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高峰 《社科纵横》2007,22(5):31-32
雇佣劳动是区别于小农性自我劳动的一种劳动生产方式,雇佣劳动实现了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催生了商品经济的产生,逐步地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到工业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全社会的集约化生产。在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对于雇佣劳动的认识,我们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劳动力产权与资本产权的平等性认识,有助于我们对雇佣劳动的正确理解,从而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李百玲 《社科纵横》2009,24(4):122-124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阐述了劳动实践,以及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语言与人类产生、发展的因果性联系;从交往学视角来解读,可以看到在人类产生初期,交往与劳动实践一起共同促进人类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体现了交往理论中“主体-客体”、“主体-主体”模式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在业劳动竞争的必要性人类社会的实践反复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力的主观物质要素(人的要素)与客观物质要素(物的要素),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对象。亦是自然资源要纳入社会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一定量的劳动;同样,劳动力资源要得到开发和利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即生产资料。而且“生产资料的数量与规模,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  相似文献   

4.
王萍  李凌雁 《学术交流》2005,1(4):32-36
康德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种启发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研究上:即弘扬人的理性权威,确立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实践研究上:丰富实践内容、促使实践合理化和推动实践回归现实生活;认识论研究上:认识是在实践观念指导下的以“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理为基础的能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着从事生产,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总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根本的,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但是,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又不是消极地适应所有制,而是能动地反作用于所有制,并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内部诸方面辩证统一的观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主所有制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封建主所有制产生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资本家所有制产生了资…  相似文献   

6.
人际的信息传播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人是社会的动物,共同的生产劳动造成了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彼此必须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从而产生了传播活动。人类最初的传播活动,只能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的劳动,出于人类求生存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人按照自身和物的尺度有目的地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的感性活动。人在实践中实现的自身对象化,是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根源,也是实践具有双向性改造与认识功能的内在根据。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是科学把握实践范畴的内在要求,是全面理解实践功能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对象化的特殊形式———异化时,曾指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可见,人的对象化有同化也有异化,它既体现在实践的结果上,又表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体现在客体,也体现在主体。可是,人们通常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物质成果而忽视精神产品,注重客体而忽视了自身,注重同化而忽视异化;这无疑未能科学地反映人的对象化,不利于全面地把握人的能动性和本质力量,更不利于通过人的全面的对象化认识自身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马毅 《学习与探索》2006,(2):192-194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客观实在和外观显示。文化既产生、传承于社会,又能动地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10.
人类从自然界发展而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没有自然界便没有人类本身及其发展。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对自然界表现了一种能动性,——人在劳动实践中,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动物只是被动地适应于自然界。还有一点,人类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不但通过生产劳动摄取自然界的无尽财富,为自身提供生存的物质材料,而且还把自然界作为精神活动的背景,作为艺术的描写对象,作为审美的对象。懂得美、追求美,是人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11.
论第二自然     
一、为什么要研究第二自然人类的出现,是物质世界进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人类以其特有的思维和劳动能力,而高于物质世界的任何其他部分。由于人类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所具有的思维能力使物质世界达到了自我认识,而它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则又使物质世界达到了自我改造。人类的思维和劳动能力,或者说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客观上集中地表现为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这就是大量人工创造物的产生,如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文化艺术产品等等。  相似文献   

12.
人类从制造出第一把劳动工具起,就使自己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类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生存和活动于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对象身上打上人的生产实践的印记,使之原有自然形态和属性得到改造,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系统论,是动态考察社会生产力结构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结构观的飞跃,导致了对社会生产力范畴认识的进化。两要素论、三要素论是从微观角度──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来概括社会生产力的结构。诚然,社会生产力的每一个细胞,微观企业的经济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但是系统论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生产力的细胞,而是其整体。因此要在微观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生动而复杂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层次。形象地说,社会生产力是一个有机体,其最初级的结构是细胞,而细胞和整体的联系是要通过细胞群组成的器官这…  相似文献   

14.
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是人的脑力和体力有目的的支出过程。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乃至整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对劳动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的。而人类对劳动的作用、意义的理解是随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对劳动的分析和研究,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高峰,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劳动的内容、形式、方式和意义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必须以对劳动的进一步研究和理解为起点。笔者管窥于此。冒然述予世人。以待评之。 一、人类对劳动的认识演变 劳动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15.
论知识客体     
客观世界三大要素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古代,人类初步认识了物质,萌生了自然科学,相应地产生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使人类认识产生了第一次大飞跃。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人类认识了能量,相应地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使人类认识产生了第二次大飞跃。本世纪四十年代,人类认识了信息,诞生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横断科学,使人类认识发生了第三次大飞跃,也必然引起唯物主义的巨大发展。对此,有的西方学者说:“与物质和意识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它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类劳动的完善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津 《求是学刊》2002,29(1):50-54
改革之前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之后的认识进深一步 ,开始联系生产力认识社会主义的涵义 ,但仍未能超出传统理论的既定框架。对此 ,必须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才能在现时代内在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表现为要展开对人类劳动发展的全过程的认识 ,从原始社会劳动起 ,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人类劳动的发展变化 ,从中把握劳动的整体性和常态性 ,认识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认识到自起源至今人类劳动的不完善性 ,由此即可合乎逻辑地推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类劳动的完善化。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展包括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个体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包括形体、智力、认识能力、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人的素质等七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的发展需经历非自由发展到自由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是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要经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杨屹 《学术交流》2003,1(9):63-66
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获得解放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同时,作为社会规律,它又是具有所在社会特点的特殊规律。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蕴意不是指生产力按其自身规律持续发展和冲破障碍获得解放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在认识和掌握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用改革的方式来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袁方  陈宇 《社会》1988,(11)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对劳动的探讨和研究必然要涉及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实践正是这样,在我国的学术理论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劳动为中心的学科群,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劳动法学、劳动美学、劳动生理学、劳动理学和劳动统计学等等。劳动社会学也是这众多的劳动学科中的一题。那么,劳动社会学在关于劳动的学科群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概括的说,劳动  相似文献   

20.
虚拟实践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富斌 《社科纵横》2004,19(1):100-103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赛伯空间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既同现实实践一样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的特征和功能 ,从而突出地展示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 ,也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的最佳手段和途径。虚拟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时空区域 ,根本改变了人们活动的时空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时空观念 ,从而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社会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