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治和文化行为,而且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行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全球化话语体系.这是一种主题话语体系,它拥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还具有不少新的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修辞方式,包括数据化语言、时空分离、积极性语言等.全球化话语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强势群体的强势语言.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也产生了全球化反话语.这些话语对全球化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力制衡.这种话语制衡机制有助于合理的社会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女权/女性话语:一种性别文化政治学李建盛女权/女性话语与写作尽管有着观点不同的理论形式和文学形式,颠覆和解构菲逻格斯中心主义却是女权/女性主义话语和文学批评的诗学和文化政治学主题,这无论之于西方半个世纪的女权/女性主义话语和文学形式,还是之于90年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逐步走向开放、大批学者纷纷转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背景下,梁宗岱作为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很高修养的学者,他在文学批评中却时时渗透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笔者认为,梁宗岱诗学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在哲学层面他的诗学受庄禅哲学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概念上受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在批评话语的选择上也借助了中国传统批评话语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谢小童 《学术交流》2007,(7):129-131
如果有一个全球化的和谐文化环境,对世界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将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英语的全球性普及以及在我国的本土化,我们不禁试想能否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将西方文化的优秀内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从而建立一种全球化的和谐文化的新理念。中国目前已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的中国,和谐的世界,需要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因此,以学习、掌握英语语言为契机,充分利用其优势,使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学界对文学批评的话语议论甚多。除去正确的意见不谈,要言之,有两种意见,都是我所不同意的:一种意见是,目前文学批评的新话语太多,应予压缩或控制;另一种意见是,文字批评新话语的出现,就是文学批评的进步,应该全盘肯定。这里,我想从文学批评话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历史地、实事求是地探讨一下文学批评话语问题。一、文学批评的话语,与语言不同,较多地受到时代的、生活的影响话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言语”。而语言和言语,则是一对语言学术语。由瑞土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在其名…  相似文献   

6.
英语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改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国际交往中英语突显出重要位置。那么中国学生如何掌握这门语言呢?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半功倍,笔者认为“激趣”教学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继凯 《唐都学刊》2003,19(1):48-51
在全球化语境中言说中国西部文学 ,是时代提示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话题 ,这个话题显然具有文化母题的性质 ,可以分蘖出许多有意义的子命题。而从文化习语的角度来考察西部文学 ,就是其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命题。不过应该说明的是 ,这里所说的“文化习语”是与文化失语、文化得语、文化误读、文化碰撞与文化磨合等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意在专指对外来文化话语的自觉学习和运用 ,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习惯用语。比如“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话语本身 ,就是这种文化习语的结果。而作为使用率仍在增高的一个语词…  相似文献   

8.
张德明 《浙江学刊》2002,(1):213-218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源流和社会功能 ,认为西方文化批评与近代资本主义同源共生 ,并顺应现代和后现代状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和探索主题。其主要目标是在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 ,以使各种社会能量的流动得以通畅 ,各个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得以缓解或消除。本文还联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对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批评流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21,(1):63-71
文化身份长期被视为固定不变的本质。然而,斯图亚特·霍尔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视角出发,对"正统"文化身份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和质询。霍尔以微观话语视角切入文化身份议题,揭示了宰制性资本主义主导权力话语对从属社会群体和边缘民族文化身份压制和剥夺的实质,对意识形态的霸权微观机制给出了新的批判维度。与此同时,霍尔还致力于逆向文化策略的探索,以期通过话语斗争夺回文化身份署名权,力图实现文化身份被压制后的重返。当今,后现代的全球化进程促使文化身份焦虑问题愈发凸显,霍尔的文化身份研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回应,为"反抗霸权阶级及其盟友"的压迫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工具,对其深入阐析有助于推动文化身份问题的中国省思。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界 ,在后现代问题清理中有了新的话语转型 :以共同对话取代话语对抗 ,以多元阐释取代话语霸权 ,用兼容并包取代话语独断 ,用承认差异的新思维代替强求统一的旧思路。社会科学在有效厘清后现代理论的负面效应的同时 ,正在不断摆脱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间话语沟通的理论困境 .当代中国学术界在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新的观照中 ,接受新的文化理论变革理念 ,有了真正意义上文化社会的反思。这体现在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后现代问题与神学思想的厘定、后现代社会科学问题的剖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英语母语者的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NSE)和中国作者的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CSE)中元话语的检索和数据分析,探讨元话语运用上的对比特征。中国学术论文作者和英语母语者撰写英文摘要时,元话语运用特征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元话语的类型选择和分布频次特征主要决定于体裁惯例和文化差异这两种变量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话语霸权,指一国依靠自身优势,将蕴含自身价值取向的话语强加于别国,使其逐渐丧失自我意识而接受霸权国的话语体系。在当代国际关系领域,就表现为美国的话语霸权。它依靠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渗透进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成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和世界人民对其霸权本质的认清,这一霸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它必将被各国间平等的话语交流所代替。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话语:文化哲学的兴起彰显了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的历史境遇。文化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在一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术界提出建设自己的学术话语,其本质是向传统文化精神回归;建设学术话语,就是承继自身文化精神。返归学术话语此一家园之路,应是背离此一家园之路的反向逆转。本世纪以来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误读和背离,使我们丧失了自己的学术话语。回归此一文化家园之路应采取直接面对中国文化典籍,从存在论角度领悟中国文化精神、以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来言说当今学术问题等三个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报道了俄罗斯有关全球化研究和平等研究的进展状况。近年来 ,俄罗斯的政治学家开始研究俄罗斯文化的某些新特征。在俄罗斯 ,有人提出 ,俄罗斯关于全球化和平等的概念具有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特征。在俄语中 ,“全球化”一词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技术性的词汇。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 ,这一词汇是抽象的 ,与日常生活实践没有任何关系。“平等”一词则是完全不同的。起初 ,许多懂英语的俄罗斯人并不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为数众多的懂英语的人发现这一词汇是一个外来语 ,而且将它翻译成俄语是相当困难的。人们既不了解它的确切含义 ,也无法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globalization)成了人文学者和文化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学活动带来何种影响,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何,正成为国际学术理论界的前沿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中国学术界应当就经济全球化对文化、文学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解答,并需要就这一迫切而重要的现实问题加强与国际学术理论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围绕着“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文学研究关系的讨论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7.
王乐琳 《学术交流》2012,(Z1):200-20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性的语言交流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的重要性对国内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英语口语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低下的主要原因,探讨培养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旨在提高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3,(5):137-140
随着审美文化研究日益呈现出开放的趋势,近年来,学者提出了地方审美文化这一新的课题。地方审美文化具有独特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加强对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在拓宽审美文化研究范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美文化厚今薄古的不足。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地方审美文化可以借鉴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审美文化所具有的原生态性、历史传承性、地域性等特征,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本民族自己的话语模式,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之后,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已逐渐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意味着人类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或者共同理解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成为外语教学的中心.都市文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英语教育做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洪长晖 《阅江学刊》2011,3(6):81-84
2011年初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不同场合滚动播出,彰显了中国国家层面上建构国家形象的努力,隐含着转型中国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开展全球化对话过程中遭遇的形象危机。然而,以国家主导的形象建构是一种政治传播,其话语效度值得进一步考察。在中国国家形象片播出之后,中国民众呈现出不一样的声音和态度,也从另一个角度构成了这种政治传播话语的效度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