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古希腊悲剧开始,不管哪个时期的悲剧文本,虽然有各自的形式,有诸多差异,但最终殊途同归,都有着相同的结局。悲剧意识几乎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悲剧特色往往会与死亡意识相结合,让文学作品散发出较强的生命意识。海明威的文学小说作品凝聚了悲剧性和死亡性两大要素,让小说本身充满了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拷问。  相似文献   

2.
简洁清晰含蓄——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出色的现代叙事艺术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尽量让事实说话,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鲜明、生动的对话,句子短小,语言准确,尽量避免用形容词和华丽的词藻,却极富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坦荡的交织、快乐与痛苦的并存,形成了海明威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存在于生与死的拼搏中。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主体自我人格防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死亡意识既体现了作者自我人生的深层心理学上的精神冲突,也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对所处逆境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叙事话语、人物对话及对照设计三方面探讨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博短暂幸福的一生》的人物刻画技巧 ,认为 ,海明威通过客观的行动和言谈描写多角度地反映了人物的情况 ,通过富于内涵的人物话语揭示人物心理 ,通过人物在相似或相同的环境中行动的相似或对照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死亡意识是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对死亡有着充分体认和大胆面对.本文通过对海明威早期小说作品的解读分析,探讨其死亡意识的形成过程,指明其在海明威营构独特的艺术世界时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个善于描写死亡的作家。本文以他不平凡的生平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切入口,通过他生活和创作的两相观照,剖析了他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认为他的死亡意识中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孙明丽  周尧 《江淮论坛》2023,(6):145-152
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美国文学研究的经典问题。现代交通工具在20世纪空前发展,成为流动性研究的重要维度。海明威小说中的交通工具是承载人物的流动空间,但飞机所代表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利益漠视人的生命,火车使人突破距离限制却面临情感的挣扎,汽车作为自由与进步的象征却关联着精神空虚、工作失控和性别歧视问题,船舶喻指的欲望使人无法自拔。海明威的交通工具书写揭示自由与死亡的悖论、亲密与疏离的矛盾、独立与迷惘的困惑、欲望与幻灭的痛苦四种现代性困境,反思技术系统的现代性与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之间的冲突,警示享受空间流动便利的世人切勿推崇工具理性而忽视人的价值,以免落入现代性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陈海英 《兰州学刊》2006,12(6):66-68
颓废的心理情绪,是“五四”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所决定的一种精神性情绪形态,它较广泛地存在于“五四”文学之中。本文从西方世纪末颓废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的制约及“五四”特殊历史现实土壤等方面,着重分析了“颓废”在“五四”小说中发生的根源,认为传统文人放浪形骸的没落士大夫情结是“五四”作家接受西方世纪末颓废思潮的传统依据和心理基础,而“五四”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转型的特殊历史语境,则是“颓废”心理情绪适宜的生长土壤。  相似文献   

9.
陈燕  何昌邑 《学术探索》2015,(3):112-116
海明威的早期代表作的主题是对爱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和死亡的初步探索,其中期代表作的主题涉及爱情和战争,实质上是对存在的意义和爱情的实质的追问,其后期代表作是对爱的意义的探索和对纯真之爱的渴求,而《老人与海》抛弃了战争和爱情的具象,揭示了人类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和探索了人类存在的责任和其终极价值。海明威的代表作深沉含蓄但超越时空,其文学价值是对多元人生的深刻解读和揭示了欲望和存在的丰厚底蕴。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与"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极富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集中的体现在他对理想形象的执着的追求上。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 :“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 ,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 ,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 ,去迎接那看起来是难以应付的现实 ,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海明威笔下的理想形象就是所谓“硬汉” ,一个“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 ,你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① 的英雄。海明威毕生的创作有两大主题 ,一个是勇气 ,一个是死亡。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斗争 ,当死亡临头时向着死亡直冲过去 ,誓与对手同归于尽。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几乎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话本小说情节的主要模式就是戏剧性,这与其脱胎并继承“说话”艺术有很大关系。这种戏剧性的情节模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方式,其中冲突、转折、表演性和巧合是最为常见的。话本小说情节之所以表现为戏剧性,其原因与其内置的“拟书场”叙述格局密不可分,在这种叙述格局中,虚拟“说话人”和虚拟“看官”之间的交流是叙述合理性的依据,根本上说,话本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即为这种交流性服务,受到这种交流性的潜在支配。  相似文献   

12.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07,(4):107-111
中国早期的小说主要是用来补正史之阙和崇艳猎奇的,从唐传奇开始,小说的劝戒功能开始被重视。明代中叶以后,小说理论家与小说作家为了抬高小说的地位,有意识地加强了小说的劝惩功能,在他们看来,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劝惩功能要超越其他一切文化形态。明末的拟话本小说深受小说劝惩论的影响,因此也生发出一些独特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3.
农民进城是中国文学的母题。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成为断裂社会的追赶者,有着特殊的情感经验和区别于古典的现代性体验,现代化应把农村作为积极因素纳入经济框架,为农村人尊严融入城市提供知识和思想以及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后来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等等,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在社会学的内容表现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差异,由此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和现代西方小说所呈现的不同创作特征和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15.
情感文化代表了不同社会独特的认知范畴和感受特征,为了解特定社会文化体系及人类情感世界提供了最佳窗口。对具体潜义情感的象征表现及意识形态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对特定情感潜义词语义内涵予以探究,有利于揭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人类心理世界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杨峰 《齐鲁学刊》2004,(2):122-125
民初逸事小说与鸳鸯蝴蝶派之间关系密切,民初约有百分之八九十的逸事小说都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创作的。这一方面说明早期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具有关注国计民生的“入世”风格,另一方面,在时代社会潮流及早期鸳鸯蝴蝶派文人自身思想选择的合力作用下,民初逸事小说也形成了鲜明特色。文人强烈的复古主义思想,补正史之缺的传统小说观,以复古思想、平民意识为主的历史观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史传色彩等,构成了民初逸事小说的“民初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丽丽 《齐鲁学刊》2008,13(3):155-157
从自身生命的历程中,萧红在心理上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间情结,由此决定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下层社会的关注与向民间立场的转移。萧红作品中注重表现民间潜在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志以及民间原始情义的博大和仁慈。风俗民情的渲染和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民间风景得到了更充分地呈现。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小说中对现代小说的各种基本叙事角度都有所运用,即使是同一种叙事角度,其格局和写法也有所不同。沈从文小说在叙事角度上的广泛探索和卓越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重情体性是中国诗学的传统精神。中国抒情诗的发达,表明了中国艺术的情感谱系是十分丰富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感交错融合,构成了颇具特色的艺术审美风貌。中国古典诗学十分关注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对艺术发生以及艺术形态进行了充分地阐述。  相似文献   

20.
谷瑞丽 《齐鲁学刊》2005,4(4):101-103
池莉的小说以平视视角和写实手法描述普通人生活中的困境和烦恼,她的创作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现实人生的顺从和挣扎,从而以民间化的叙事视角揭示出当代平民生活的生命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