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汉语中系词"是"的问题,学者们已有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是"从指示代词发展到系词的过程,认为"是"自身的语义以及判断句句式的结构特点均对其从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判断句格式标记,"是"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扩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通过对<诗经·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一句的种种解释进行分析与比较,说明解释的关键在于对"彼"的理解."彼"在先秦的用法有指示代词与人称代词之分,但在此句中"彼"作指示代词理解为佳.在对"彼"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探索用"彼"句型的基本用法并圆满地解释此句句义.  相似文献   

3.
从历时和共时角度,重点关注了英语复合不定代词的形定后置制约与复合反身代词不对称性,并对其加以句法词化统一解释。研究发现:(1)英语复合不定代词是由原来的"修饰语+中心语"短语词化而成;(2)英语复合不定代词的形定后置是英语定语语序等级和句法词化位置挤压的共同产物;(3)今天的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经历了两次词化,第一次词化使得原短语结构演化为复合词结构,第二次词化的显著变化是在重新分析机制下将原"同位短语"结构演变为"定中短语"结构,同时引发相关语义和功能变化;(4)不对称性是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的根本属性,这些不对称性是人类认知、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非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思维是隐喻性的,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认知世界。因此,概念隐喻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概念隐喻系统中,居于最上层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映射包含了下一层的概念隐喻的映射。本文从事件结构隐喻的层次,分析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经济是人"的映射模式,凸显经济领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也表明了事件结构隐喻能够系统有效地解释经济事件的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学界多依据传世文献①,本节试图通过对《秦简》中“是”字的穷尽整理,为古汉语系词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材料②。《秦简》中“是”字共104见,其中有2见属于整理者据上下文补出,“是是”连用者的第二个“是”系整理者按原简上的重文号补出。这104个“是”,其用法可以归纳为指示代词。结构助词和系词三大类。其中指示代词66见,结构助词3见。指示代词“是”的用法与传统文献无别,在句中分别作主语、宾词和定词;结构助词的3见,出于三个完全相同的句子“唯仓所自封印是度县”③,所以这三个“是”实际…  相似文献   

6.
指示代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代词和远指指示代词。本文通过对英汉指示代词三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心理距离的对比,研究英汉指示代词在这个三个方面的异同,以期就英汉指示代词使用中的差异寻找认知理据。论文从Gilles 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出发进行论证,然后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凹凸镜理论。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合肥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肥方言代词共有三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组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相近,但又有本方言特点.其中指示代词当中时间代词"章(子/个)"、"囊(子/个)",疑问代词当中问原因、方式代词"桨"、"桨搞(的)"的意义和用法独特.  相似文献   

9.
代词根据其作用和分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实际生活中,代词的分工常常被打破,从而出现各种“移位”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第一人称代词向第二人称代词的“移位”.其次,事物指示代词用作人称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之间以及反身代词的“移位”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论指示和照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分析含有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或指示副词的例句,看到指示与照应的关系是:(1)指示和照应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各居一端,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2)照应就是语内照应,语外照应属指示用法或指示兼照应用法,故语内和语外照应之分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本”“该”是比较常见的指示代词,在语言实践中,将两词混用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两词异同的考察,进行了对比描写,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辨别方法,对具体的语言运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者”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同其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于”、“以”、“所”等一样,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白部”说:“者,别事词也.”即是说,“者”字是一个指示代词.王力先生认为,“者”字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的.我们认为,用在名词或数词之后的“者”字,就是指示代词;这样理解,能够一以贯之地解释“者”字的各种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13.
《经传释词》把“所”解释为“若”、为“可”,如果仅从句法功能角度考察,结论自然正确,如果从篇章功能角度考虑,则还有多不妥之处。并且认为,《经传释词》解释为“若”、“可”的“所”,都可以用泛指指示代词来解释,它不仅具有句法上的功能,更具有篇章上的语议照应功能与标示主述位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定代词是不确指某人或某物的代词。除了表明其最基本的意义之外 ,不定代词还可表示情感等特殊意义。语言的模糊性和认知的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两大新兴领域 ,运用这两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来重新解读不定代词 :范畴的模糊性可以用来解释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 ;关联理论和元语用意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定代词的语用模糊  相似文献   

15.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语“子”的语法化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观察考量,但是在语料挖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传世口语文献为语料基础,主要从历时研究角度结合共时研究平面对“子”的语义发展演变及其虚化路径予以描写和解释,指出“子”大体上经过了名词、代词、形容词、名词后缀的较为连续渐进的语法演化历程,同时分析研究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背后产生的动因和机制。其中,话语交际及人类认知因素是其重要动因,重新分析和类推是其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汉语特殊疑问句、特别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再度成为热点。汉语和英语"wh-不定词"形态差异显著,但却包含着最大功能等值性和跨语言共性。从"认知性"、"现实性"及"情态性"三维度对汉英语"wh-不定词"进行广义语气分析,使Haspelmath关于世界语言"不定代词"的功能蕴含等级解释力得到更为充分扩展,也有助于汉语"虚指"等描述性概念上升到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20.
《天问》中的"爰",王逸注为"於也",人们习而不察,但这个解释实际似是而非。因为《天问》是以质问的方式行文,疑问代词成为全篇语法的结构主体,其中"爰"大半充当疑问代词,表示谓语动词的行为方式,作状语,构成全句的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