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新思考日本的中亚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万翔 《社科纵横》2009,24(4):65-68
中亚地区开始处于日本外交的边缘,之后日本逐渐将中亚地区作为其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重要选择和展示其大国地位的舞台,但是收获很少。伴随日本的中亚外交逐渐从重视双边关系转向重视多边合作,很多分析家开始认为日本的中亚外交政策已经发展成为外交战略。但事实上。日本的中亚外交缺乏连续性,也没有整体性的全面的外交战略.并且追求具体的政策目的胜过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是两者之间彼此需要的结果,双方在发展彼此关系上都有着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地缘政治利益等的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际的投入与工作,日本与中亚关系的发展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对于日本进入中亚,我们不应过分紧张。  相似文献   

3.
沈旭辉  刘鹏 《日本学刊》2007,84(2):34-46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亚外交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逐渐从原来的“援助型外交”升级为“战略型外交”。这一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经济援助主导阶段”、“经济援助与战略外交并重阶段”以及“战略外交主导阶段”。相对于时下比较流行的“贸易说”和“能源说”,本文提出了“政治战略说”来理解日本中亚外交政策升级的背后逻辑。并总结了三大具体原因,其中内因为日本对国家政治利益的追求,外因为日美同盟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大国地区外交竞争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陈志 《日本研究》2009,(2):59-63
东南亚国家是战后日本开展外交最早、影响最大、根基最巩固的地区之一。日本根据自身对外战略的转移与东南亚地区形势和地位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东南亚的外交战略,显示了其政策上的连续性。为了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加快政治大国步伐,以夺取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成为了日本外交战略演变的根本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东南亚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平衡,日本在推动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深化与经济盟友关系,加强与中韩等东亚大国的合作,提高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水平等方面,势必成为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软实力外交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不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多边外交成效显著、文化外交成就突出和国内发展深受瞩目等三个方面。21世纪后的日本非传统外交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经济、夺得全球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东亚区域合作和中美日三角关系中赢得主动权等主要战略意图展开。它也存在着如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内政治体制僵化的约束、外交战略内在紧张以及右翼势力干扰与社会结构封闭等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6.
全球卫生危机的加剧使得卫生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项显性议程,卫生议题也逐渐进入外交政策领域。美国自19世纪伊始就十分重视卫生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美国卫生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卫生外交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我国卫生外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日本外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国外交模式的特点 ,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视角。分析日本国民性与日本外交的非理性、假想受害的特点 ,探讨日本人交往中的“协调一致”与外交“暧昧”特征以及“amae”心理与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之间的关系 ,可从人文层次理解日本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失衡的2004年日本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4年日本外交处于失衡状态 ,其具体表现有二 :第一 ,威胁观的变化较大 ,但在思想上有待走出重视美国有余、重视联合国和东亚地区不足的误区 ;第二 ,对美外交和对联合国外交的变化幅度较大且进展较快 ,但对东亚地区外交和对华外交的变化幅度则居中。至于对俄外交 ,其变化幅度和进展都不大。日本外交的失衡状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 2 0 0 5年。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世龙 《日本学刊》2003,69(5):23-38
今后十年日本外交战略的目标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繁荣 ,走向“普通国家”。日本为此将开展多边、双边外交 :(1)谋求从《联合国宪章》中删除“敌国条款” ,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加强日美欧合作 ;在东亚地区开展多边安全对话。 (2 )谋求把中国纳入国际体系并与中国开展安全对话 ;加强日美同盟 ,积蓄力量 ,为摆脱美国的控制创造条件 ;努力解决北方领土的归属问题 ,实现与俄罗斯关系的完全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印度对非洲的经济外交是印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合作对于全面推进印度的大国战略、实现其大国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凸显出民生导向的特色:在经济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和农业发展等领域加强民生援助;在经贸合作领域印度大力扶持惠民产业发展,跨国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取得了突出的政治成效,非洲国家支持印度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战略推进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把握印度对非外交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对非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长勇 《唐都学刊》2011,27(1):74-78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浅析民主党外交安保团队及其政策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内,围绕外交安保政策可以分万资深议员与少壮派议员两大集团.党首小泽一郎是资深议员的代表, 目前主导着民主党外交安保政策的制定,而以前原诚司为首的少壮派议员活动能量较大,其观点与自民党"新国防族"政治家相近.如果民主党上台执政,势必要对迄今为止的外交安保政策进行调整,但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牵制,这种政策转型未必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右翼”一词修饰、限定“历史观”,把“右翼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思潮来看待,这里的“右翼”并不代表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政治势力或实体组织。右翼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否认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这一史学思潮在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动而时起时伏,制约着日本与中国、韩  相似文献   

14.
石桥湛山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他毕生站在"功利"的小国主义立场,明确地提出了和平与反战的主张.他以"功利"的杠杆衡量外交取向,从多方利益的角度看待国际关系,主张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功利"外交思想,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值得深入考察和挖掘.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种种原因落后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经济大国,其合作程度对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受历史认识、领土争端和台湾等问题的影响,特别是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同,两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能够进行有效合作。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中日两国最终走向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东盟成立后的十年间,日本并没有重视发展与这个地区组织的关系。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赳夫首次以官方身份公开提出要与东盟积极合作。这是日本重视与东盟组织发展关系的开始,标志着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正式形成。它是对此前日本在东南亚各国推行经济外交政策的调整,即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外交向今后的政治、经济并重的外交政策转变。福田主义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原因,其奠定了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基础,也是日本的东南亚外交的分水岭,在日本战后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