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新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51-55
西方文学作品标题表达直白明晰,多用物象描写;而中国文学作品标题余味无穷,多用象征手法。中西翻译家们互译文学作品标题时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早期大都采用意译——典型的翻译手法“归化法”来译介文学作品标题,20世纪中期以后翻译家们倾向于采用直译——典型的翻译手法“异化法”。当然这些翻译策略的采用都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的。通过一辈又一辈翻译家们长期辛勤的劳动,不同审美文化得到接触、碰撞直至交融。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名审美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在文学作品名翻译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译者的接受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文学作品名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名和原作(审美客体)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对译文读者审美能力和审美接受的审慎辨别,最终导致了原名审美信息在传递中的复制、损失和替代。 相似文献
3.
翻译补偿研究现状分析及不同层面的翻译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91-393,399
诸多如语言、文化、翻译目的、读者及译者主体性等主、客观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决定了翻译文本相对于原文而言某个或多个层面损失的必然性。为了降低损失对译文价值及译文读者理解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就有必要根据某些特定的标准对损失进行补偿。目前,国内外译界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翻译补偿的重要性,并对翻译补偿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其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化、审美等层面,缺乏全面与系统的认识。本文从目前翻译补偿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翻译补偿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一些英汉互译实例,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审美三个层面分析翻译补偿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施冰芸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2):77-80
商务翻译存在翻译损失和翻译补偿现象。翻译补偿有助于降低和修复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损失,对最大化地再现原文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商务翻译求"信"至上的标准与全译求"化"的本质属性高度吻合,故在策略选择上宜以全译为先。此外,全译视域下的商务翻译补偿还横跨语言学层面和审美层面,涵盖了词汇、语法、语篇和审美要素等诸多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补偿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在降低不可译性的同时,作为一种翻译思维指导文学翻译。《雪国》中有关日语"体"汉译的翻译补偿类型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译文的不可译性,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质的平衡,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补偿研究明显滞后于翻译领域其他理论的研究,实施补偿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仍处于边缘地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欠缺。笔者从翻译补偿的前提入手,分析了汉英/英汉翻译在语言、文化和审美层面存在的各类损失,进而研究译作在各层面的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7.
缪维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81-84
文化适应性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适应性问题。对文化信息的解码及传递、对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的恰当处理、兼顾语义手段和交际目的、体现“情理”与“文辞”的统一是成功进行文学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于增环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2-75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依据"三维转换"的观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公示语翻译补偿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可以弥补和减少公示语译文的语义、文化信息、交际意图及功能的损失。公示语的三维翻译补偿共同作用并服务于译文质量的提升以求实现最佳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9.
谢禾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36-37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语文与美育有着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文学作品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可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出道德高尚、情操美好、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论商标名翻译的审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标名翻译的审美原则,既要符合通常的“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又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尽量译出原商标名的韵味,表现在四方面:一、通俗易懂,简洁精炼;二、有益联想,视角新颖;三、讲求译法,译出神韵;四、民族特色,文化蕴涵。遵循这些原则,既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的精华,又能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从而达到进一步促销商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翻译过程、译著、译著读者以及审美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13.
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15-120,124
基于翻译文学经典作为文学经典的独特部分,既具有文学经典的基本特质,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从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4个方面分析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分析认为,上述4种品格的形成,离不开译者的参与和文学作品在异域的重生,正是上述4种品格与外在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翻译文学才经历着经典的建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4.
温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7):93-96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的差异会对翻译过程造成影响。文章试探讨后殖民语境下文学翻译中对文本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全球化语境下要避免出现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5.
熊志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4-17
文化阐释的演变 ,是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标识、改造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 ,则是推动文化阐释演变的切入点。严复运用先秦文体所独创的一套话语系统 ,不仅有助于涵化中西文明 ,而且为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开辟了路径。严氏译著形式复古实质开新的文化阐释 ,源于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异质文化的强势冲击、旨在应对转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 ,实现文化载体的复归与超越 ,既昭示社会文化的变革、亦折射出思想启蒙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丁新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6):744-748
我国翻译史上以"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但文学翻译因其译作者存在对原作理解的不完整性、不同时代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时空差异的特点;同时,各个时代的读者也存在其特定时代读者的需要,因此,文学译作具有未完成特性。重译或复译是文学翻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可能会使其原有的音韵美、形象美及文化内蕴美丢落,这是一种遗憾,而在翻译中采用直译加注、意译法和借译法三种方法来进行补偿,可以使原文信息的丢落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8.
郭本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94-96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一直得不到承认。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媒介者两方面阐述在翻译过程中,译作不是对原作进行"模仿",译者也不仅仅进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者。 相似文献
19.
论文学翻译的等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海萍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91-94
在分析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创造上的局限性及文化依附性的基础上,从形式、语义、语用及文体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等值问题。提出了文学翻译应做到语义对等,还应考虑语用对等及文体对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论中接受理论把文学文本从决定性和自足性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将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翻译研究则构成了对原来的文学翻译标准的反拨 ,而“多元的文学翻译标准”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