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2.
从胡塞尔现象学本体论看现象学还原法夏英林(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胡塞尔认为他的严密科学本体论与现象学还原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说,先验现象学是根据“先验的现象学还原来界定的”(胡塞尔《笛卡儿沉思》海牙1977年版,第32页)。因而,从胡塞尔严密科学本...  相似文献   

3.
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18世纪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发展.胡塞尔现象学是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的严格科学性建立在对意识的先验还原之上,胡塞尔区分了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心理学的主体,先验自我克服了经验自我的心理学元素.先验自我以不朽的肉身为依托,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是彻底透明的,先验自我与永恒的神性相连.  相似文献   

4.
在胡塞尔的理论体系中,现象学心理学履行两种职能,它处在经验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并试图弥合两者之间的间隙,充当“心理和逻辑的张力系统”中的重要“平衡器”。一方面,胡塞尔希望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作为中介,充当通往先验现象学的重要导引,实现先验现象学的任务。另一方面,胡塞尔希望现象学心理学提示并帮助经验心理学纠正“意识自然化”的缺陷,以确保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方向,实现真正的心理学。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主要完成的是基础性的哲学工作,其自我设定的心理学价值在于构建经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先验自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阿基米德点,它具有自明性,并在不断的明见呈现过程中构建自身,说明自身。不仅如此,自我构成的先验自我还具有自我负责的本性,这些特性与康德式的本体论自由特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阐述了“现象学的还原”和“意向性的构成”这两个观念,这是这本书的两个创造性的理论突破。正是这两个理论突破,标志着胡塞尔从描述现象学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这表明,是《现象学的观念》而不是学术界普遍所认为的《观念Ⅰ》标志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7.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内含意向体验和内感知等因素的实显性的意识构架。经由"1906/07年的认识论讲座"和时间意识研究在原体验、相即感知和绝对流等问题上所实现的一系列突破,这一构架在"观念"时期最终被一种建基于绝对流的纯粹意识的先天构架所取代。与这些实事突破相应,必须在这两种意识构架中严格区分相即感知和现象学的先验反思,以及前—相即感知的自身觉知和前—现象学反思的自身觉知。而这一切无疑是理解先验现象学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牟春 《兰州学刊》2008,(2):14-16
埃迪特·斯坦因是胡塞尔的助手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移情问题》是她在胡塞尔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斯坦因的移情研究遵照了胡塞尔在《观念》中确立的现象学方式。通过对移情现象的本质性描述以及把它与情感传染、同情、同一感等现象进行对比,斯坦因论证了移情活动才是自我理解陌生体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出发,通过对胡塞尔意识概念界定的分析,可总结出胡塞尔三大意识定义:(1)主体作为意识自我所具有的现象学特性;(2)对象性内容为"对象体验";(3)对外感知对主体与内容的联接方式的"内感知"。通过研究19世纪"意识"概念的争论,可理解胡塞尔的意识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发现胡塞尔意识定义的内在结构——意识概念并不等同于意向性概念,只有建立在意向性基础上的意识概念,才是真正的胡塞尔意识概念。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12.
个体的心理问题常因不合理的自我概念引起。"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在特定的咨询关系中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在咨询实践中,青少年来访者往往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而自我导向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出发,结合咨询实例,阐述在应用"来访者中心疗法"进行咨询实践的思考,表明帮助青少年构建恰当的理想自我是通向人格整合的可行之道,并就关于好的理想自我的标准提出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笛卡儿以来,主体主义哲学不懈的追求真理的直观明见性和普遍确然性,胡塞尔将此追求推向颠峰。本文通过对其先验自我明见性的剖析,指出确然明见性与相应明见性的两难处境,从而对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自我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何珵 《学术探索》2014,(10):112-117
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alter egos)从不同层面揭示出这位“历史之父”的多重身份,并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历史》的叙事与叙述主题的多角度展现.希罗多德通过建构文本中的“第二自我”试图树立自身的权威,并向雅典的受叙者(narratee)传递影响超越文本局限的“永恒真理”.伴随着叙事情节发展与希罗多德史学思想传递的需要,《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产生转变,并表现出二元特征,叙事中的“第二自我”和受叙者与希罗多德和雅典听众间存在着多重的互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上对布伦塔诺的继承事实出发,《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试图表明的正是通过对布伦塔诺学说中相关术语和命题的批判,从而对其学说进行所谓的“清理”。胡塞尔以此为奠基,进行理论的扩展和深化,最终开创出在方法论意义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的确立从欲望出发 ,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普遍独立的精神存在的实现中完成。在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的确立过程中 ,黑格尔充分地阐明了欲望、死亡恐惧和劳动等非理性因素与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内在相关性。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对非理性与理性的辩证综合 ,这一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改变了近代哲学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狭隘视域  相似文献   

17.
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是什么,这是西方几千来思想家一直探讨的大问题.本文考察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塞尔、柏格森等关于"自我"的思想发展,认为柏格森关于"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论述,较好解释了自我、尤其是审美实践中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马吉芬 《北方论丛》2011,(1):125-128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19世纪后半叶,实证科学日益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人们对科学世界的崇拜,遗失了作为科学世界之基础的生活世界,人类精神找不到栖息的家园。现象学的继任者海德格尔则以为,人们将共在的世界误认为家园,孤独个体构建的独在的世界才是人们所要寻找的精神家园。阿伦特开启了世界的政治生存向度,赋予行动以世界性,明确指出,人们生活的家园是政治世界,行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方式,从而丰富了现象学"世界"与"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张彤 《北方论丛》2011,(5):136-139
胡塞尔晚年提出了生活世界学说。这一学说批判了欧洲近代以来科学的片面化发展,揭示出科学奠基于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科学是在人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历史性地发展起来的方法的产物,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以遗忘了生活世界为代价,从而导致欧洲科学的危机。然而,胡塞尔更加看重的是生活世界的不变的先验结构,这就使得生活世界学说服从于先验现象学,因此,与其说胡塞尔批判近代科学,不如说他在维护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哲学,从而坚持其从一而终的先验立场。  相似文献   

20.
审视古希腊哲学中“立法之我”各种观点之利弊 ,有必要重新提出和研究“哲学之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之我”观点的阐述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不加反思地接受现代社会对自我的规定不能产生“哲学之我” ,真正的“哲学之我”总是一种立法。当然 ,这是一种“我”与“我”相互尊重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