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后的族群冲突浪潮唤起西方社会科学重新思考族群与政治的关系,形成四种理论取向:文化主义观强调族群内部强烈的主观联系和价值在族群动员路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族性反应论认为族群动员的根本原因在于族群联系和相对剥夺的重合;竞争观强调在争取资源和权力过程中,族群领袖蓄意利用认同从而刺激族性;政治过程观侧重宏观政治语境的作用。虽然在没有民主价值传统的国家突兀地引入民主体制可能会引发族群冲突,但培育民主态度是族群冲突有效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2.
台湾向来是一个由多元族群所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在全球化语境和台湾本地特殊情境影响下,其自身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质而发展为多元族群的社会。但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造成伤害,导致台湾版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化和畸形,无益于台湾形成真正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台湾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应怀抱平等、尊重、学习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达成相互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主流文化之间作抉择或取得平衡点;透过多元沟通,建立起台湾人民对新移民的同理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客家精英发动了一场以抢救与复兴客家语言文化为主要诉求,且意欲藉此激发客家族群意识觉醒、争取客家政治与经济权益的社会运动.台湾客家运动兴起的原因错综复杂,它是在台湾社会的转型、客家族群危机意识的反弹、闽客情结的促动和客家社团的推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群体融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民族群体面临着生计方式转型的困扰。在此过程中,民族生计方式转型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制约。对于生活于高寒山区缺少发展资源的那些族群而言,族群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立足于外部资源,因而生计方式转型不仅受到了本地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多的是受到了族群文化特质、族群历史和各族群在区域社会体系中族群关系的影响,本文把后者理解为是族群性制约了族群生计方式转型。本文以生活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四个族群,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生计方式为例,讨论当前族群的族群性和生计方式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演进博弈论因更接近对社会事实的解释被日益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作为族群承载体的文化,其发展存续的变迁过程是演进博弈的.正是族群谋求永续发展的本能导致了文化之间演进博弈的产生,也决定了演进博弈成为族群文化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6.
不管是国家整合过程中的政策性移民,还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自发性移民,多数族群向少数族群聚居区的迁移对该地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一过程不仅会带来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上的冲突,而且会导致资源的再分配、产生资源竞争并可能诱发族群冲突,由此引发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因此,每一个具有移民现象的国家,政府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尊重当地文化、情感和需要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建构意味着国家权力对地方性族群社会的现代性整合。而以族群"政治化"为特征的族群政治和以族群"去政治化"、"文化化"为特征的民族政治则是这种国家整合的两种方式。其中,较之于民族政治,族群政治往往不仅未能达到多族群国家的预期整合效果,反而制造国家的动荡、分裂,从而出现了"国家整合"悖论。正是在族群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下,泰国南部的马来族呈现出"族群政治化"倾向,频频发生动乱。因此,采取民族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成为了泰国南部动乱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对公民权利异质性的发现,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移民、少数民族的族群成员与主流文化成员的政治诉求存在差异。"族群"概念补充到政治哲学的思考中,将有利于思考不以平均主义为前提的社会正义。考察多元文化主义、自由主义关于族群概念的观点,分析族群概念在考虑正义问题时的建设价值和其在论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讨论族群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将族群理论引入到我国民族学研究中,给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有助于我国民族学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我国边缘化穆斯林族群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族群边界、族群关系及族群认同为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个案。特别是边缘化穆斯林在族群互动中所引起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的变异,说明民族既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他不是一经确认就不再发展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文化圈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南中国海沿岸(包括港、澳、海南、闽南)等地域,是多元生态、文化和民族分布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珠江流域已经形成了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关联,且富有内在文化传统的文化圈。本文简要回顾了珠江流域文化圈的形成和整合过程,分析了多元一体格局下珠江流域丰富的族群和文化形态以及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1.
Jamaat作为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是回族穆斯林族群的社会存在形式。在历史上,它不仅是伊斯兰文化移植中国的标志,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范式(Matrix),又是回族形成的母体。在多元异质文化的都社会,jamaat作为一种亚社会与族群文化,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标识,硬化族群边界,强化族群意识,增进族群认同,维持自身在城市社会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冲突指的是历史和现实地存在着的因宗教信仰、政治主张、道德准则等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矛盾、对立和对抗,或者是不同文明或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的疏离、隔阂、紧张现象以及仇视和敌对的情绪与行为.作为移民国家,文化冲突通过族群的对立和紧张贯穿于美国历史进程中,其根源在于建基于种族主义理念之上的主流文化霸权.自60年代以来,文化冲突与融合构成了当今美国社会演进的一种内在动力.20世纪中后期,包括非洲裔、墨西哥裔和印第安原住民在内的左翼族群激进派推出以政治文化分离为核心的族群关系重构方案或路径,引发了美国社会激烈的政治动荡与文化冲突;美国政治自由派则借鉴和吸收左翼激进派的一些合理主张,针对族群文化冲突采取了 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政策,形成了第二种路径:通过持续性立法行动消除公共领域的歧视与隔离,提升少数族群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促进族群间的宽容与理解,着力培养文化身份平等意识.在缓和冲突并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整合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持续性的改革有力推动了美国文化整合的进程.然而,由于主流文化霸权意识的根深蒂固和与现行制度的明缠暗绕,由黑白紧张关系所标识的文化冲突事件仍不时发生,以真正族群平等为标志的文化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刚果(金)的族群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上,刚果(金)境内存在数个政治实体与族群,因为地理和语言的障碍,他们之间联系薄弱。欧洲殖民者到来后,强行将各个族群整合到一起,造成诸多问题。刚果(金)独立后,族群矛盾集中爆发,呈现出国内族群冲突剧烈、跨界族群矛盾复杂、资源争夺恶化族群关系的特点。族群问题衍生出族群政治,在刚果(金)政治生活中大行其道。族群政治导致国家政治的结构性扭曲、制度性失效和主体性错位,对国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治理刚果(金)的族群问题,不能重复西方多党政治的老路,而应从刚果(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提升政府能力的基础上,借鉴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经验,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刚果(金)突出的族群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自明洪武九年以来,庄浪卫鲁氏家族及所辖土人部众在土官、土司体制下,形成地域稳定、文化介于番汉之间的新族群,直至民国废除土司、改土归流。在族群演进过程中,以权力尊崇为核心,基于众多历史史实和人物原型,形成了众多祖先传说和历史记忆。受强势主流文化的影响,按照帕克的同化理论,该族群与当时主流社会的互动可分为接触期、不稳定合作期及彻底同化三个时期,但最终没有同化于周边汉藏文化而是统一归化于现代社会。共同利益基础的丧失和族群内部生产关系的改变是族群消解的关键因素,鲁氏家族对权力的固守和对土民大众的疏离是族群崩解的重要原因,改土归流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族群崩解的最后推手。  相似文献   

17.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随之而来是社会背景的变迁,族群认同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为,族群认同的过程始终是在时代性的场景中进行的。今日的族群认同,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族群成员这一个主体,它还会涉及到与它们相关的一些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互动。在它们互动的过程中,族群认同最终得以确立,并且,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不会消逝,而且还会经历一个重塑和发展的新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溶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乃至族群间的一种交流与融合,因此,不同族群间互通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一种极为复杂的两性结合,它既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又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践证明,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消溶族群边界、跨越族群鸿沟和沟通族群心理。  相似文献   

19.
族群利益与边界政治——海南“熟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黎”是海南岛黎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南岛的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作用。“熟黎”介于“生黎”与州县(省民)之间,成为海南岛上地理、族群和政治三重边界的界标和缓冲带,由此形成海岛由里而外的“生黎”一“熟黎”一省民三级圈层族群分布结构,彰显族群力量消长及其与政府关系的松紧远近。文章从“熟黎”的形成、文化取向、地理空间、族群边界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考察“熟黎”是如何最大限度谋求其生存资源与发展空间的。  相似文献   

20.
台湾社会的族群分裂现象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而非人口问题,并很难被纳入人口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族群分裂现象的人口学解读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学中的人口质量范畴具有较大局限性导致的。借助对族群分裂现象的分析,可以认为传统人口质量范畴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由个体人的属性推断人口的属性;对人口质量的绝对化和简单化;过于强调人口质量的经济意义,而忽视人口质量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对人口质量的静态描述而缺乏动态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