内向外人口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西藏人口流动的规模虽小但发展速度较快,这得益于国家政策和西藏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西藏当前的人口流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形成了良性互动,在人口流动加速的情况下,需要注意跟进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提升西藏本地劳动人口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西藏本地人口的跨省流动。  相似文献   

12.
优化城镇发展转型路径、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文章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使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增大了10.1%。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促使人口向东部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流动,且这一试点政策在财政压力较低的城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意愿与社会融入程度。据此,文章建议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多维度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立足于人口流动格局差异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均衡发展,并以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定居和融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根据1988年夏秋湖南省桃源农村社区调查的材料写成的,是对农村人口流动新动向的深层探究和剖析。 桃源县属中国典型的农村社区类型县,90%以上社区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经济特征极为明显。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过去长期凝固的社区人口开始流动,农村城镇开始复苏,一度兴起了“小城镇热”。但是,最近的调查材料表明,这种“热度”开始降温,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渐趋理智和现实。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人口分布中,各地区的人口不断发生变化,除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的变动外,还有人口在各地区间的移动。由于动机和目的的不同,人口移动有许多类型,如每天往返于两地间的单次流动、多次流动和返回原地的流动,以及周期性流动、短距离流动、长距离流动、永久性移居,等等。这种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变更,统称为人口流动。在人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流动人口比例较大,跨境流动现象普遍。人口流动可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但是也给边境地区朝鲜族聚居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利用吉林省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流动的调查数据,分析非流动人口、境内流动人口和跨境流动人口的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外出经历是影响朝鲜族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同样是影响朝鲜族流动人口是否进行跨境流动的主要因素,而受教育水平、语言能力等因素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劳务输出途径,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返乡劳动者创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朝鲜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境地区人口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2003年5月至6月,为掌握全国农村地区跨省人口流动情况,防止非典型肺炎向农村地区蔓延,国家人口计生委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在全国进行了农村地区跨省流动人口调查工作。全国2700多个涉及农村地区的县(市、区)开展了调查。各村逐一登记5月1日起跨省流入本地的人口,并经乡计生办上报  相似文献   

17.
人口流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调查研究。89年12月以来,我们就流动人口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西安市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力图通过解剖西安市这个典型,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往关于迁移流动对出生孩子性别比或性别偏好的研究至少有两个不足:一是很少将流迁人口与原居住地非流迁人口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进行比较;二是只考察了迁移流动对性别偏好方向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性别偏好的强度。本文设计了测量男孩偏好强度的男孩偏好强度指数,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主要迁移选择性变量后,流动经历能明显降低农村人口男孩偏好强度。研究结果支持适应假说。  相似文献   

19.
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于弘文 《人口研究》2001,25(4):12-18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也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本文根据 31个省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 ,对我国 2 0年来人口变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纵观人口状况的这些变化特点 ,都与人口的迁移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低生育水平的逐渐稳定 ,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 ,人口自然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频繁 ,人口的机械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调查( CFPS)2012年数据,以儿童问卷中心理健康量表的测量结果为因变量,以反事实因果推论框架为基础,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异质性效应模型,探讨了人口流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异质性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儿童自身的流动会改善部分儿童的心理健康,但并不适用于全部儿童;越不可能流动的儿童,如果他们流动以后,其心理健康改善的幅度也越大;而父母亲的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并不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些结果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异质性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