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唐诗的发展沿袭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境遇,分析了杜甫自传体诗、赠答诗、咏物诗在描写、题材及意象等方面强烈的自我表现特色,指出其作为正直知识分子,体贴物理情态,进行深刻理性思考及具有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作品表现出丰富的内蕴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并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途径。  相似文献   

2.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在杜诗《春夜喜雨》《江亭》《后游》《过津口》等篇中,可以看到喜忧之情都是至性之情,体现了由情溯性、以性化情的中和工夫。这是杜诗内圣的一面。另一面,《望岳》则是以阴阳创生之道与天下之义来望泰山,有古礼望祭山川之遗意,是其外王理想的体现,是泰山的政教意义在一个布衣儒者身心中的重新生成。  相似文献   

3.
胡遂 《船山学刊》1994,(1):62-71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宫”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酉晋著名的学者兼大将,曾为《左传》作过注,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父亲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县令。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常引以为自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这个“未坠素业”当然也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他又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还嘱咐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相似文献   

4.
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具有受地域空间狭小、事件平淡的局限,难以产生轰动效应.对此,如何从平淡的事情选择报道主题极为重要,这就需要记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挖掘新闻主题.本文拟从这个角度探讨地方电视新闻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中有很多描写宴饮嬉乐的场面,而杜甫描写宴饮时演奏的音乐,多为悲声哀调,常常用"悲管"、"哀丝"、"箫管哀吟"来形容。对这一情况,历来注家及研究者极少注意,也未能给出恰切的解释。其实,这一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古代以悲为美的音乐思想密切相关,而且,初盛唐时期用作宴饮的音乐,即魏晋六朝流行的清商乐,其音调原本就哀怨激越,多是悲音怨曲。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常常着力使某些语言因素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与对立性,以便摆脱习惯性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即突破言语结构常规,进而组成异乎寻常的、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语言模式。这种形式上的“求异”、“求新”,在人们的心理上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双关就是在特定条件下,“有意识地使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上下文中具有两种不同含义”的一忡表达方式。它和1用语音、语义因素的差异性,构成语言表达上具有表层和深层的双重表意功能。表层又仅作为传达深层义的媒介而存在,深层义则通过表层义来体现。…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和关汉卿杂剧都塑造出众多的平民形象.他们塑造的平民形象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异.杜甫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寒士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期的鲜明特征.关汉卿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市民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蜕变期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核心.主体情感在客观化、物化而形成审美意象的过程中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感发,一是经过反省,由此形成直接式审美意象和反省式审美意象.直接式审美意象是主体预先蕴藉而未发的情感与自然物象即兴触发的结晶,其中没有理智和逻辑的营构,主体情感也随着自然物象的变动而发生改变,具有流动性;反省式审美意象是主体经过内心情感的反省之后而形成,并不直接表现情感的本性,而以情感的趋向(理)对之加以引导和规范,情以理而彰显悠远,理以情而超然圆润.其中,根据情感反省方式的不同,反省式审美意象又可分为情景合一型审美意象和情景统一型审美意象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张伟 《阴山学刊》2010,23(3):57-61
意象是个歧义颇多的概念,有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意象是艺术创作主体充分调动审美想象力,化"意"为"象"的创造物,是一种承载着审美经验的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生产艺术产品,就是将"人心营构之象"物态化。从创作主客体关系和艺术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来看,艺术产品分为再现型、表现型、象征型,呈现迥异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意象和美不等于客观物象或事象,其中包含着主体动情的体验和想象力的创构,是名词概念。日常生活中的物象和事象都具有审美价值的潜能,都可以通过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创构而成审美意象。日常生活不仅仅以其外在形态给我们带来感官的快适和乐趣,而且还激发我们的情趣和想象,因此同样可以创构审美意象。所谓丑的审美判断,有的是形式上具有创构意象的潜质,有的是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创构而成意象。丑的物象或事象或以丑衬美,或化丑为美,都是属于广义的美的范畴。同时,丑本身也可以与美相互转化,具有相对性特征。意象的价值超越实用功利和伦理道德,具有愉悦身心的审美价值,是主体在审美体验中对物象和事象及其背景以及主体自身情思价值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学文本中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造境抒情,其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亭意象的审美意蕴可以在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方面体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文本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象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强调在心灵的生命体验中,熔铸成心与物、情与景妙合无垠的诗歌境界.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美学家,在<四溟诗话>中阐述了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结构、审美意象的特性等,为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论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徐秋明 《学术论坛》2001,(5):106-109
诗歌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带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风格特征.杜甫笔下那庞大而独特的意象群,表现了他的生活、理想和感情.解析这些意象,可以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王安忆所有的作品中,总是或隐或现地活动着一个孤儿形象。孤儿是王安忆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意象。这些孤儿形象具有多重审美含义,它们主要包括:孤儿反映了王安忆的命运观;孤儿反映了王安忆对文化冲突的认识,尤其是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文化境遇的认识;孤儿是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雷体沛 《江汉论坛》2001,(10):81-83
本文对意象的形式特征、心理特征及其内涵作了探讨,认为意象不仅是艺术中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现实与理想世界的桥梁。人们正是通过审美意象,才从现实中超越而出,直达理想的无限世界。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与意境并列的主体审美空间的第一层面 ,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基础 ,本文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两个理论视角初步探讨了和第一审美空间和第二审美空间中的这一层面。通过对神形统一说、情景说、摹仿说和意象派的论述 ,揭示第一层面意象的创造和再创造过程 ,及其特征和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20.
邱晓 《人文杂志》2022,(1):100-108
杜甫诗中极富个性的“大水”意象是来自中国上古的神话意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生命体验:一是诗人经历混乱和动荡的社会局势,二是诗人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三是洪水神话和黄泉大水隐喻的民族化的心灵结构。杜甫既是一个仁民爱物、关注社会的现实诗人,也是一个关心自己和“身体”的抒情诗人,还是一个恐慌焦虑的象征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